最新那会儿过年有年味散文随笔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过年,无疑是中国人的一道盛宴。无论是在满足味蕾上的需要,还是在满足精神上的渴求方面,都是其它节假日所无法比肩的。除了“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以及餐桌上的诱惑外,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互相拜年、串门,连同大红的灯笼、大红的吊钱、大红的炮仗、大红的春联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就勾画出一幅喜气洋洋、团团圆圆、祥和平安的温馨画卷。这就是过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中国的味道,人间烟火的味道。我从呱呱坠地直到30岁,都是在南市治安街六吉里的一间小平房里过的大年。包括在内蒙插队、参加工作的那些年,也都是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匆匆赶回来的。过年,有一项在我看来雷打不动的仪式,那就是在初一的早上,到胡同里的各家各户去拜年,去看望那些老邻旧居,婶子大伯们。有时我们几个发小约定好了一起去,有时我就自己去。每每到了初一天还不亮的时候,母亲就招呼我起床说:“快起吧,一会儿拜年的就都来了。”起床之后,吃了母亲煮的饺子,我就开始去找发小们,从胡同的第一个门开始,挨个院子,挨个住户去拜年。关系好的,就多说几句,关系一般的就走个过场,图个吉利。要说把哪家哪户漏掉或绕过去,那是断断不可的,因为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老一辈,这点基本的礼貌还是应该有的。还没等我拜年回来,来我家拜年的人们就已经是络绎不绝的了。别看我们的家长文化水平都不高,也都是平头百姓,我们住的地方是被人看不起的“贫民区”,但在“老礼儿”上,家家都是非常讲究的。啥叫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赓续,我看互相拜拜年就是其中之一。拜年,不仅加深了邻里之间的友谊,而且还增加了很多快乐。
有一年春节前,父亲单位分了一包东西,里面是一件长衫,一顶礼帽,还有一双大皮鞋。望着这些东西,真不知如何处理。于是乎,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便穿上长衫,戴上礼帽,又把父亲的墨镜戴上,就给对门的刘娘家去拜年了。一进门,刘娘家全都愣住了,这是哪来的“古董”?我也被自己的打扮逗乐了,刘娘一听就说:“雨生,好你个王八羔子,我打死你!”说着就抄起扫炕笤帚打我,我一溜烟地逃跑了,惹得刘娘一家哈哈大笑。在胡同里拜了年之后,我才开始到自己的叔叔、大爷家去拜年。娶了媳妇之后,还要带着媳妇,抱着孩子一起去。到了谁家一问,原来我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们都已行动,奔着我家来了。年味,就在这种互相祝福,互相交融之中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使我们从小就被传统的文化所浸染,所熏陶。纵然过去了很久很久,这种年味依然是心头萦绕的一种情愫,一道芬芳,且挥之不去。随着斗转星移,人们忽然发觉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春联、吊钱、灯笼照样还是那么猩红,而且还有“春晚”年年陪伴,可为什么感觉味道差多了。是因为餐桌上寻常的饭食不比过年差?是因为环保需要禁放鞭炮?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聚集?我想都有关系,但关系都不大。思来想去,我突然想明白了,归根结底是现在的人情味变淡了!现在的城镇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相对而言是人味越来越薄。有的十几年在一个单元,一层楼住着,竟然没串过门,不知邻居张二哥贵姓。回到家里,防盗门一关,自成一个世界,防邻居就像防贼一样。互相见面好的就是点点头,不好的就装作不认识。平时都这样,更别说过年串串门,拜拜年了。现在看看,过年时除了至亲以外,还有几个去给朋友、师傅、邻居拜年的?想都别想!过年过的是人气,没有人气这个年还有啥意思?少了互相拜年,少了燃放鞭炮,过年的程序删除了一道又一道,过年的氛围也就少了一层又一层。
其实中国人过年也是一种文化,它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积淀。过年就应该像一位活泼俏丽的红妆少女那样盛装打扮,把喜庆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可眼下,这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回忆。不管别人如何看待,我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不能让中华文化里最为浓墨重彩的华章在我们手中渐次消失。不要等到有一天后辈的子孙想要了解过年的情况时,再去翻教科书,去查百度,随后说上一句“那不过是一段陈旧的历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