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4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应深化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们应着力构建创新生态,鼓励科技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同时,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
同志们:
大家好!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5日下午,____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2023年9月____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2024年重点工作;从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____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共商国是时再作深入阐释……____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今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一)因地制宜,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不同地方的发展阶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重要的是分类实施,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二)因地制宜,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对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理解。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无效产业,是很多地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一方面,传统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当传统产业注入创新力量,也能“老树发新枝”,形成新的活力。
(三)因地制宜,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干劲十足。越是此时越要冷静,不要一窝蜂,不要赶时髦,更不要搞未立先破,不能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就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也不要搞行政强推,否则很可能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反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谨防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任性蛮干等种种不良倾向。
二、要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保持定力,科学理性推动工作,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大呼隆”,也要防止重复建设、只搞一种模式的“抄作业”。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广阔。
三、要做到“五个着力”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推进科技创新上着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重大原创性突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国际竞争和企业竞争的焦点,就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从而赢得未来。因而,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又要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支持企业做科技创新的主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打好技术攻坚战,促进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二)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推进产业创新上着力。高质量发展突出反映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完善科技水平高、生产效率优、经济效益好、产业韧性强、生态负面影响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芯片、编码、程序、数据、信息等构成了新型劳动过程的核心要素。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应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创新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体系,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三)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推进体制创新上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发挥国有经济的中坚作用和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大对重要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构建鼓励民间各种新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的资源流动机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顺畅流动;强化政策设计,明确新质生产力主体的认定和奖励性政策,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贷款、财政资金等倾斜性支持政策,完善新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信息、数据、数字处理技术等新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四)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加快发展方式创新上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实现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进而提升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五)以新质生产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发挥人才作用上着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吸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在实践中形成更多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配备急需人才。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创新动力,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
江河奔流春潮涌动,奋楫扬帆向“新”而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____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把握本地区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从实际出发、从创新入手,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谢谢大家!
篇二: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
今年全国两会上,____再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做出深入阐释,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____为核心的____立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眼于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____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生产力演进的特征和规律,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关系,指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今天的专题党课,主要围绕今年两会热词“新质生产力”与大家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要求和实施路径。
一、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意义
____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是____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是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____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2023年9月,____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____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____多次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阐释、作出部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一要聚焦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新树”快成长。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重大、形势紧迫,因此,就不能犯方向性错误。实践证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迥异,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只搞一种模式,也不能“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更不能毫无重点“撒胡椒面”。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生产要素和新型生产关系为基础,以新产业新动能为支撑的先进生产力体系,代表着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发展转变的方向。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保持一定的经济总量增速,而且强调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随着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的深层次变革。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纵观历史进程,谁牢牢把握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谁就在世界发展中占得先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全球生产力体系和经济体系向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不断演进。世界各主要国家为抢占生产力发展制高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论是劳动者个人生活需要,还是劳动者共同生活需要,都需要以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符合需求结构升级趋势,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丰富、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的界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给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首先,新质生产力必须由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创新打底。新质生产力明确以创新为主导,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力,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还要具备高效能、高质量,也就是生产资料的投入要更集约,生产方式要高效能,而且产出也必须是高质量的、环境友好的。其次,新质生产力有明确的产业支撑。相比原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过去讲的产业升级概念,不是农业升级为工业、工业升级为服务业。新质生产力跳出了产业升级的范畴,强调的是质态,而不是业态。最后,新质生产力还能满足战略上的攻防两用。所谓“三明治困境”就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底部压力大增,各种要素成本已经高企,相对于后起的越南、泰国等已经没有成本上的优势。因此,中国经济像三明治一样,底部和顶部都有压力,需要双线作战,谋求突围。
二、深刻把握实践要求,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战略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关键之举,也是决胜之要。要牢牢把握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锚定“两个确保”、持续实施“十大战略”,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在强化创新引领带动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上聚力攻坚,不断巩固提升科技创新大格局,大力推动高端科创资源集聚,超前谋划、重点储备、梯次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学装置,加快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大头部企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引育力度,强化公共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支持“双一流”建设和第二梯队创建,高质量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支撑。
第二,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应坚持先立后破,做好统筹推进的文章,让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让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壮骨,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有力支撑。要加快推动产业向发展新赛道转换、向转型新路径迁移,壮大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淘汰过剩生产力、低效生产力,把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在技术攻关、延链强链、高端跃升上加快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能级;紧盯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以及量子、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工作部署,加强前瞻研究和战略谋划,积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做强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第三,在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上持续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各类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机制、相适应的发展环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要突出问题导向,持续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推动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走深走实,加快制定重点领域配套改革措施,更好释放改革的集成效应;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持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科学实施路径
____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学的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必须实事求是,要真正尊重规律,准确把握规律,科学运用规律。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各不相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本地的优势、短板,明确什么产业可以在本地发展壮大,什么产业可能“水土不服”,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第一,创新起主导作用,关键在质优。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由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这就要求我们聚焦聚力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突出反映在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制造产业体系,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创造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健全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在研究探索创新时拥有足够舞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应有收益,激发更强创新动力,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实际出发。只有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差异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让每个地区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要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需求为牵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共融共舞”。要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技改和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淘汰落后产能,方能做到稳中求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针对各地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难点来深化改革,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要把握好“破与立”之间的关系,辩证地看、科学地谋、务实的干,要因时因势、以变应变,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壮大。处理好“质与速”的关系。一方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质优”这个本质,坚持系统观念,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结合自身的产业体系、规模、先发优势,形成符合地域发展特征的主导产业集群、支柱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技术起点、缩短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自主创新。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吸收和融合外部资源,加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的环境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形态。
随着____多次就新质生产力提出重要论述,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也逐渐清晰。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全面深入阐述了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____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科技、产业、体制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扎实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篇三: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
____同志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数字经济成为大趋势、我国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需要针对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综合施策,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逻辑
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她看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革命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技术-经济”范式,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代。在这个过程中,新范式要突破原有社会制度体系的阻碍和束缚,在对原有社会体系的颠覆中吸收技术革命的新范式,人们也将逐渐摒弃前一个范式并接受新的组织原则,新范式与新形成的社会制度框架重新耦合。技术革命除了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创新集群的突破外,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这些技术突破超越了它们最初发展的产业界限,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二是旧范式的潜力被耗尽,“只有当信息革命的财富创造潜力接近极限时,新技术革命才更有可能发生”。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社会经济层面的变迁,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马克思曾通过对“蒸汽机”“珍妮走锭精纺机”“手推磨”“蒸汽磨”的描述来分析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阐释了生产力革新引发社会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也就是说,一方面,技术之所以能够引发生产力变革,在于它对生产要素与劳动过程的改造,并构建起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可以成为技术创新应用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反之,则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深化高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生产力形态,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为支撑。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深度交叉融合、高度复杂和多点突破发展态势。同时,支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在新技术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充与延伸,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在“新技术诞生——关键生产要素变迁——基础设施、产业、生产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制度框架等适应性改变——社会经济变革”的路径下,科技革命与经济变革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耦合。以数字形式存储和流动的数据要素,因其独有的低边际成本、强渗透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可以推动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不断优化升级,推动物质生产力创新。
第三,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过去的工业化进程中,更多的是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形势下,以依靠资源大规模投入为特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加凸显,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必须从科技创新中寻找新方法、新路径,以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第四,新质生产力以深化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和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新赛道。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形成新质生产力,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第五,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社会影响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在新一代技术与数据要素共同作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重塑变革持续推进,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只是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范畴,还对人类社会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组织运行和社会制度体系都将产生革命性影响。
二、为什么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重要战略机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
从技术经济的视角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呈现多点突破和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并不断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二是技术应用创新迭代加速,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并快速渗透至传统产业领域,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全面跃升;三是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已经并将继续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zhi理结构,社会制度体系将出现深刻调整;四是科技革命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已经确立,并加快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世界正在经历剧变。一是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世界经济发展较为低迷,预计2021—2035年,全球经济增长平均速度为3%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将可能进一步放缓,整体增速大约2%,低于过去50多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兴起。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绿色化、数字化加速发展态势。二是全球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数据、知识、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凸显,国家之间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和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并呈现“东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趋势。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群体性崛起,日益成为研发和高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zhi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越来越大挑战,自主创新乏力导致一些关键领域出现“卡脖子”危机,叠加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全球产业链出现调整等复杂的国际环境,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三、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举全国之力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
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领域投入,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攻关和前沿技术研发,全面提升包括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在内的产业能力,大力提升底层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供给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合,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对那些面临国外打压和封杀的产品及所在产业链,既要增强自身产业在各产业链上的供给和配套能力,还要加大创新力度,推动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是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发展动态。要以前瞻性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用硬科技赋能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蓄力。二是要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重点方向,发掘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三是要坚持企业主体的创新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技术创新,谋划和布局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以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四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活力。
(三)全面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和制造边界,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二是畅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循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探索构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服务。三是要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针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补链强链。
(四)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
一是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针对前沿技术领域的稀缺人才,探索建立差异化、长周期、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评价体系。二是要深化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三是要利用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五)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基础研究领域,未来产业相关的前沿和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充分发挥政府在动员、组织和协调全社会力量方面的优势;而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需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二是通过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妨碍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壁垒,支持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联合体,营造公平竞争、容错宽松、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三是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领域改革,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篇四:新质生产力党课讲稿材料
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再到此次两会期间强调,____多次谈到新质生产力。____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以及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下面,围绕本次研讨主题,结合实际工作,与大家交流几点想法。
一、从认清新质生产力作用入手,深刻理解其不仅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更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____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是从产业发展来说,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引领性作用,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二者都是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二是从科技创新来说,新质生产力之“新”,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应用转化的临界点,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量子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入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窗口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三是从人才需求来说,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四是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说,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五是从绿色发展来说,能源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绿色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二、从认清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着力,深刻理解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
____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不仅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治本之策,而且有助于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要不断加强创新驱动,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只有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培育出更多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和应用过程,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和产业应用,都需要不懈地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够真正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所形成的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形成于科技资源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进程,代表着社会生产能力的质变,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促质,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将在加大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注重绿色发展与协同发展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从认清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实践,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____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聚焦新质生产力作出科学部署,凸显了对这一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同时提出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一些基本原则,为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方向和路径。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____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坚持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实现路径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我们要充分把握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提前谋划,夯实未来产业技术基础,抢占发展制高点。面对“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挑战,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激活发展新动能。
二是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协同化、自主化迈进,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等全球科技竞争领域,争取“先行者优势”,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发展障碍。营造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新技术新赛道上的领军企业和载体空间,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进一步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要素生产活力。
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相比,现有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尚不完善,人才建设引领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围绕核心技术与关键问题的解决、攻关,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_为核心的____周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折不扣落实好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