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精选10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步骤。优秀的教案应具备评价和反思的功能,通过及时的反馈和修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些教案范例包括了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设计。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一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二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比一比。
比一比。
主备人:授课人:
备课时间:20xx.8.31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长短、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页情境图,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学生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p4~5。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高的画,矮的画o;重的画,轻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4、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三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的两位数加减法计算。
2、借助情境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解答数学问题。
3、通过判断、估算来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p64-1:1、让学生独立计算。2、小组同学互相检查对错。3、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p64-2:1、让学生观察,找出错误原因。2、改正。
3、小组讨论:怎样解决?用什么方法计算?4、你们能编出这样的问题吗?
p64-5:1、学生独立做。2、集体订正。
p64-3:
独立完成。
第二课时:
p65-6:年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能说出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吗?你今年几岁了?你出生的时候,你的`妈妈多少岁,你知道吗?今年妈妈多少岁?2.同学之间说一说。并弄清过一年,每人都长一岁。
回答书中的问题:象妈妈多少岁?[只要学生能够列出算式,说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二、p65-7:
1、让学生观察图,理解题意。2、说一说题目的含义。3、估计小黄可能有多高,并说出自己的想法。4、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画出跷跷板。
3、看懂题意。4、学生独立尝试完成。5、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可以先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算式的特点来判断,或者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
第三课时:
一、购物:
1、通过看图,了解每一种玩具的价钱。2、讨论:小淘气拿20元钱能买哪些玩具?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组活动:你用20元钱想买什么?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四个人一组,每人模仿依次小淘气来买玩具,其他同学做售货员。
二、猜猜我是谁: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让学生看懂题意。2、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说出得数。3、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交流。
三、把得数排一排:
1、先算出得数。2、再进行比较。也可用估算的方法比较。3、填方框,再检验。
四、数学游戏:火星探险。1、对学生讲清游戏的规则,帮助同学扫清语言的障碍。2、组织活动。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四
分类和比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课教学以“帮妈妈放衣服”为主情境,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比较“厚薄”,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通过“在情境图中找一找,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寻找可比的对象,选择比较的标准来“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体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新理念和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难点: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
1、说学情
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比较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气球、弹力球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热闹的师生互动的对口令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口令的内容紧扣本课知识点,便于学生感知、理解,为“比一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请班里一名比较高的同学与自己合作比一比个子。得出老师比同学矮的结论。
2、再请两个同学与第一个同学比个子,分别得出结论。
二、引导探究。
1、整体感知情境图。(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学生们通过观察说出画面中左边有挂衣橱和存衣柜,放有爸爸、妈妈和小明衣服;右边是博古架,摆放着瓷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课件播放)小明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呀!
师: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
(多媒体突出放大存衣柜,便于学生观察。)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数一数妈妈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妈妈的衣服多。
(多媒体演示比厚薄的过程)……
小结:同学们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较出妈妈的衣服最多,通过“比一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呢。
3、比长短。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学生们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结论,如: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妈妈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长,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长,小明的衣服最短……对于能用多种标准进行比较的小组进行表扬。
小结: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确定谁跟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你还能比什么?
仔细观察情境图,小组确定研究内容,选择一样主题图中的一件物品,合作进行比较研究。
小组汇报,其它组补充、评价。
小组可以选择琉璃球比较大小、轻重等;可以选择瓷马比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选择花瓶比较胖瘦、高矮等。
小结:(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闯关”巩固。
第一关比多少、厚薄(多媒体出示第23页第1题)
师问:哪边的书最多,哪本书最厚?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第二关比轻重(第24页第2题)。
用多媒体模拟天平称量水果的过程,
学生独立思考后判断轻重。
说说理由。(学生可以结合压翘翘板的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天平杠杆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翘的原理。)
第三关比手的长短(第24页第4题)。
演示活动:教师演妈妈,大同学扮演“我”,小同学扮演“弟弟”,比手。谁的手最长?
第四关:实践应用活动:谁哪合适?
1、出示一个气球和一个弹力球。
师:请你猜一猜哪个球重?哪个球轻?
2、学生们掂一掂、试一试后,说说实际比较的结果。
第五关:实践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比的东西,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五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学生熟悉的家园来描写家园的美好。但对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来说课文所描写的山村、水乡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小山村》是一篇很优美的描写农村新面貌的写景的短文,而《水乡歌》是一篇诗歌,描写的是南方水乡小城的秀美景色。在单元后还有一个《语文天地》。
本单元共要会写14个生字,认识30个二类字。并认识一个多音字“曲”。另外从本单元开始课文取消了拼音协助学字的一贯方法。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2.学习30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巩固“单人旁、三点水、提手旁”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思。学习书写14个生字。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四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五学情分析: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去掉拼音识字、读课文还需要适应,预习时间应留长一些,加强自主识字方法的指导和主动性的调动;对南方的景物孩子了解很少,所以要自制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江南的美。
六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共6课时课题课时。
《小山村》2课时。
《水乡歌》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小山村》第一课时。
一导入。从单元学习目标入手。师板书“家园”二字,示意学生读出来,然后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得出广泛的理解。即家园可以指家庭,也可以指家乡。说到这里,你想起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歌了?齐背诵《我的家》夸完了自己的小家,也夸一夸咱们的大家。鼓励学生说说对家乡的了解。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的鸟瞰图,近景图。从总体上认识居住地的环境特点。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1教师读课文,如果有学生跟着读,不去制止,相反用表情肯定。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后,反问:你怎么也读了?课文中的生字是怎么认识的?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巩固预习的好习惯,重点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2自主识字。
1)多媒体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哪个字不认识,就在书上的生字表里面画出来,拼一拼,或请教旁边的同学。
2)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3)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帮学生总结出几项好的方法。比如偏旁归类法,形声字识字法。
4)在小组内把刚才画出来的认识困难的字进行交流,记忆。并宣布下面要进行识字游戏的比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
5)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6)用“”组词。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三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小朋友都夸了他家乡的什么?用笔画出关键词来。(学习做简单的阅读笔记)交流。
2果树林有多美啊?读一读。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受景色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3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自己试一试。(给学生自己体会,提高、练习的机会)。
老师再说:“你们来读,让老师闭上眼享受一下家园有多美”“听你们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跟你们比赛了,咱们换个位置,我来读,你们想象。”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粉红的()雪白的()清澈的()。
弯曲的()漂亮的()奇妙的()。
四自由练习朗读,可以找人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五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六作业:把课文朗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帮助考察生字的记忆情况。如果都会了,就奖给自己一个星星。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六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教材通过情境图,不仅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更使学生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方位。
2.能够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复、备。
情境导入。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课桌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点名汇报。(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点名汇报,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予以表扬、鼓励。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大家都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那能不能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师引导学生明了上、下的相对性,并要求学生说出几组具有上、下关系的事物,如轮船在火车下面,火车在轮船上面。
师: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教学“前”“后”。
师:我们继续观察画面,桥的最上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小轿车、货车、客车。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总结发言,如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客车的前面,客车在货车的后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等。
师引导学生明了前、后关系的相对性。
师:说一说你的前后各是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讨论,点名回答。
【巩固应用】。
1.拍手游戏。
(1)老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老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老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
2.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用“前”“后”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后作业清单。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2、回家后,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把你卧室内物体的位置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同桌介绍一下自己的卧室。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货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货车的下面。
上、下关系是相对的。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前、后关系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检查。
意见。
检查人。
时间。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说明】。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各种动物的图片。
【学具准备】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1.教学“同样多”。
教师:同学们,今天想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小兔和砖头同样多,也就是4和4同样多。)。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2.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1)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八
1、认识“群、难、颗、边、多、少”6个生字,会写“小、少”。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使用量词。
课前游戏:对说反义词。
1、创设农家小院情境。
2、出示课件复习词语“小鸟、红枣、苹果、黄牛、花、桃子、鸭子、杏子”。
师:院子里这些动物和水果到底有多少呢?谁能用一()黄牛,一()描来说。感受量词的正确用法,随机认识生字“群、难、颗”。
1、学习“颗”
一()红枣(出示生字“颗”)指名拼、齐拼出示实物(花生、纽扣、珠子)和(皮球、石头、西红杮)进行比较。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感受到“颗”一般是说小小的东西)。
2、学习“堆”和“群”
这是一()鸭子?(点击一只鸭子)。
那么,院子里这么多只鸭子,我们要说一()鸭子?学习生字“群”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这是一()杏子,学习生字“堆”(认识“土”)还可以说一堆什么?
1、初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准。读中认识“边、多、少”。
2、检查读、讲读。
3、小小组用各种方式展示读。
4、看图背诵。
5、扩展编儿歌。
会用量词。
在图中选两种事物编儿歌。
联系生活编儿歌。
1、齐读生字。“群、堆、颗、边、多、少”
2、同桌互读。
3、做登山游戏,开火车读。
1、认识新笔画“亅”。
2、观察这两个字哪儿不同。
3、课件展示书写过程。(强调先中间后两边)。
4、师范写,学生练写。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九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比一比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篇十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