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十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一
一、主题式单元
全语言幼儿园的课程是以主题式单元为核心架构的。所谓主题式单元,即是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为出发点选择、确定主题,依照主题为中心来安排一天的作息,将主题融入到各段时间和活动内,并以主题来统整不同领域的活动、安排课程。主题可以是科学的、文学的、社会的、艺术的、人类的、物理的,或结合数种为一单元。主题式单元发展的幼儿读写经验包括:分享式的写和读、朗读和反应、独立的读以及独立的写。这些经验呈现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和游戏活动的课程架构中。整合式的主题单元能够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同时将语言整合入学习活动中,从而使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学习达到统一;为幼儿提供机会选择真实又相关的活动,让幼儿参与计划、从事建构性的研究活动,从而融入一个完整的探索研究的活动气氛中;同时,因为主题提供调查,语言使用和认知发展的焦点,从而让幼儿把学到的视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个学科领域下支离破碎的信息。因此,可以说这种整合式的主题单元充分体现了全语言的完整性、真实性、建构性和以儿童为本位的特征。
二、游戏
游戏是全语言幼儿园课程最实质的部分。在全语言幼儿园里,整合式主题单元教学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游戏时间进行的,游戏是全语言课程的重要实施环节。每天,全语言教师都会为孩子安排自由游戏的时间,且孩子从人园开始一整天都能自由游戏。全语言教师一般都会在作息表上标出游戏时间。在保证游戏时间的前提下,全语言教师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一种从容不迫、支持性的游戏气氛,并在必要时积极投入于其中,鼓励、支持、引导幼儿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建构性的学习。全语言教育家特别指出除了保证充裕的游戏时间以及有成人(老师)鼓励游戏者以外,还可以通过在游戏时间增加书写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全语言环境。如:幼儿来园时段增加读写材料,在自由游戏时段增加读写材料,在户外游戏时段增加读写材料。总之,全语言教师会竭力创造读写的游戏环境,以自然地促进幼儿读写的发展。
三、小组活动时间
在全语言幼儿园里,“小组活动对孩子来说,就是说话时间、分享时间、格格笑的时间、或‘聊些新玩意’的时间。对老师来说,它是一个为孩子探究新主题、娱乐、给予新知,以及启发好奇心的时刻。全语言教师把小组活动看作一段促使幼儿成为倾听者、谈话者、阅读者以及书写者的宝贵时间。例如,当孩子们坐好,小组活动的开头歌曲结束之后,许多全语言老师就开始征求一些新闻报告,来引导孩子说话。孩子可能会做一个气象报告,或展示一些自己的或家人的新物品,或是宣布当天教室里安排的特殊事件。全语言教师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无法强求幼儿成为良好的倾听者,但的确可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同时幼儿一边把老师看成沟通的模范角色,一边学习组织自己的思想和向他人报告信息的方法,发展自己的谈话能力。
乌申斯基曾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由此可见,语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语言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基于多种教育学、心理学、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综合而成的、内涵丰富的语言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幼儿语言教育理论不无启迪。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二
案例教学在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三
课程论文是指为到达必定的教学意图和请求,在任课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学生以自个或小组为单位,采用标准的科学研讨办法,选择课程及其所属学科范畴所触及的内容作为研讨目标,并结合实践,经过查阅有关文献,运用课程理论所编撰的总述论文或立异性论文。课程论文具有传统教学办法不具有的优势,因而将变成将来高校教学改革和立异的方向和趋势。
一、课程论文的教学理论依据
课程论文以构造主义为依据,是构造主义在教学中的详细使用。构造主义由瑞士著名专家让皮亚杰()最早提出,以为才智无非是对环境的习惯,并且才智习惯是一种能动习惯,外部的环境影响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构造当中,主体才干作出反应和习惯。就功用而言,才智实践上是一种高级的能动习惯构造,它本质上即是一系列不一样层次的认知构造的开展和构造。认知构造的功用(习惯环境的功用)不变性和构造可变性是构造主义的两个立论基础。皮亚杰以为,认知构造是经过同化与适应逐渐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进步和开展。因而,学习进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承受常识,而是活跃地建构常识的进程,即常识不是单纯地经过教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必定情境中,凭借别人,包括老师和学习同伴,使用学习材料和社会实践,经过含义建构的办法而获得。
由此可见,构造主义着重在老师的辅导和帮忙下,以学习者为基地的学习。因为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基地,因而能激起学习爱好,强化学习动机,鼓舞批判性思想。虽然其中的一些观念遭到许多的程度不等的批判,但就其着重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构造主义无疑具有合理性,关于现代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改革和立异具有活跃的辅导含义。
二、劳动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推进和深化劳动经济学的了解
劳动经济学首要以劳动力商场及其有关疑问为研讨目标。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有必要了解有关的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常识外,还应当结合实践特别是中国的实践来了解学科常识,一起尽也许地使用常识来解说和处理实践中的劳动经济疑问。这在客观上请求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改动传统的单纯教授常识的状况,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推进和深化理论教学。
(二)推进学生概括本质的培育进步
以小组办法进行科学研讨,小构成员完成彼此分工合作,可以培育学生的团队作业的认识和才能;在课题选择进程中,广泛阅读,能增强其发现、提出疑问的才能;在搜集信息、材料使用进程中,能进步其把握研讨办法的才能、计算机使用才能、社会交往才能;在解说材料中能练习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概括剖析、笼统概括的才能;在团体编撰论文和论文交流进程中能增强学生的立异才能、言语表达才能、概括总结才能。
(三)完善对学生的科学查核与评估
经过采纳课程论文办法,可淡化考试对学生成果的影响,将考试与培育进程严密结合起来,有用发挥考试的确诊、反应、开展功用,使学生顺畅学习,并有用战胜学生为敷衍考试而学习等许多坏处。因而,课程论文是对查核与评估系统的首要弥补与完善。
(四)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老师、学生双主体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对“老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传统教学理念反思的结果。老师让学生自个动手,调集其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尊敬、信赖和鼓舞,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起,学生尊敬老师,将遇到的疑问随时与老师交流,以求获得启发,使得老师具有一种激烈的责任感和信赖感。
三、课程论文教学的根本程序
首要,由任课老师依据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疑问,结合社会开展实践,给出若干标题方向。学生依据自个爱好爱好选择适宜的标题,也可以构成小组,并且小构成员不宜过多,通常一个小组5人摆布。为保证学生调配恰当,在组合进程中,老师可主张并帮忙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尽也许做到成果好差调配,不一样性格、性别调配。学生也可以依据课堂学习,自个拟定标题,并经过老师的辅导与帮忙断定标题。老师还可以只断定一个标题,以深化学生对同一理论常识的了解,一起清晰学生的了解程度和了解视角。
其次,学生将小组名单反应给老师,科研小组参阅老师给定的选题规模,决议每组的标题,并将标题反应给老师。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每个学生有必要把自个的标题反应给老师。学生小组进行分工,查找材料,老师在文献查找办法和办法上给予学生必定的帮忙和辅导。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评论,编撰论文纲要,并将纲要交老师审定;老师将修正后的纲要回来给学生小组或自个。这个进程通常要重复屡次。
最后,学生分工合作,构成论文,老师对论文提出定见并主张学生屡次修正。论文定稿后,请求学生作团体制造辩论纲要,并选择一名同学做发言人,在论文辩论课上对论文做首要论述并答复老师和别的小组的发问。以自个为单位的研讨,则首要由老师来对其论文作查核和评估。
四、课程论文教学的注意事项及对策主张
在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进程中,因为课程论文的特点以及别的客观因素的存在,也许会导致各种疑问的呈现,例如学生选题过大、材料不易搜集,单个学生不肯参加或敷衍完事,等等。因而有必要采纳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一)有必要“全程盯梢、全部操控、全体评估”
“全程盯梢”是指老师要从头到尾活跃盯梢,进行辅导、帮忙,一起考察每个学生的状况或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体现,避免呈现有些学生“搭便车”的景象。“全部操控”是指对论文的选题、纲要,以及内容进行质量操控,避免敷衍完事,从网上下载或抄袭别人的论文。“全体评估”是指进行评估时,不评估自个成果,而是评估小组全体体现。以自个为单位的全体评估是指不仅对每个同学别离做评估,并且对全班做全体评估。
(二)学生有必要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标准
课程论文的编撰,请求大学生在此前现已学习有关的课程常识,具有了必定的基础常识和专业常识。此外,学生还有必要对科研标准有对比全部的了解,可以了解、把握和运用科学研讨的简略过程和根本程序,可以有用选择和采纳适当的研讨办法,并可以较好地搜集材料、收拾和剖析材料,并统筹论文研讨和编撰进程中的格式请求和别的标准。
(三)任课老师要有适当的本质、才能和责任心
老师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才也许极好地对学生的选题和研讨进行辅导。此外,老师还应当具有相应的才能,如与交流才能、洞悉才能等。除了本质和才能外,老师的责任心也非常首要。老师有必要对学生,以及课程论文的实践运用担任,以保证课程论文教学的顺畅施行。
(四)课程论文教学尽也许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
课程论文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办法和教学活动,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和推行,没有被正式纳入教学教学系统。为了进步教学质量,客观上请求校园,以及相应的教学单位对课程论文教学完成制度化和标准化,并对其加强管理,把它作为一种一般的教学办法加以开发使用和推行。
参阅文献:
[1]龙钢华.课程论文练习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育的含义.时代教学,,(01)
[2]余一骄.辅导本科生课程论文选题的几点主张.教学研讨,2011,(01)
[3]晓哲,谢群.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论文写作战略探讨,,(16)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四
双语教学在土木工程课程中的运用论文
一、双语教学模式
1.教材选用
按照双语教学要求,教材最好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是就这门课程的具体情况而言,经过大量文献调研和搜索,没有发现可供选择的国外原版教材。主要原因是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主要采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和材料研究很少,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存在客观的差别。而且,国内外道路工程的相关规范存在较大的区别,并不能直接照搬照套。另外,目前也未见以国内规范为基础的道路工程专业课的自编英文版教材出版。因此,为了解决教材的问题,本人以在国外攻读博士阶段收集的英文教学讲义为基础,按照我校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行整理和编写课程讲义材料用于校内教学。
2.课件制作
多媒体教学具有包含信息量大质优、呈现方式清晰直观、图文声像并茂等优点,在双语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在本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根据双语教学特点以及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英文课件制作。在课件形式上以道路工程图片和道路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录像为主,相关文字描述为辅,给学生以更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概念和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互动性。另外,在英文使用上重名词轻语法,可以消除学生因双语教学产生的畏难情绪,毕竟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并不等同于基础的英语课程教学。在重点的概念、理论、试验方法等名词旁边一般还需要注上对应的中文解释,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3.授课方法
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一般是基于英文教材和课件,而讲授方式一般采用以下三种:以中文讲授为主、中英文交替讲授、以英文讲授为主。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采用中文进行课程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减小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积极性,但是不符合双语教学的本质要求和目标,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纯英文讲授是双语教学的`高级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国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于任课教师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还可能造成学生忙于思考语言本身而造成课程知识的理解困难,教学效果反而下降。对于本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来说,采用中英文结合讲授是较为适宜的授课方式,可以做到提高英文能力和掌握专业知识这两个主要双语教学目标的平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如何确定中文和英文的使用比例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比较双语搭配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设定几种不同的双语使用比例进行实验性教学。通过观察教学效果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论以及方法应同时采用中英文进行板书和讲解,对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采用英文进行详细的讲授后,还应采用中文进行简单的解释和强调,使学生可以更快和更准确地理解课程的主体知识。对于其他较为浅显的知识,例如工程背景、材料生产工艺、道路施工过程等可以采用全英文讲授,尽量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出更为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4.考核方式
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应采用更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使用英文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提问时,多鼓励学生使用英文作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锻炼英文口语的机会,对于在该环节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平时成绩加分。其次,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鼓励学生采用英文作答,在作业完成质量近似的情况下,对于采用英文作答的学生,其作业成绩应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在课余时间还应布置适量的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任务,以同时达到了解本专业最新科研进展和巩固双语教学的学习效果的双重目的。对于期末考试,同时采用中英文进行出题,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试题指定采用英文作答,其他试题可以使用中文作答,但对于使用英文作答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分进行鼓励。最终,综合考虑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和文献阅读情况以及试验报告给出课程总成绩。
二、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评价本门课程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对我校级和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工程方向)6个班130名同学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括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本文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建议等。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个人的英语基础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六级考试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次之;英语基础较差的目前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另外,对于道路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双语教学,表现为与本门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成绩较高的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高,学习效果和成绩更为理想;相反,其他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厌学情绪。这意味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通过教学效果调查,也得到了很多学生对于目前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比如双语教学课时偏少、与《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授课内容缺少联系、任课教师英语口语的语速和口音问题、英文文献阅读存在很大困难、在上课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理解等。因此,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中应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教育体系的发展和革新,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笔者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选用、课件制作、授课方法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出发,对于土木工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基于问卷调查的意见反馈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可为全面提高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强 王宏畅 李国芬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五
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具有重要作用,可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应不断改并及时获取与教学风格相融合的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评价语言;幼儿园;集体教学
“教师语言对幼儿的影响重大,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可见,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所采取的评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情绪造成直接性甚至深远性影响[1]。尽管教师会用“不错”、“棒极了”等鼓励性的语言在课堂中评价幼儿,但依然存在用词单一、内容空洞、语速平缓等方面的问题,对幼儿语言表达和情感提升的帮助不大。
1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
集体教学对教师评价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学活动有活力,便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落实活动目标。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评价语言对幼儿习惯养成、语言表达和情感提升等均造成直接性影响,教师采取合理、准确和鼓舞人心的评价语言在集体教学中可发挥显著作用[2]。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进行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充分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不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目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不同,教师在面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时,需要对评价语言予以理智性掌控,以便更好地落实整个语言活动方案及目标,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活动积极性。
2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语言不规范
经调查,在自评过程中,多数教师承认在教学语言素养方面的表现为中等水平,多数幼儿教师能够发现自身存在语法不够严谨、用词随意、表述不准确及描述不够生动等情况,教学语言的规范、艺术等方面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幼儿教师语言习惯比较随意的情况,很多与正确语法、知识用法不同的语言自然从教师口中说出,如“本来的我”、“把手拿出来”、“一只椅子”等。其次,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在语法、逻辑及修辞等方面不严谨,即部分教师喜欢使用口头禅,存在语言松散、凌乱等情况,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2.2教学语言冗余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学语言呈现出较明显的冗余现象,影响幼儿园语言教学效果。教师语言冗余主要是指教师采用的语言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无任何意义,包括重复性语言、无意识语言、无教育意义语言等形式;此外,还存在教学中的口头禅、重复性的语气词及同一语句重复出现等情况。
2.3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缺乏科学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经验、教师爱好、教师性别及教师知识等。上述情况体现出部分教师在教学语言驾驭方面的能力不足,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缺乏严谨性,在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将一些涉及知识性错误的语言传递给幼儿的情况,对幼儿语言习惯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
3语言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素质培养的对策
3.1做好精心准备
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并组织教学语言。由于部分教师存在临场发挥的情况,导致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存在语无伦次和晦涩难懂的情况,不仅影响着幼儿的理解能力,而且影响着教学效果。此外,在备课中,教师要在头脑中提前预演教学过程,将实际教学过程演变成一个动态脑力劳动过程,在预演的过程中要设计过渡环节、提问环节,并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幼儿可能给予的答案予以预想,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变色的蜗牛》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的内容予以预习,并提前设计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脑海中预想蜗牛吃水果变色的情况,针对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予以充分地准备;其次,教师组织好熊妈妈开水果店的教学语言,并在课前进行演练,以防止出现上课语无伦次或临场发挥的情况。
3.2重视生动表达
为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语言、养成良好语言习惯,幼儿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备有趣性和活泼性,而且要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语言转化的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并将事物的特征及形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来,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眼神、动作以及身体动作等进行语言表达,采用眼神告知幼儿“我现在正在和你说话呢”,借助于身体动作形象表达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如: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选择诚恳的眼神与幼儿进行沟通,以同幼儿四目相对的方式谈话,告知幼儿在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直视别人是一种礼貌性行为。借助不同的手势对所讲内容予以阐述,如手掌放在耳朵边表示没听见等,借助眼神、动作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
3.3加强情感调控
师生间信任、亲近和接纳情感态度的形成便于拉近二者之间的心里距离,故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与幼儿开展互动活动、语言交流的形式让幼儿感知关怀与爱护,进而帮助幼儿获取安全等情感体验[3]。而教师在教学时采用赞许、期待以及肯定等积极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让幼儿感知教师对于其的关注,而且能够让幼儿感知信任、尊重和平等。例如:在开展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多采用“你真棒”、“做的真好”、“要是能……做就更好了”、“很期待看到你下次能够更好地表现哦”等词汇和句子。此类语言的运用不仅让幼儿感知到教师对于自身的关注,而且能够让幼儿感知到信任,借助于这种情感调控的方式在师生间构建起良好的关系。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幼儿教师运用评价语言的能力水平不仅制约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制约着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教师评价语言能够显著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教师语言教学评价中,语言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能成功运用教学评价语言的教师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改善自身教学语言并及时地获取与教学风格相融合的教学评价语言,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效果,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海侠.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j].时代教育,,13(10):248.
[2]史惠敏.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6(32):156-157.
[3]杨春梅.浅析教师评价语言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10(36):187.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六
浅谈故事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故事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宿迁市府苑幼儿园 臧朔颖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关键期。幼儿语言运用过程是建立与他人的交流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的过程。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就此,我让幼儿在故事的吸引下,有兴趣地学习讲述、创编、表演、绘画,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故事中,以美育人,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说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聚在某个角落里窃窃私语,或在老师视线范围以外大声争论着某件事,甚至连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幼儿也振振有辞。在语言教学中应多以故事为教师创造出灵活生动的媒体语言,使语言教学内容更直观、明了、多样化,而且便于师幼进行即学交流,及时地反馈学习信息。除此之外,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美是相通的,故事中语言的优美同样不能独立于其他形式的美之外,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故事能带给人一种虚构的美,同时它又是一种抽象的美,故事中的语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带给幼儿的美感。幼儿对美的体验首先是从感性经验开始的,要让幼儿能够体验到抽象意义上的美感,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融入故事、接受故事、理解故事、体验故事、学习欣赏故事。例如: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插图而让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不得不忍痛割爱,使幼儿失去了感受和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多媒体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选好活动内容后,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其声、像、色、形等优势,先把相关的画面勾画出来,再填上色彩、配上声音,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创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时,教师移动画面将其展现在幼儿面前,让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认知和学习语言。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对“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不见了”这一情节不是很理解。在教学中,就可运用制作好的动画片,展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动态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教师通过反复播放画面和多层多向的提问,使幼儿理解了疑点,悟出其实质。由此可见,故事既利于幼儿学习内容的扩展,也有助于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桃树下的小白兔》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同时,让幼儿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并丰富了幼儿对春天特征的认识,感受了故事的优美意境。幼儿的联想更为丰富,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为强烈。
二、采用多种形式,熟悉故事巧引导,让幼儿在故事表演和讲述中发展语言能力
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故事氛围。(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表演角活动:让孩子自己选择服装,头饰、发卡,鼓励孩子们大胆上台表演学会的故事,或者自编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当观众,或者“跑龙套”,欣赏着演员们的表演,倾听着孩子们的讲解,对于活泼大胆、乐于表现的孩子,我不过分限制,对于羞怯、不那么自信的孩子,我也不急于勉强。因为我知道,尊重幼儿的个性,有时也需要耐心地等待,等待他们有一点勇气。这样孩子才能有所表现,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更积极大胆。
故事排图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鼓励幼儿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讲故事。例如《小鸟的帽子》,自制图书,让幼儿尝试做小画家,把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的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订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亲子合作制作画报,让幼儿有可交流的题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中蕴藏着许多教育资源,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故事画报,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又增进了亲子情感。在我的一番动员下,一张张精致可爱的《小蝌蚪童报》出版了,版面上有科学性的知识,有娱乐性的栏目,还有孩子们稚气的笔迹,有了画报,孩子们话一下子就多了出来,我请他们来讲述,又请大家来参观,就连家长们来园接孩子的途中,脚步也被许多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画报所吸引。紧接着,为配合新交通法规的落实,我们又以“小手拉大手”为题,再次制作了《交通故事画报》,效果也不相上下。在这种双向互动的活动中,家长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幼儿也有了说的题材。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幼儿发挥创造性
幼儿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运用多媒体完全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语言氛围,构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例如《云彩和风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蓝天草地的背景中,蓝蓝的天空上徐徐飘着几朵白云,人物化的风儿和云儿,在追来追去地嬉闹玩耍。生动有趣的画面触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白马,扬起四脚跑呀跑。”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小花猫,追着老鼠跑呀跑。”还有的说:“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了棉花糖,飘到小朋友的嘴巴里。”……幼儿的回答百花齐放,是动听的音乐激发了幼儿的灵感,是美丽的卡通形象引发了幼儿的想象。
以往,我们总是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复述故事,这样很呆板,现在我们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运用不同的句式和词汇,去表达相似的意思,幼儿的积极性就比较高。例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有个幼儿给红花的话增加了关联词,“因为红蝴蝶的颜色和我一样美丽,所以它能进来”。我们及时把这句话介绍给其他幼儿,使幼儿体会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当然,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在肯定他们创造性的同时,帮助他们进行修改,使他们始终保持创造性地学习对话的兴趣,因此,给予适度的启发有助于孩子多元思维的发展,给予热忱的赞美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四、通过故事情节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唤起深层的情感共鸣,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将故事教育渗透在孩子们的游戏和生活中,要比单设一个故事或组织一个故事教学活动更富有情景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引导孩子们尝试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很自然地将故事渗透到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中,使幼儿体验到了学习和欣赏故事的乐趣。如我班幼儿在扮演完《邻居》这个故事后,一致认为,对邻居应该有礼貌,要关心体谅,在邻居休息时,应保持安静,我们应该给邻居带来高兴、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幼儿之间能相互关心爱护,同时减少幼儿在生活中的摩擦,帮助幼儿在相对平稳、有序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快乐。平和、有益的情绪体验,使幼儿的语言不断深化,幼儿的交往能力得以锻炼,社会性得以发展。在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一直在探索、延伸、开拓,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年,我们尤其注重幼儿在语言运用、听说能力和参与表演方面的培养,开展了诸多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以《纲要》精神为出发点,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以整合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启蒙个性发展为核心,真正地把语言教学落在实处,走向了孩子的心灵,走向了孩子的兴趣,走向了孩子的生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都要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幼儿教学活动不单是通过某一节课或者某一个环节所能完成的,还应抓住幼儿爱听故事的有利时机,通过故事渗透,不断发掘潜力,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开发其智力,养成其开口说的习惯,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七
论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理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直接有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间接有助于科学的创造及健全人格的培育。英语课堂应力图将“形式教学”和“非形式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本身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指产出技能。并且师生应共同评鉴欣赏,强调相互的反馈与尊重,使创造性思维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文章分析了主要的创造性思维教学理论,撷取高职高专《实用英语》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案例研究,力求体现创造性思维的“脑力激荡”原则和“延缓判断”的指导思想。
一、引言
创造(creativity)一词根据《韦氏大字典》的解释,有“赋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的意思,具有“无中生有”(make out of nothing)或“首创”(for the first time)的性质。创造力(creativity)则是一种创造的能力(abilily to create),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ellis,1982)。造性思维教学是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就教师本身来讲,乃是鼓励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规划教学内容及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的创造行为。高职高专教育是一个独立的培养阶段,高职高专英语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质”,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呈现四种基本行动方式:听中学、做中学、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由此处理知识与经验、理解与行动改善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将一种知识和学问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且是要把学生的个体优势引发出来。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就是要基于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基础、过程和结果存在着差别的客观认识,并承认其合理性。
二、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模式
1.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教学模式
是由美国学者帕尼斯所发展出来的,该模式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特别强调总是解决者在选择或执行解决方案之前尽可能想出多种多样的方法。根据帕尼斯的研究,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步骤要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如图1:
2.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吉尔福德曾提出智力结构的教学理念,并据此设计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图2: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教学仍须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各种思维的运作,而获得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始于环境和个体的资料对传达系统的输入,经过注意的过程以个人的知识储存对资料加以过滤选择,然后引起认知的运作,进而了解问题的存在及本质。
3.多元才能发展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是美国学者泰勒的创举,它以开放性(发散性)及接纳性为重点,强调在学生提出意见时,量胜于质,且不多做批评,而考虑各种新观念被实现的可能性,这一点其实与帕尼斯相同。泰勒的多元才能发展教学同时还鼓励教师与学生们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最好或独特的意见并能将意见付诸实施,以评估其可能性,具体包括八个步骤,如图3:
4.创造性思维教学三段模式
台湾学者陈龙安也曾就创造性思维教学提出一个三段模式,如图4:
三、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要求
对四种创造性教学模式的综合评析综合上述四种教学模式,它们均可用“问想做评”来概括,也就是由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四个要素组成,不妨也用图示来表达,如图5:
1.设计标准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那么创造性思维教学是否应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替代遵循呢?本文认为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至少应符合五项标准:适合环境、综合性、弹性或适应性、实用性、有效性。
2.设计原则
教师在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时,尤其应关注的是发问技巧,由基本的认知、记忆而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发散、收敛及评鉴的问题,因此,编制创造性问题应有三个原则:问题没有单一标准的答案、问题的答案不是仅限于现有教材的内容、问题的叙述应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同时,实施创造性思维发问时应注意以下要点:问题的内容及叙述的文字要适合学生程度;问题的类型应有变化;发问之后应有适当的停顿时间让学生思考;鼓励、接纳及容忍学生的不同答案;问题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较低认知层次往较高认知层次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提出关键性问题或自我引导的问题;从学生不完整的答案中进一步探讨。
四、创造性思维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高职英语教学研究要实现从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转变为研究“人的成长规律”,从“怎样传授知识”转变为“怎样了解学生”的观念的转变,(5)并将此观念贯彻于教学过程中正需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教学策略。
1.教案设计
根据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相关原理,结合21世纪教育部规划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实用英语》设计如下一篇教案。
对象:蚌埠学院(筹)级环境工程专业
内容:unit5texta:modem communication:the laser and tion
(现代通讯:激光和光纤导致的革命)
教学设想和教学指导:
(1)消除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畏惧心理
(2)掌握科普类文章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行文特色
(3)体会因科技进步引发的通讯技术的变革之巨大及网络时代对人素质的要求
(4)语法难点:回忆巩固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
活动目标和设计构想:
(1)拆字分析:以学生熟悉的intemet、www、su-perhighway等网络用语开始inter net、www:word wide web、super-/high-/way(发问→自由反应)
(2)讲故事策略,设置悬念:北大一女生突然昏迷,住院后却查不明病因以致生命垂危……怎么办?“上网求教!”……(发问→自由反应→脑力激荡)
(3)问、想、答、推论,理解译文。(软性问题——发散式思维)
(4)分析演练语法概念。(硬性问题——收敛式思维)
(5)学习评价,包括教学活动及成就的自我测量,作品判断等。(发问→自由反应→讨论评析→验证结论,延缓判断学生课堂表现的优劣问题)
教书育人的结合:
沉迷于网上游戏及瞎聊天,是高科技资源浪费!就像养匹千里马却只让它推磨一样。(思维收缩归纳)
2.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教案设计过程
从创造的本质来看,创造性思维教学是流畅的、独出心裁的、变通的与周密的,它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法并不相冲突,而是能与之相辅相成、互为效果,因此它的设计过程可分为以下六步:
第一步分析教材:从课程标准及教参中了解教材的目标与重点,从课本练习及习作中了解教材的内容及难易度;第二步搜集资料:搜集有关的书籍、图片、思考题答案等,以便选取所需要的材料;第三步拟订项目:根据教材的分析,拟订创造性思维教学的项目;第四步应用策略:应用启发创造性思维,编制教学步骤;第五步试用修订:由某个班级试用所编教案,根据试用情形加以修订;第六步效果评估:创造性教学实施后要仔细评估,以了解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
五、结语
创造性思维问题的最大特色是允许没有固定答案的回答,使更聪明者在发散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达到更高层次的流畅、变通和独创性。运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所设计的教案是课堂实战的演练文本,是教师自主的无声课堂,它可以体现出教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所持的思想或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灵活运用创造性思维策略的高职英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不同的课型设计相应的教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利用优势,将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讲出让学生受益又爱听的好课来。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八
模糊理论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所谓“模糊”,指的是客观事物(包括人们的思维与语言)的不稳定、不确定、不清晰。通常,人们的认知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生的学习亦然。学生的学习对象,既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大致地把握住学习的对象,如果他们学会对材料的“模糊处理”,就能够更加快速而有效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整体上、宏观上认识事物。
从创新作文教学的特点来说,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模糊集合,充满着大量反映事物的模糊性语言。如果教师利用模糊语言在作文中的功能去引导学生作文,不失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
几年来,笔者借鉴模糊理论改进作文教法,指导作文学法,在调动学生作文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加快学生学习节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讲述模糊语言的功能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利用阅读教学的范文课,或者作文知识专题课,向学生讲述模糊语言在作文中的功能,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一、描写人物肖像方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向林冲介绍“东京来的尴尬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三十余岁。”句中“五短”、“白净”、“没甚”与“约”、“余”,都是一种模糊语言。我先让学生试把这些模糊词改写为精确语言,精确到最大限度。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身高5尺1寸5分,腰围2尺2寸5分,体重119斤12两5钱。脸皮白得像雪一般。嘴上面的胡子有69根,下面的须有92根。年纪34岁1个月零8天。
这段文字够精确的了。但这些精确语言,并未能起到模糊语言所起的作用。因为,人在外貌上的差异是不能从体重几两几钱之差或者几月几天之异去区别的。假设李小二用改写的文字去向林冲介绍,可以肯定,林冲是不可能一下子判断出那人是谁的。而原著那段文字,却使林冲一听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这正是陆虞侯……”作者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只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用模糊语言作了大体的勾勒,通过李小二之口说出来,反而起到了准确的表达作用。
抓住这个范例,我再让学生在课后去从报刊上找一找征婚广告,从荧屏上或街头墙上看一看寻人启事或者通缉令之类对人物外貌的介绍,特别是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作家对人物肖像的模糊描写。这样,大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表现人物性格方面
《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先是答“也许有罢”,接着说“然而也未必”,继而讲“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也都是一种模糊语言。既未肯定有,也未肯定无。这就恰好地表现“我”同情祥林嫂的疾苦的一种善良的性格。因为“我”考虑到,祥林嫂此时的心情是极其痛苦的:“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我”也明明知道,不管回答“有”还是“无”,都不能解除她的痛苦,为了“不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才借助模糊语言作了上述前后自相矛盾的回答。这种回答,正是人物矛盾心理的真情流露,也是人物性格的合格表现。
诸如此类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模糊语言,课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引导学生认真地在阅读中去发现与欣赏,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三、刻画人物心理方面
《狂人日记》中,作者叙写何医生给狂人看病,对狂人说:“静静地养几天,就好了。”然后对狂人的大哥说:“赶紧吃。”本来,这两句话的语义是明确的,“养”是养病,“吃”是吃药;但狂人却理解为,“养”是要他养肥身体,以便供他们吃,“吃”是大哥和何医生要合伙吃他。作者故意创造这种模糊的语义,形象地刻画了狂病者的心理状态,旨在揭露封建制度与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
在一次“怎样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文知识专题课中,我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利用模糊语言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不仅萌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习作中有着超水平的发挥。
四、推动情节发展方面
《阿q正传》中,有两段阿q受审的对话。第一段,光头的老头子要阿q从实招来,阿q断断续续地说:“我本来要……来投……”投什么呢?阿q本意是说投革命党,但作者故意让阿q不说下去,造成语义的模糊性,以致老头子认为他是说要来投案自首,便问他:“为什么不来呢?”阿q回答说:“假洋鬼子不准我!”老头子火了,斥责他:“胡说!”这就是用模糊语言推动审问情节的发展。第二段,老头子问阿q:“你还有什么话说么?”这句话的本意是问阿q是否要申诉或辩解,可是阿q理解为一般的说话,便说:“没有。”结果,老头子据此判定他的罪行,送他上了断头台。这同样是用语义的模糊性造成阿q在答非所问的情况下被判死刑,使故事情节得到发展。
据此,我让学写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仿写一段对话,试用模糊语言造成语言的歧义,以推动故事情节戏剧性地发展,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仿写效果甚为良好。
五、描摹自然景物方面
《绿》中,作者对梅雨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描写,作者用了一连串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形容梅雨潭的绿;又用比较法突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真是绿得恰到好处,把作者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于一片绿色之中,其笔调是热烈而明快的。尤其值得欣赏的是,作者用了一系列如“离合”、“仿佛”、“宛然”、“似乎”、“大约”等模糊词,把一幅既有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醉人的美感,又有扑朔迷离、神奇朦胧的美感的梅雨潭图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后,我组织学生举行一次秋游。让学生仿用明快热烈的笔触,描摹新时期的秀水青山,同时学习借助模糊语言点染出富有朦胧美感的湖光山色,取得喜人的收获。
六、构筑作品意境方面
《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模糊信息,抓住“落花时节”这个信息,去展开想象,可以推想出作者在诗中所构筑的情境:李龟年当年出入达官贵人府中,表现出惊人的歌唱技艺;后来在兵荒马乱中逃离长安,流落江南,饱经沧桑;当初,杜甫于李龟年在京城交往,多次听过他的歌唱,并给他赠诗;现在,两人又在潭州偶然相遇,故友重逢,即兴赋诗;等等。在另一次作文知识专题课中,我以《诗歌的模糊美》为题,援引这首诗的意境后,列举了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等诗句,让学生用审美体验的方式模糊地对待它们的模糊美意象,以求真切而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所构成的意境美,也引起学生对诗歌习作的极大兴趣。
运用模糊理论改进教法开发学生作文创新思维
调动学生作文兴趣之后,教师必须运用模糊理论改进教法,去开发学生的新思维。我是这样做的:
一、提供模糊信息,活跃学生想象。
模糊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大脑中的概念大都是模糊概念。根据这些概念,人们完全有能力对事物做出想象、推理,并且有效地传递乃至加工各种复杂的信息,进一步认识事物并做出判断。在作文教学中,我据此而经常给学生提供模糊信息,让学生在作文中活跃想象。比如,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通讯中,提供一个素材,要他们写出几个不同的开头,或者几个不同的结尾;中间的叙写,也要有不同的布局谋篇,或者选取不同的详略侧重面;等等。又如,教了《项链》后,我向学生提供两个模糊信息:①佛来思节夫人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后,主动把赔偿的项链归还了她;②佛来思节夫人虽然告诉路瓦栽夫人那条借给她的项链是赝品,却不愿意把赔偿的项链归还她。然后要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分别写出续篇。文题一经提出,引起学生强烈反响,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与激情,投入具有高度想象力的创作活动之中。写出的续篇,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二、设计求知方程,开拓学生思路。
模糊理论启示我们:“欲求精确,必须严格;欲求严格,必须复杂,而当复杂性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复杂性与精确性就会互相排斥。”这是模糊理论的一大特征,即不相容原理。也就是说,精确性与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作文求知方程愈复杂、愈模糊,学生所获得的结论就会愈精确、愈清晰。
中学生作文,最怕写议论文。其主要症结之一便是打不开思路。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在为他们设计求知方程时,便要在开拓其作文思路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失街亭》时,我提出一问:“丢失街亭,罪责谁负?”学生争论,个执己见:或曰罪在马谡,狂妄自大,理该受斩;或曰责在孔明,知人不明,误了大事;或曰马谡有罪,孔明有责,应该各打五十大板。我认为这正是借助不相容原理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之良机,便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求解方程,让他们分别从马谡、孔明、赵云、王平四个人物的行为表现,取其一点,抽象出一个议论观点,拟好一篇小评论的论题。结果,涌现出不少较好的文题。写马谡的有《狂妄自大,咎由自取》、《一个教条主义者的典型》、《岂能只看一时一事》、《马谡功过辨》、《我为马谡伸冤叫屈》;写孔明的有《好一个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执法如山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知人不明,罪责难逃》《杀一将而辞己咎不可取》;写赵云的有《正确对待表扬与奖赏》、《可贵的先忧后乐精神》;写王平的有《应该有这股子进谏的勇气》、《谏而未果,等于不谏》;等等。再把这些论题反馈到学生中去,互相启发,进一步开拓了大家的思路,使这次议论文习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思维。
模糊理论还提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大量决策问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而取大小原则──即利取最大,害取最小──是模糊决策方法的灵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构思出这样那样的教改实验方案,哪种方案是上策呢?根据模糊理论的方法,取其利最大而害最小的便是最佳方案。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的利最大而害最小的最佳方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完善学生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是编织一个“15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书,听、说、读、写、思。就作文教学而言,便是编织一个“8字经”的智能网络,即: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
怎样完善智能网络,发展学生作文思维呢?不同文体又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以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组复杂记叙文。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复杂记叙文一般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各自的特色分别确定其教学重点。再次,让学生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去独立分析一篇课外读物。最后,让学生投入复杂记叙文的作文:一是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成长》为题书面作文,要求选取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去表现人物,综合运用各种人物描写,并学习运用叙、描、抒、议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一是以《非典无情人有情》为题口头作文,要求用耳闻目睹的事实,较有条理地讲述在抗非典中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
运用模糊理论指导学法加快学生作文学习节奏
在学生的作文知识领域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智能网络,但有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仍然不见明显的提高,究其原因,大抵是教师教法的改进与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未能取得和谐统一的`结果。为此,我运用模糊理论求索出一些作文学法的途径,加快了学生作文学习的节奏。
一是语言感受法。
这是通常所说的“语感训练”。“语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夏丐尊先生曾对此作过生动而深刻的描述: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而造化之工,少年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
本乎此,我让学生在读写过程中进行多种多样的语感训练,诸如选词填空、联系语境释词义、对比分析解词义;调整句序、察句式、辨语气、联系语境释句意、对比分析解句意;体会文句的修辞义、暗示义、言外之意;体会整段语意、想象整体意境、抄摘精彩语句;等等。从而形成一个语感训练的序列,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二是入境探胜法。
所谓“入境”,就是让学生进入语言蕴含的意境。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笼”字,把“叶子和花”与“梦”之间作了极为出色的沟通,写绝了月色下的“叶子和花”的空灵。如果学生能充分地品味这个“笼”的运用,就能进入句子中所想象与比喻的情境,从而领悟“笼”字传神的妙用。试把“笼”改为“笼罩”,就失去一种空松、朦胧的立体感,失去一种轻柔、缥缈的梦幻感,亦即失去一种梦幻美感。
所谓“探胜”就是探索形成这种语言情境中带规律性的语言原因。正如叶圣陶所说“贵能令反三,触处自引申。”《百合花》中有这样一句:“两人闷坐了一会,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可掉过头来扫了我一眼。”这一个“扫”字,是一种微妙有趣的眼神描写。原来,小通讯员面对坐下不走的女文工团员,心里一直想着前方的打仗,急着要赶到包扎所去,他又不习惯于与女性交往,既不敢正面看她,更不敢与她说话,只好壮着胆子,用目光极快地接触一下,又马上极快地移开。“扫”便把这种情境十分传神地描写了出来。
如果学生在作文学习中能联系语境去揣摩、领悟,是不难从上述二例中获得炼字炼句之功力的。诚然,这种方法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有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似乎会模糊些,但是,只要他们掌握了它,就能从模糊中学得更精确、更细微。
三是缘景设画法。
古人有所谓“诗为无形画,画乃有形诗”。美学家宗白华当年就曾在《蒙娜丽莎》前默默领略了一个小时,口里不断念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诗句,觉得诗的精神启发了画的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美。南开中学的李浦教《风景谈》,就让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课文所描绘的不同风景的内容、意境,认真思考、想象、构思,把风景画出来;课堂上,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多种画面,并说出各自的构思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如果带来学生走向自然,缘景设画,回来再缘画作文,肯定会取得圆满的成果。当然,作画的目的并不在于要学生能画出高质量的画,而在于激发学生对作文意境的顿悟,达到对模糊美集合的整体把握,加速作文学习的节奏。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九
关于行为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一直是学术探讨的重点。本文以《阿拉比》的教学为范例,在客观描述国内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哈贝马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哈贝马斯;行为理论;《阿拉比》教学
一、引言
雅斯贝尔斯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哈贝马斯认为“行为的合理性更多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
英美文学是综合艺术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评论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叶芝指出:“文学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每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来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像来展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剧变。外部环境是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实用性课程。曾经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受到冷落。其内部原因是国内的教学还在沿用riley所谓的传统模式:“教师几乎决定一切,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和内容、时间、进度以及测试和学习成绩评定等”。“在教学方法上,超过60的教师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参与的要求不高。”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文学课的满意率仅为48%,在被调查的专业课程中其满意率倒数第二。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文字、句法分析,变成了高级英语精读课;教学形式上,依然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考试形式仍以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剥夺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阐释和评价的权力。从哈贝马斯行为理论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目的性”行为。
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人手,把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与英语专业的文学课教学结合起来,探讨教学模式的变革问题,从而尝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探索一条“由目的行为走向交往行为”的新型教学途径。
二、哈贝马斯行为理论和文学课程的独特性
哈贝马斯认为世界可区分为三部分:“客观世界”指真实存在的“客体”世界;“社会世界”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总体”,实际指规范、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主观世界”即人们“自发的经历”总汇成的世界。哈贝马斯按照行为者与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系,将行为分为四种类型:目的性行为、规范控制的行为、戏剧式的行为和交往行为。
教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然而文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学知识和语言运用的技能,因为文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学文本与科学文本的区别之一在于:后者是用科学的语言,力求精确肯定;前者是用描写性的语言述诸于形象,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等待读者调动其想像力去填充和确定。“在某种程度上,本文‘未写出来的部分’刺激着读者的创造性参与”。而“这种创造活动的产品,是我们可以称为本文实质上的维度的东西,它赋予本文以他的现实。’,[区别之二在于:前者的目的是延长读者的审美欣赏过程,这种过程越长,文本的艺术性就越高;后者的目的是要直接向读者说明文本的意义,清晰明白直接是其基本的要求。前者注重“过程”,后者注重结论。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学课的教学光靠目的性行为是不够的。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决定了两者间交往的不平等性;另一方面,文学自身的独特性又要求交往的主体具有平等对话的地位。因此主体间的交往应是平等与不平等的平衡,这样才能最后实现学生主体在目的性指导下自由发展的目标。
三、行为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借鉴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可以探索英美文学课中如何使知识交往更趋合理。本文以《阿拉比》为例,是因为这一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是乔伊斯二十世纪伟大作家的地位所决定的;二是该文本的模糊不确定性,给学生提供了理解与想像空间;三是成长主题和青春期的性冲动很符合当今学生的成长阶段,符合“合理性”所要求的“真实性”与“现实性”。“如果学生把他们自己的经历与他们所读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会加深”;另一方面文学反映的是我们人类所经历的某些方面,因此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也“有利于读者去了解自己”
1.目的性行为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
目的性行动是一种目标取向的行动,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主要目的是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了解西方的文化,增加基础知识。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读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还不完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学业。
在知识性教育方面,教师必须首先精讲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体学知识、修辞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清各个时期作品创作的流派及创作特点等,夯实基础。教师可采用分层系统法,使知识系统化。如在学习《阿拉比》时,可分为四个层次:(1)文本结构方面,包括词汇、语法和通篇文章的结构。(2)写作风格方面,乔伊斯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主义兴起阶段,其中显著的是乔伊斯的“顿悟”法和象征手法。(3)文学主题方面,“通过对事件的陈述、情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来表达的主题问题(subjectmatter)’,即揭示“人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和异化”,这篇作品揭露了英国的殖民问题、爱尔兰天主教对人的异化问题、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问题等。(4)作者价值观方面,乔伊斯对祖国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在艺术美学上追求“完整、和谐与发光”美学思想,反映了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美学思想的传承。系统法还表现为文化理论和文学教学兼顾,教师结合《阿拉比》结构和人物向学生介绍“原型批评”法和成长小说的结构模式。《阿拉比》里主要是贯穿着“寻找圣杯”的原型和成长小说典型模式“压迫——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心路历程。
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有目的地、系统地进行西方文化导入,如文本中词语的文化内涵,文本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式方法上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将本民族文化带进英美文学学习的课堂,进行比较和分析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l.a.samovar和r.eporter建议将接受文化差异作为建立跨文化伦理(intercul—turalethics)的基础。学习英美文学课的中国学生作为一个“理解群体”,有着与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宗教因素、家庭影响、文学经历、个人需要以及各自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英美文学学习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阿拉比》文本里所涉及的乔伊斯的“顿悟”法,学生难以理解。但如果结合中国、日本佛教中禅宗的内容,学生可以较容易理解。在笔者的授课中,有些同学举出《聪明的一休》的故事加以说明,既形象又生动。笔者还借助鲁迅的《五猖会》与《阿拉比》进行对比,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2.戏剧式行为和对学生知识的检验
戏剧式行动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通过自我表达达到吸引观众、听众的目的。“行动者在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它以“自我表现”为“中心概念”,与行为者的“主观世界”有关。在英美文学课上,目的性行为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学知识,学生的上台演示陈述能使知识得到检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们在演示陈述时不得照本宣读,可以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不能依赖它们。给学生提供讲台前的一小片时间和空间,张扬了他们的个性,锻炼了他们的当众演示的技能,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也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
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同学们较好地应用了哈贝马斯的学生戏剧式行为理论。为了做好《阿拉比》的上台演示陈述,有的同学查阅了大量的乔伊斯和意识流的背景资料;有的把小说改编成戏剧并进行表演。戏剧式行动使学生根据小说上下文营造真实的情景,采取了word文档、ppt课件、flash动画、配乐朗诵等等方式,尽可能逼真地再现书本内容。通过借助视频、动画和网络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和密度,也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视听效果,更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移情能力。观看《阿拉比》演示陈述的观众也十分踊跃,纷纷谈及自己成长的经历,分享成长的喜悦。戏剧行为“既不是孤立的行为者,也不是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互动者,他们相互形成观众,并在各自对方面前表现自己”。这样演示汇报变成了演示者与同学们问的互动,而演示者和同学们因为身份的相同,容易突破师生关系所造成的疏离感,更能保持精神的独立,自由运用知识,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dublin和olshtain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一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及成就大小并不在于学生在期末时知道了多少,或者他们能用这门语言做些什么,而是取决于他们作为语言学习者所获得的独立性的多少。”
3.规范控制的行为与学生社会化的培养
规范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规范控制的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是行为者以群体的共同价值、规范作为行为取向,严格遵守那些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群体所具有的价值期望的行为。“社会世界是由规范语境构成的,而规范语境则明确了哪些互动属于合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间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最终是促使学生这一个体的社会化,学生首先适应了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才逐步社会化,从而从个体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
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如学习《阿拉比》,要让学生明白“进入社会、长大成人就必须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结合《阿拉比》的教学,笔者就“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现象”等热门话题对南京审计学院、、级3个年级6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是15赞成、35反对、50中间。赞成派认为现在是全球化的年代,大学生性方面也应与国际接轨。性压抑更可怕,与其压抑,不如正视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反对派认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且会对学业有影响,涉及到伦理、法律等问题。中间派认为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两人的感情已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讨论,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倾向于中间派,反映出他们并没有彻底弃绝传统文化价值中的礼义廉耻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人生态度做了适度的灵活调整,对别人的同居现象持宽容态度。这说明学生在逐步适应社会化的转变。笔者由始至终参与讨论,认真记录,然后做好评述,并指出当今时代中西伦理观不同,但避免简单地用“对”和“错”给出结论,使教学成为提出问题、激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一个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完成文化知识的构建,并理性地思索享受与道德责任的关系,使身心都健康地成长。
4.交往行为理论和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激发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应该“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才同时涉及客观、社会及主观世界三个领域,交往行为比其他几种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前三者都属于单向行为,而“交往行为”是双向的。“双向性”与“平等性”是交往行为理论的两个重要特征。
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可将师生关系上变“主一客”关系变成为“主一主”合作关系,将学生看作独立人格的主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共同分享阅读经验。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有新的意义加入的动态过程,从而达到作品与读者真正意义上的契合。教师应该把握这一条原则“对某部作品的正确理解并不仅仅只有一种”,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当成对一部作品唯一可能的理解,而且“如果教师自己对这部作品抱有怀疑或者疑惑态度,应在适当的时候,坦诚地告诉学生,这样反而能促使学生与教师共同运用所需要的知识来讨论并解决这些疑惑”。
主体性的本质特性是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强化在阅读中学生对教学作品的理解效果。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作品中的经典片断、改写作品或模仿经典进行创作、剖析,运用戏剧式行为和互动的交往行为,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在笔者授课过程中,有的学生跃跃欲试,也用顿悟手法创作出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和诗歌,笔者让他在班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其作品见诸于报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能力、发展自我的空间和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初步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也给教师提供研究灵感,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这种互动的方式如图1所示。
本文以《阿拉比》为例说明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行为理论对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能力,让学生在英美文学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
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理论论文
摘 要:多媒体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途径,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将传统课堂的单一教学转变为现代课堂的多样展示。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与理解能力,增大教学容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前言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的教育传统面临着重大的改变和突破,特别是经历和发展了近四十年发展历程的计算机辅助教育(cbe),由于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而得以飞速发展和深入普及,由此应运而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也称为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探索在短短几年内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中,我们教师应该掌握将信息技术技能运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
中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化学理论知识,更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发现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上述化学课教学目标,我们广大化学教师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引人入胜、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化学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一、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现状
面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教学手段使具有现代意识的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减退的矛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和学生均被弄得苦不堪言的艰难处境的广大一线教师,早就呼唤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然而,电脑配置好了,多媒体教室建起来了,为什么他们仍不能摆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运用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指导和与课堂相配套的实用教学软件。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就中学化学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的实验课题。中学化学涉及的知识具有微观性、抽象性、实践性以及含有大量实验内容的特点,正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由此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必将受到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欢迎,也可带动化学学科的研究。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拓展化学教学活动空间,丰富了教学活动方式。可在有限的时空内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接触的化学信息。并且加大了信息度,提高了信息传输率。并能将微观世界的粒子及粒子间的变化以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在学生会的眼前。另外便于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大量分析和统计。同时也便于资料保存、整理、修订和检索。
这样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模式,可以开发出由亲临一线的化学教师集体创作的、与教材及课堂教学配套的应用教学软件,并用实验证明这些软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备课、授课、指导学生练习或操作、作业改评、试卷批改和成绩统计分析等,由于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工具,而教学实质上也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过程,因此教学全过程都可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并能获得极高的处理速度和重复出现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交互控制和大容量存储,让人们对信息知识的获取真正做到各取所需,通过多媒体进行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信息传递。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不但可以产生活泼生动的效果,而且可以依照学习者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安排适合学习者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这几年我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感受,认为多媒体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
1)演示式: 系统展示固定的内容,单向式低智能化软件应用。及其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模式的建立。信息技术的融入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信息技术可以把化学课堂转为“”化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发展.
2)互换式:弱交互式辅助教学。实验效果的测评方法的探索。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即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间切换和选择,也可以用来在同一化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和选择,同一化学问题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换和选择。
也就是说,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
3)模拟式:根据需要以各种方式模拟某些事物的状态或变化过程。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配套的课堂教学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包括教案精选、资料收集(图片、影像、实验操作、动画等资料)、达标检测题的编制,以及上述资料编制成课堂教学应用软件(课件)。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从课堂构成者的关系来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要注意必要的情感交流。
结语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思考--质疑--探究--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多媒体的使用是起一个很重要的辅助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拟现实情境,将文字、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组合在一起,传送送给学生,还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缩小,且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接触实际、探究知识的氛围,有效地解决了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实际问题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管青梅,崔宝秋.多媒体应用于高校化学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6(2):67-69.
[2]石福俊.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杂志.2009(9)
[3] 张东娇, 崔宝秋.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 基础教育.2009(8)
[4]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教材编写组,。
[5]叶朝今,多媒体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01。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一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相当重要的内容,而圆锥曲线概念本身不好理解,还包括许多复杂的层次和许多相关的下层概念,所以圆锥曲线就成了中学数学中最难教、最难学的概念之一。本文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宾斯基关于数学概念学习的apos理论为基础,考察和分析学生对圆锥曲线概念的理解,并就圆锥曲线概念的教学做出了一些探讨。
一、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并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apos理论强调在学习数学概念中首先处理的数学问题要具有社会现实背景,并要求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活动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思维运算和反省抽象,对概念所具有的直观背景和形式定义进行必要的综合,从而达到建构数学概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建构数学概念。
案例1:椭圆概念教学的问题情境设计
(1)以“神州七号”飞船飞天为引例,用多媒体演示宇宙飞船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录像(设计意图:通过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调动起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对椭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请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椭圆的.实例(设计意图:使同学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起学习椭圆的兴趣,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能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也能澄清椭圆与椭球这两个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有同学认为鸡蛋是椭圆形的,实质上它为椭球体)。
(3)实例演示:将西瓜垂直切下得到的截面是圆;改变角度倾斜切下得到的截面是椭圆(设计意图:使椭圆更贴近日常生活,提高学生对椭圆的感性认识,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概念之前,也可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通过这种活动(或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圆锥曲线概念的意义,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概念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于活动(操作)层面,对活动阶段花大力气、多时间,而对其他阶段草草收场,这也是不符合理论的,甚至是舍本逐末的。
二、教学中要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并抓住概念的本质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分析,apos理论的四个学习层次分析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真实的思维过程,而过程阶段在概念建立中的价值十分有意义。杜宾斯基等人认为,学生建立概念不能跨越“过程”这一阶段。对“过程”,我们可以有三种理解:将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本身需要一段过程;将思考的结果,再以“过程”的形式呈现,这就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apos理论最大的创新在于,将数学概念视为从一个实例到另一个实例的某种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也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改变对整个数学的看法。教师在过程阶段诱导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也有益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2:椭圆概念形成过程(经历活动――过程――对象阶段)的教学设计
(1)教师演示画椭圆(请两位学生协助按住绳子两端),边画边强调画椭圆的步骤,并请同学们注意在画椭圆过程中笔尖一定要绷紧绳子(意图:教师演示可向学生说明椭圆的具体画法,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较标准的椭圆形)。
(2)全班同学以同桌为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去尝试、去感受画椭圆。
(3)展示学生画的椭圆,并请学生用自己画的椭圆说明: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跟绳长有什么关系?(意图: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下的点的集合为椭圆”有深刻的理解。一旦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椭圆上的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绳长,他就已经完成了过程模式的建构。)
(4)用多媒体验证学生归纳的结论:打开《几何画板》,请学生观察m点在运动过程中|mf1|、|mf2|、|mf1+mf2|这些数值如何变化。
设问1:通过上述的实际操作和动画演示,请问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让学生归纳。)
(5)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常数l(l>|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f1、f2叫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焦距。
设问2:为什么要|mf1|+|mf2|>|f1f2|?反之,若|mf1|+|mf2|=|f1f2|、|mf1|+|mf2|<|f1f2|会怎样?(强调常数l>|f1f2|,并请同学课后思考当常数l≤|f1f2l时这些点的轨迹是什么?)
(意图:通过上述的学生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揭示出椭圆形成的本质,突出动点与两定点的距离之和必须满足大于两定点的距离,加深对椭圆定义条件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椭圆概念的理解从过程上升为对象。)
参考文献
[1]唐艳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设计[j].上海中学数学,.12。
[2]濮安山从apos理论看高中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二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可能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撰写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首次提出的,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学理论。当时,正值美国进行教育改革期间,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多元是指人脑发展中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智能指的是每个人需要解决自己在改造世界中的实际困难或者是进行创造时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加德纳的理论中,人至少包含了八种智能,包括音乐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可能性
我国古代就很注重音乐对于人的教育作用,《乐》是与其他经书共同组成儒家经典的五经之一,可见其重要。我国高中的音乐教学以鉴赏为主,注重对于情感、表现、创造性的教学。情感是指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体会音乐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的感情世界。表现是指学生基本能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绪。创造性指的是要激发学生自己进行音乐创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把音乐智能作为人们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了音乐教学一定的重视。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开发,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每个学生不同的才能,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同时,这一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转变。由以往的规划者以及权威者向引导者以及促进者方面转变。这是因为多元智能理论不再把学生看做千篇 一律的人,而是注重不同才能和不同思维的开发,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每个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要积极鼓励学生产生的不同见解,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成就。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可以用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
二、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进行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高中音乐教学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适合他的智能的职业以及业余爱好。在新课标中,对于高中音乐教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此作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进行每一环节的音乐教学目标设置。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同时要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不同的展现进行考量,以量化的方法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可以客观衡量的。比如,在高一年级时,可以进行三方面的教学目标设定:1.对欧洲民间音乐进行了解,赏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欧洲民间音乐,使学生对于欧洲音乐的风格具有初步的了解;2.了解排箫、风笛等一些乐器的特点,学习欧洲音乐的概况;3.分析欧洲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的关系。这一目标的设定还要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目标是设定:1.音乐智能方面,要能够正确的区分、了解欧洲主要民间乐器的音色,可以找出欧洲民间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以及相同之处;2.在语言智能方面,学生能够流利的`表达欧洲民间音乐的风格和特征;3.在自我认知智能方面,学生能够对每一音乐选段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4.在人际关系智能方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配不同的任务,加强人际交流的能力。在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教学时,安排学生自主进行任务目标的多种学习方法。比如在上文提到的任务目标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所喜欢的欧洲民乐曲目,采用语言表达、绘画等形式对所选曲目进行了解,并进行解说。合作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分配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不同教学任务的安排。可以在小组中安排组长、记录员、会汇报员。组长进行小组的分工和管理,记录员记录大家所表述的内容,汇报员把小组的成果在全班上进行汇报。每个人明确分工,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培养学生智能的培养。比如说《雪绒花》的教学中,对于感情表述、乐曲精神等进行讨论,最终进行汇报。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本文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在音乐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一些地方并不完善,希望本文可以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三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辨证论治为方法,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生理病理学说为基础,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内科学》中也大量引用了《内经》的原文,如何利用《内经》理论,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意义
1熟读经典是名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翻开历史,我们看一看从张仲景开始直到清代,在这长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凡是在中医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医家,我们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就会发现,大多数医家都是依靠经典而获得了公认的成就。”这是《思考中医》中的一段话。事实上,无论是张仲景,还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张介宾、叶天士、张锡纯等无不如此。我们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内经》等经典理论的重要性。
2《内经》是中医内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根基
《内经》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运气学说等内容,而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三个方面,其中,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涉及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内容,所以说,突出《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3《内经》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
《内经》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了诊法学说、病证学说、治疗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等内容,只要熟读内经条文,在临床中遇到疑难杂症,头脑中就能想起相关的理论学说,犹如在夜行中找到了指路明灯,明确了诊断、辨证、治疗的方向,往往灵机一动,遣方用药,效如桴鼓。
二、具体运用
1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
很多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如呕吐的病因,《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说明寒热皆可引起呕吐,且有呕酸、呕苦之别。
2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
《内经》对内科疾病症状的描述较丰富,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如对消渴的描述,《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素问·刺热》对“肾热病”的症状描述为“先腰痛,口酸,苦渴,数饮,身热。”有关黄疸病证的论述也始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灵枢·论疾诊尺》:“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并且明确指出“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3指导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首先望诊,《素问·举痛论》:“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素问·脉要精微论》:“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有鹅羽,不欲如盐……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告诉学生望色要注意一要有光泽,二不要浮露。再讲闻诊,《素问·宣明五气》:“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这一段除“恐”字以外都是闻诊,而且反映五脏的病变。然后是问诊。《灵枢·师传》:“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说明古人也不能仅靠切脉就能断病,告诉学生问诊的重要性。最后是切诊,《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法常以平旦。”这是说脉诊的重要和时间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说明脉象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4指导疾病的治疗
《内经》虽然只记载了13个方,但却更多在病机、治法等方面给我们治病的启发。以《中医内科学》第六章第三节自汗、盗汗为例,自汗有一种证型为肺卫不固证,临床表现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固表。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此处可以结合《内经》理解,以一汗出偏沮案为例。刘某,女,35岁,患者左侧半身自汗,而右侧半身无汗,遇天冷时自汗益甚,伴一身畏寒,其出汗的手足明显厥冷,半身及左肢明显麻木。病已三年不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偏沮就是半身出汗,半身出汗是发生偏枯的先兆。《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说明营卫不调是半身汗出麻木的原因,故选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补气温卫阳。药证相符,患者用此方后得以治愈。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反复修改而成。共有9个项目,涉及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知识掌握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952%。回收结果显示,883%的学生反映结合《内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8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717%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医生工作角色;83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知识面,对中医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1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内经》理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背诵经典的热情,提高了自学能力。在经典案例分析中引入《内经》理论讨论,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结合《内经》理论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结合《内经》理论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此,教师授课前不仅要熟背《内经》等经典著作重点条文,还要经常临床实践,做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结合病例,条分缕析。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经典条文深入浅出,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四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解决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水平: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文章概述了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内涵,着重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茨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在其理论思想中,最近发展区是核心内容。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阐述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的关系,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成人对学生认知的作用、同伴合作对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儿童能力发展的潜在性,这些思想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育模式。日本学者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点:在学习者发展中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教学必须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林达认为,“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读产生了两种不同取向的动态评估:一种取向是侧重于评估的教学整合;一种取向是侧重于教学的评估整合。” 在国内,最近发展区也受到高度的重视,10月 成立了维果茨基研究会。我国对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研究成功主要有:钟启泉在其《最近发展区新解及启示》中提出了对最近发展区的新解,即由最初的外部教育性影响逐步转换成为个体自己的东西,挖掘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中所蕴含的”内化“。麻彦坤()在其《最近发展区理论影响下的同伴合作研究》中探讨了影响合作效果的因素,分析了教学、技术和教师在同伴合作中的作用。王颖在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探讨了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内部言语的促进。她认为,“最近发展区和内部言语在发展中相互制约,当儿童发展时,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与他人互动,建立自己的内部言语,成人为儿童发展自己的内部言语搭建各种支架和提供帮助”。
本文拟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内涵进行阐述,并从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因材施教和教学观三个方面探讨最近发展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内涵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称潜在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潜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潜在水平”则指正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强调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不能等量齐观,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学校中各学科的教学对心理过程的引发表现在以下三个事实上:
(1)各学科教学的心理基础具有相当大的共同性;
(2)教学对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3)学科教学可加强各项心理功能的相互依从和联系高级心理的发展是学龄期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成果。它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那些仍处于形成状态,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水平,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通过教学,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会转化为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又会出形成高于原来最近发展区的新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潜能不断得到挖掘。
最近发展区注重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个体的发展有他自身的内部逻辑,教学与发展的速度不一致的,如果教学内容超出学生潜在水平,教学效果是无用的;相反,如果教学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力发展的现有水平,那就是保守落后的做法,也就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就是指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水平,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发展。
最近发展区的关键在于确定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维果茨基认为,每一种能力的学习都有其关键年龄。在关键期内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就会导致认知能力、言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时间非常重要,任何一种能力的教学应以儿童的成熟为前提,在相应能力的关键期内进行相应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方面
20世纪初期,智力评估与测量运动正式发起,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它作为一种指导教育实践的诊断和预测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反对智力静态测量的基础上提出的,在他看来,西方对智力测量只能测得智力发展的已有结果,无法反映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无视学生潜能的发展。教学不仅主导着儿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学决定着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后,促进了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动态研究,激励了研究者们朝着这一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博德欧夫(bodoff)的研究发现,许多智力分数较低的儿童只要得到适当的训练,他们与智力分数较高的儿童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工作者卢博夫斯基(lubovskii)的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在获得帮助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并且能较熟练地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测验情景与课堂行为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弗林(james )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所有发达国家年轻人的iq指数(智商测量分数)都出现了持续增长。这一发现受到广泛的关注,被称为“弗林效应”(the flynn effect),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较多的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些研究都是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智力动态评估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揭示儿童学习潜能发展。
(二)在因材施教方面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小学生因其年龄、性别、需求、动机,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不同,其最近发展区也不同,正因为他们具有这些个体差异的特点,所以在教学原则上一直强调要“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因材施教的本质就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通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审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师更清楚的知道,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小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更要了解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三)在教学观方面
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什么,它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所谓目标是指尚未实现、没有达到的结果。如果目标设定在已达到的范围,则失去了设定目标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高于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但是,在确保教学目标高于儿童现有水平同时,注意目标设定不要过高。用一个形象地比喻,就好比儿童摘桃子,桃子置于的高度需要儿童踮起脚尖就能摘到的位置,在这里,教学目标就如同桃子一样,设置的位置要恰当,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儿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学目标要设定在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认知、态度、能力、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一般发展规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儿童的发展。他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促进发展。他高度重视教学的作用,认为教学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思想体现的合作学习思想包含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而丰富的交流和探讨,取长补短,并完善和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利于将“潜在的可达到的水平”转换为“现有水平”。
总而言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发展、教学及其学习的见解独到而深刻,它能给我哥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活力,随着这一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也势必给教育、教学带来更有益的影响。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五
关于项目教学在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研究论文
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侧重人的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教育活动已经从以前的教学讲授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交流沟通模式,但是在沟通的国过程中,面对面的沟通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配合的,所以微媒介就很好的被利用,通过媒介的在交流沟通,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走上了新的层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及受教育者也是主体的观念,要在教育实践中达到共识的。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师生间的沟通不强,沟通的渠道不畅,这样造成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失败的例子发生。在微媒体的引入下,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沟通,或者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一些微系统微主页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微媒介的运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因为微媒介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微媒介的传播性便于沟通。微媒介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性强,而且其具有流动性,便于操作,可以和庞大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互动。在微媒介上,没有身份的限制,没有地位的差别,大家的沟通都是随意的。
第二,微媒介的沟通性的特点。微媒介的互动性的效果是传统的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借助微媒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某一热点问题与他人沟通互动,分享观点、交流意见。这就使的人人都可以参与,扩大了人们的参与量。
第三,微媒介的选择性适宜沟通。微媒介沟通的方式是多样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注可以通过对话、语音、订阅等各种形式来关注,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可以多关注,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可以取消关注,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通过微媒介来沟通,是非常合适的和有效的。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六
创新方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论文
【论文摘 要】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会对孩子今后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获得、兴趣的培养、心理结构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论文关键词】创新方法 幼儿园教学 纲要 环境
根据我国幼儿园新纲要精神,5~6岁的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主要应该侧重对幼儿的倾听、表达、文学欣赏和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其他活动的进行使幼儿的各方面的综合技能同步提高,要作好这一切笔者认为应作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宽松的语言活动环境和氛围
学习需要有良好的语境,可促使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这种良好、宽松的语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活动场地(景)墙面、头饰、电教设备等,通过这些物质环境和教玩具的制作给幼儿一种直观的感受,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模拟的实境中,唤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乐于说,敢于做,发自内心的去表述,为心理环境的创设提供前提基础。
结合在活动应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机会,作为支持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引导、鼓励幼儿建立一种自信,使之连贯、大胆地对主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惜赞赏语句,及时抓住表述的亮点进行肯定的评价,尽量不用否定评价,(除与科学性原则性相反的)同时还可以用多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表述。
如语言游戏“说相反”、故事续编“猫医生过河”、儿歌创编“动物世界真奇妙”,表演咕咚故事,看图讲述“小雨伞”“让座”拼图讲述“聪明的公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语言活动,如“今天的新事儿”“论天气”“报食谱、说菜名”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语言。
为使所学的内容得以及时巩固,应将活动时使用的相关教具、情景图等放置在固定的区角中,使之随时随地的去学习、体验和交流,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技能,巩固了幼儿的记忆,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二、采取多种方法整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
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教材内容应有一种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幼儿语言综合素养和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引导和支持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不同侧面的观察和感知,从不同层面的探索活动中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将整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单一的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地获取与提高。
如在故事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看图说感受,以图或文字作记录,学表演,作游戏的活动并与内容有选择的、有机的整合于一体,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引导了不同水平幼儿的表现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由此题材多样化的教材通过多元化的整合,结合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及能力上的差异,将集体教学改为分组结伴,区角活动、个别交流等方式在不自觉的交流和想象的过程中使每个孩子的语言潜能都在不断的发展提高。
三、运用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
利用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活动中 尽量把一些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可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扩大和充实具体的感性经验,将一些童话,科普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声像结合。
如“小水滴旅行记”、“小蝌蚪找妈妈”等,让幼儿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播放过程身临其景,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使幼儿的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四、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语言习惯主要指听、说、读、写四大方面中的前三项,而倾听则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它关系到人际交往和对语言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而幼儿文学作品则是引起幼儿倾听的良好素材,如在故事欣赏活动“妈妈和她的勿忘我”的活动中,通过配乐故事的欣赏使幼儿从感人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之中,逐步体味一位普通妈妈对孩子的那一分真爱。
这样不仅使幼儿听辩出了故事的基本情节,而且激发了想说的动机。而说则是语言的关键,如何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的从最简单、断断续续的说到流利、完整、连贯的说,应从对父母、同伴的说到集体面前大胆的表述入手,将源自于生活的、比较熟悉的、和幼儿感心趣的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素材,给幼儿提供大胆说的情景。使幼儿 情不自禁的对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培养了幼儿听说习惯的同时,不应忽视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陪养。应从幼儿视图入手;而后导入情景讲述、看图说话;最后介入有序的翻阅图书,学会观察和思考进行评价性的拓展评述。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等级的思维会有不同的思维表述。结合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听、说、读的技能综合于一体的引导,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 曾红台.香港幼儿教育见闻[j].教育导刊,
[3] 刘华.用“全语言”教育思想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j].早期教育,
[4] 张明红. 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及其教育策略[j].早期教育,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七
项目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化学反应工程学是人类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而它的理论又离不开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检验。对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来说,实训是学生参加实践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学习途径。我们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理论教学阶段、仿真实训阶段、项目实训阶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工业用途,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聘请企业工程师,做为课堂主讲教师,将一个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做为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将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融合到课堂的教学与管理中。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之下,对学生分组。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提出设计方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课堂上讲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验证。归纳总结,教师在审阅学生的实训报告后,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以及每个实训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同时用所学概念、原理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在此阶段教师需要的是引导。推行过程评价激励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一环,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随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逐步实施,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学生从方案设计、设备组装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课程考试、实验室安全管理,每一步内容的得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或得分,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找出自己的差距,看到自己的优势。
2仿真教学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是学生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经费,设备有限,学校实验室中容易出现盲目操作和“走过场”现象;在顶岗实习中,企业为了安全和效益等因素一般不允许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仿真软件的开发,仿真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采用仿真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虚拟化,在计算机上动态再现整个反应过程及每一步变化特征。而且仿真实训还具有无消耗、无污染可重复操作等优点[7]。在现代化工企业中大部分已经采用了dcs控制系统,技术员主要在控制室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生产过程[8]。因此在《化学反应工程》教学中,我们穿插进行四周仿真实训。通过化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实训项目如醋酸装置仿真、乙烯装置仿真、常减压装置仿真等过程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控制、能源综合利用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让学生掌握正常生产操作、停车操作、故障处理操作等实训环节,了解化工反应过程中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中的异常现象的能力,为日后在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仿真实训是项目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3结束语
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推导以及工程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减少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同时由于分组的出现和考核方式的改变,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这样大大激发了组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团队竞争与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五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让学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期,为学生成功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八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项目教学必须确立学生中心的原则,发挥主体作用,教师的角色是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千万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要在放和收之间掌握好分寸,既要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锻炼能力素质,也要避免散漫无组织,达不到锻炼提高的目的。
浅谈幼儿园课程语言领域教学的研究篇十九
统计学基础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开展项目教学要做好分工、分好任务、组织好过程、完成好评价,也要注意师生角色、资源利用和团队建设。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