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城市主义模式(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城市主义模式篇一
近40年来,美国有60%人生活在郊区,而城市人口增长不到50%。美国多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有效地解决了人口剧增而引发的城市交通无序。那里的中产家庭几乎100%有小汽车,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
严格上说,小汽车仅仅是流动车轮时代的四种方式之一。公交、轻轨、地铁作用也非常明显。
将“大交通”比喻成“大深圳格局”的生命线,不为过。集公交、轻轨、地铁、小汽车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使扩张的城市发展“有路可循”,膨胀的都市生活也有多样选择。
车轮滚滚,文明开道。每100户家庭拥有汽车13辆,超过汽车普及时代10辆的国际标准。深圳的发展业已进入了汽车时代的快车道。
数据还在攀升。保守估计深圳本地机动车数量为55万辆,加上外地牌车辆,每天上路车达70万辆。预计未来三、五年,深圳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突破30辆。
国家积极鼓励经济适用性家庭汽车的发展,辅以积极的信贷、保险政策,绝大多数家庭开上汽车,成为可能。另外,由于现代通信、计算机以及强大的物流网络运用,工作在a区、住在b区、学习在c区、休闲在d区,如此“多元生活方式”,给生活添上潇洒的翅膀。
随着全球经济、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多元的经济基础决定革新的上层建筑,同样包括我们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轻轨、地铁建设方面,2004年深圳地铁试运行。按照《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中期发展综合规划》,深圳将建设地铁108.29公里,轻轨、城铁141.1公里,总投资689.97亿元。政府规划与建设“七横十三纵”,优先发展1号、2号、3号、4号、11号等5条地铁、轻轨线。其中,地铁3号线连接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布吉、横岗、龙岗中心城。4号线连接皇岗口岸、市中心区、龙华新区和龙华镇中心。11号轻轨连接南山、龙华、坂田、横岗和盐田,衔接1、2、3、4号线,全线53.5公里。
北邻机荷高速、南近北环大道、西接梅观高速、东靠深平快速干道,在3号、4号、11号线路交汇区域,在坂雪岗片区,一个总占地1平方公里,容纳1万住户,4万人口的大型万科城版图旗帜猎猎。其中54万平方米的四季花城,已成为万科全国性品牌项目;43万的“亲地生活”万科城即将在10月1日开盘;25万平方米的华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规划中。
“新城市主义”四大中心
在“大深圳”的呐喊声中,“四季花城”的“大深圳居住观”先知先行在6年前。
谁占领了中心区“cbd延展区”谁就拥有了生活、经济、人文、商业的第一位置。就像当年的四季花城,让一个原本清淡的中心区成熟起来。
规划于6年前的万科城,在“cbd第一辐射圈”,在城市繁荣与“居住的我空间”之间,编织一个城市版图的柳暗花明。
以中心区为圆点,我们不妨看看,万科城与城市发生着怎样的关系?
发展的中心———深圳中轴带,中心区第一辐射圈,指日可待的繁华与远景。当年的广州天河,北京三环,上海浦东,都是这样炼成的。
楼市的中心———早几年的罗湖、福田,近年来的南山,正起步的东部,楼市经历了带状的西移东进;作为中轴发展带、中心区后花园,必然成为楼市新中心。
区域中心———万科城,无疑会成为坂雪岗片区的品质生活中心;以华为基地为首的高科技带,将成就高品质“城区现状和环境”。
城市白领居住中心———四季花城,已经形成一个“万人白领社区”;万科城将聚集更多的“高知阶层”;一个城市优质人口聚居地,会造就一道蔚为壮观的城市人文风景。
如果说,6年前的四季花城是万科“城市运营”的一种探索一种“蜗行”,那么,今天的万科城和万科城版图就是万科大张旗鼓、雷厉风行造城运动的“狂奔”———汽车时代,一切均有可能。武汉万科总经理杨海:魅力来源品牌 站在浪潮前端
全国房价多年持续走高。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央行于今年10月28日历时九年首次加息。对此,房地产业界反响不一,各界对房价的升涨也各持一词。房价是涨是跌,成为人们今秋讨论的焦点。
就此,武汉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近日做客武汉新浪房产频道,结合武汉的房价走势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及武汉万科自身的发展。
以下为采访实录:
在加息之下的武汉房价走势
[需求]
新浪房产:一般来说,房价取决于市场需求。国家加息,对房产的需求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
杨海:房地产市场需求,可从买房自住者和投资者两方面来谈。
真实的需求结合实际的购买能力,才能促成实际的购买行为。对于自主者而言,买房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比如结婚,或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进行房屋升级;另一方面,有实际购房经济能力的人,才会考虑去买房。而现在国家加息0.25%,对于买得起40万房子的人而言,相比而言,一个月的按揭只增加了几十块。这跟40万相比,这个比例非常微小。所以,目前的加息对于买房自住者影响不大。
对于投资者而言,加息意味着以后买房子的成本比现在要花更多的钱,作为投资,那就必须在投资成本低的时候买进,加上投资时“追涨”的心理,投资者的需求会在外力的作用下提前爆发。
新浪房产:您能谈一下武汉目前的需求状况么?
杨海:从目前武汉房产市场来看,武汉需求仍然旺盛,这主要来源于三点:
1、老房子更新换代;
2、大量非城市人口涌入城市,扩大需求总量;
3、市场的不断规范,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在百姓的监督之下,这使得老百姓的需求变得真实。
[地价]
新浪房产:今年8月31日后国家实行土地公开拍卖的政策,今后地价也将更多的影响到房价。地价是怎样影响房价的?
杨海:地价是促成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土地本身的稀缺性,决定了随着城市的开发进程,土地将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所实行土地拍卖政策,将使土地使用权的竞争上将越来越激烈。这两方面从而导致地价的提升。地价上涨了,房价自然就涨了。
新浪房产:那么一般来说,地价在房价中会占多少比例?
杨海:地价根据其土地位置和质量的不同,而相差甚远。但一般来说,地价占到房价的1/4。
[房价]
新浪房产:之前你所说的房子购买的成本随着加息会越来越高,是在房价不变的前提下的。那么,武汉房价的未来走势如何?
杨海:房价整体要涨。因为在土地和建材涨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品质的升值。房产品质的提升,是城市日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而房子一年比一年建得漂亮,除了建材、土地的涨价之外,房子品质的提升就一定会有消耗、就会花钱。
新浪房产:武汉房价的涨幅会是多少?
杨海:2002年到04年,武汉房价每年的涨幅在5%-10%之间。预计未来10年内,涨幅还是会维持在5%-10%之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武汉人不会住那么大的房子,而是住合适的房子。
[住房趋势]
新浪房产:“合适的房子”是指什么?
杨海:比如说,现在武汉人拿30万买2房2厅,那么过几年就是拿31万或者更高一点的总价,买2房2厅,只是面积不再是100平米,而是80平米的2房2厅了。
新浪房产:那么,武汉未来的住房趋势,是住小的合适的房子了?
杨海:是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武汉,房价上去了,面积变小了,老百姓住得舒适了。
站在浪潮前端
新浪房产:针对新的住房趋势,万科有什么新的举动?
杨海:万科的新举动,是随顾客的需求而动。要让老百姓住得舒适,首先是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的产品体系。
在万科第三个十年的开始,万科提出了“精细化”新的战略起点。其含义是建立住宅标准化及实现精细化的产品制造过程。其中,标准化,是指到达人们不断提升的对住宅的综合需求,以及按照以此要求作为底线来建造的房子。其次,住宅标准化一定要进行创新,这包括类型和品质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口号。
新浪房产:近期有没有新的项目?
杨海:在05年,武汉万科除了武昌万科城市花园外还将有在汉口的两个新项目启动。
魅力来源品牌
新浪房产:今年万科已经走过第二个十年,步入第三个十年的开端。您觉得作为中国房地产领跑者的万科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杨海:经过20年万科人的努力,万科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的品牌。万科的魅力来自于万科的品牌。而品牌的效应,是品质的保障,代表着她驻足哪里,就为哪里带来实力和光彩。
新浪房产:现在万科在武汉郊区开发的两个大项目,其房价都比周边卖贵20%-30%,这是万科品牌使然。因此,有人说,万科很精明,拿郊区的地,卖市中心的价格。您对此怎么看?
杨海:实际上,早期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万科很难拿到市中心的地。拿城乡结合部的地是无奈之举,但久而久之,万科人凭借着在规划上的创新和营销上的不断努力,探索出一条开发新区大盘的成功路子。
要说到万科的精明,只能说是遵循了一条地产投资的规律。即看准了新城区的不断增值,以及乘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期的东风,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增值前景更快地体现出来。
品牌注定万科站在浪潮前端
新浪房产:现在,万科在武汉•光谷的中心地带正在开发的城市花园,传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
杨海:所传递的,是“城市复兴”这一开发理念。城市花园是在“新城市主义”这一规划思想指导下的项目,强调“生活格调与居住质量”的新城市生活理念,塑造‘时尚与品味’的新城市形象,打造更完善的新兴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社交、休闲中心。
可以说,武汉万科城市花园,是上升到一种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全程服务的全新引导性开发,她是万科新一代开发的里程碑,也是万科参与武汉城市复兴的里程碑。
新浪房产: “新城市主义”是什么概念?
杨海: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二战”后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地产开发理念。它从经济、社会、环境和人性需求的角度出发,制定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有创意的开发计划,通过合理的地区化开发,将无序的郊区改建成丰富多彩、功能完备的社区,并在规划和改造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资源和建筑文脉。
新浪房产:武汉万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城市主义”,开发这一近郊大盘?
杨海:这是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也是万科对自己总结和反思的结果。
一直以来,万科致力于探索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之间的新尺度、新关系。“这种追求,首要的在于通过建筑重建真正的生活形态:鲜活的、丰盈的、强调交流的、富于人文气息„„”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万科人所做的,就是捕捉到这些变化,敏感的察觉到由这些变化引发的最新需求,结合这些需求,反思自己,及时做出调整,先人一步走上正确之路。
在2001年武汉万科推出四季花城,顺应郊区化大盘住宅的发展趋势,它标志着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也引领万科进一步探索住宅规划设计与人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时隔3年,在万科对大盘开发模式的反思之后,武汉万科推出“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花园,针对人们的居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根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低密度、大庭院的别墅式的生活方式。
【楼盘:探求索引万科从光谷城市花园开始】
万科•城市花园作为武汉光谷板块独树一帜的奇葩,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楼盘中自成一派,匠心独运,挺拔尊傲,浑然天成,令无数楼盘竟折腰,也引领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说到万科•城市花园,不能不提起万科集团,不能不分析万科集团之所以成功的秘诀。
首先,万科房地产的核心竟争力表现为品牌效应,万科集团这几十年来为走品牌化道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构造万科品牌的每一个细节微观,让一个元素都为万科这个品牌而跳动增辉;
其次,万科集团有着强有力的执行能力,让万科每一个创意都能得到具体的落实,使抽象创意真正成为具体的生产力;
第三,严格的规章制度造就了一个纪律严明的领导核心和企业团队,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摧城拨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勇往直前,也只有这样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才能脱离人治变成法治,一切按照企业既定的运行机制进行自身建设;
第四,精准的定位是企业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核心问题,万科的定位范畴是:楼盘地处城乡结合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高品质的房屋、最新科技的运用、超强的服务素质、鲜明的企业人性等因素,是知己知彼熟练市场运用自如高瞻远瞩的市场定位;
第五,坚定的服务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催生了万科服务的革命,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耳目一新赏心悦目舒适到家的感受。在这些方面,万科做得非常好,非常出色,非常卓越,非常优秀。
万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具体优点当然不止上述这么多。企业领导稳健的经营思想,稳扎稳打地经营模式,低调务实地工作态度,标准化地生产流程,客观地研判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审慎跟随房地产政策的走向,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用新技术新科技引领未来居住生活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观念。也是万科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关键步骤。
万科每走一步都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瞻前顾后;既要耐得起寂寞,也要经得起诱惑,用一种科学地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发展规划,用持续稳健发展来权衡自己的发展速度,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一切。万科,不愧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面旗帜,不愧为自己亲手打造的一块品牌,不愧为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万科企业并非完美无缺,万科的建筑质量在业内行间并不是做得最好;万科市场定位有待进一步地细分;万科服务标准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可以继续延深和夯实。
任何企业的前进发展都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坎坷荆棘,都会碰到发展上面的瓶颈,都会有危机管理下随机应变的顿悟。万科下一步将会怎样地发展,社会各界关注万科企业发展的人士将会有目共睹。
本文只是浅显地将万科企业本身所披露出来的一些资料,以及笔者随机采访时所看到的一些细节,综合加以展示,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真实目的。探求并索引万科房地产所走的道路,一切从万科•城市花园开始!
“武汉万科城市花园是从未有过的项目,她是‘城市复兴’这一全新开发理念的实践,是‘新城市主义’这一新规划思想指导下的项目,强调‘生活格调与居住质量’的新城市生活理念,塑造‘时尚与品味’的新城市形象,打造更完善的新兴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社交、休闲中心。可以说,武汉万科城市花园,是上升到一种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全程服务的全新引导性开发,她是万科新一代开发的里程碑,也是万科参与武汉城市复兴的里程碑。”
——武汉万科总经理•杨海 经典项目的企示:
新城市主义价值不如郊区化的价值那么外在,不像布置一条景观轴那么显性,但这些价值对于人,对于满足人们从简单的居住到社会交往,自我发展等各层次的需求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有条景观轴的规划是容易,谁都可以做,而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只有万科能做的事,这是万科十五年经验教训得来的。武汉万科城市花园无论从位置、周边环境还是规模都具备了这一规模思想实践的条件。”
——万科集团规划设计总监•张纪文
新城市主义模式篇二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融合思想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分化现象日趋显化。在辨析与借鉴“心城市主义”有关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在城市化与居住效区化的进程中,居住社区的分化现象日益突显,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与区隔不断地加深着不同住宅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问题,笔者在借鉴“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居住社区融合的对策。
1、社区融合的基本内容
社区融合包含社区内部融合与不同社区之间融合两个层次。社区融合不仅承认居住分化的现实,而且提倡保持适度的分化状态。在允许一定程度分化的前提下,突出社区之间的联结和形成功能层面上的统一体,并且在社区内部实现社区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融合有两个基本主张:
(1)适度地将某一层次的住宅及消费群体穿插到相近层次的社区当中去,并逐渐取代以往低收入住宅区成片开发的模式。由于处于阶层分化序列中相邻位置的群体在经济实力、生活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共居后不容易生产新的矛盾,也更可能形成交往,但必须注意配置的比例不宜过高。这样,尽量避免同一个社区居民之间差距过大,保持社区较高同质性。
(2)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区居民相对同质化的情况下,提倡交往活动的多元化,使社区居民进行对话,形成交往。创造出更多多元化的活动,使社区更具生动性和生命力。
有学者指出,社区人际交往不足往往表现为人际活动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分散,前者是指在居住区交往空间(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数过少,后者则是人们的逗留时间不够长久。为促使更加频繁和具有一点深度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应该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另一方面鼓励每一个逗留更长的时间。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将结合对“新城市主义”相关观点的讨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
2.1“新城市主义”社区融合思想的形成背景
“新城市主义”与美国居住效区化运动密切相关,该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效区的发展模式与分区原则使不同年龄、收入水平、种族和家庭的人们分隔开来,而不是形成多样的、人性化的社区。向效区迁移的同时,人们往往与亲朋分离,并切断了与原来社区间的联系。原本较为完整的都市感、城市文脉、邻里关系和社区情感等都被隔断。更严重的是,美国的效区化加剧了阶层化与种族隔离等社会问题。美国效区住宅区大多都是“门禁社区”,它“不仅是企图创造次序的城市政策失败的象征,却将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分离为不同社区,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分层对立,并使得”种族马赛克“这种隔离形式表现得更加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正是在郊区功能分区及住区分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社区开发模式。1981年,安德列·杜安妮与伊丽莎白·齐佰克夫妇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设计了滨海社区,这成为”新城市主义“的初次实践并成为一个典型个案。建筑规划师彼特。卡茨出版的《社区建筑:新城市主义》是第一本论述“新城市主义”的专著,书中总结了“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之作。199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亚历山大市,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新城市注意”的组织成型,其思想及理论初步确立,“新城市主义“运动正式开始。又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日趋主流化的规划理论与效区社区开发模式。
2.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
“新城市主义”运动在阐述了郊区主义局限性的基础上,“要求回到优秀的美国模式中去,即回到一种紧凑的、联系紧密的社区。”其核心思想表现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④多元开发的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的、开发的设计理念构成其核心生命力,而”新城市主义“的目标也十分确切,就是通过心的设计理念与模式来”创造居住的多样化,使不同收入者和不同住房类型共处以创造更为融合的社区“。
2.3“新城市主义“社区开发模式
“新城市主义者”在上述核心思想的主导下,分别推行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是杜安妮夫妇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简称(tnd)另一种是彼得·卡尔索普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简称(tod)。
2.3.1 tnd 杜安妮夫妇设计的滨海社区就是典型的tnd模式,她们主张向传统城市规划理论学习。该模式试图打破简单的功能分区,重塑邻里空间,回归传统的社区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以邻里为社区的基本单元,每个邻里以400cm左右为半径,规模约为16—80hm.邻里有多种类型的住宅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大部分家庭到邻里中心的距离都在5min左右;公共设施围绕邻里中心进行布置,住宅后巷作为邻里间交往活动的场所等;以网格状道路系统来组织邻里单元,增加出行路径与方式的可选择性,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等。
2.3.2 tod模式
tod模式是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来规划设计社区,将公共空间、居住、商业、办公服务等组织在一个高密度的步行社区中。该模式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①在邻里的层面上,注重营造适宜步行的社区,减少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②在区域的层面上,引导空间开发沿区域性公交干线或便捷的公交支线呈节点状布局,形成有序的网络状结构。
tod模式具有如下特点:①采用高效率的土地使用模式,有助于保护开敞空间;②提供多种不同类型、2价格和密度的住宅,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需要;③减少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程度,增加包括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机会;④基础设施得到充分利用,公共领域使用方便舒适等。
2、社区融合的对策建议
从本质上来认识“新城市主义”,它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实现人、社区和自然三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融合性社区,营造理想的社区生活。
3.1社区边界的确立与柔化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一个相对清晰的社区边界对于社区感,形成局‘民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必要的。然而,以社区门禁为标志的社区硬性边界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排斥性,不仅阻碍非社区居民的进入(如中高档社区常常将非本社区居民从人身到视觉都排除在外),而且社区周边,尤其是入口处缺少吸引人们停留的设施和场所,只能适用于居民短暂的出入,难以增加人们接触、交往的机会。柔性边界则考虑用自然地形
绿化带或农业用地来形成社区的围合空间,同时设置一些公共设施,便于人们休息、停留、交流,目的是要增加人们的逗留时间,人们既可以在公共的座椅上休息,也能够有事可做、有话可谈。例如,社区人口处的音乐广场即为一种柔性边界形式,人们可以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在广场中小憩。当然,柔性边界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大多数社区的高墙铁栅,尤其在社会治安状况并补理想的情况下,社区边界柔化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2社区规模与密度控制及住宅类型多样化
为了保证住宅、就业、日常需要和其他活动控制在5—100min步行范围的需要,也为了让同一个社区的人们有足够的交流机会,社区规模应该适度。“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交往的前提是在确定空间内有足够的人群和交往辅助设施,因此必须推行较高密度的社区模式。在居住社区规划中,可以考虑逐渐采用混合密度空间,即在同一社区内开发不同密度的组团,价格也相应不同。这种方式具有较好的弹性,适应人们的多样化需要。
目前许多居住社区都采取单一的或一主一辅式住宅类型,如多层、高层住宅社区、别墅住宅社区,或以多层等住宅为主,兼有少量别墅住宅等。在同一个板块或相邻地块上,也以湘潭或相近的住宅类型为主。“新城市主义”提倡在社区内部及相邻区域中,开发多种住宅形式(如独立住宅、联立式住宅、多单元公寓等),使不同经济水平和年龄层次的人住在相同或相近社区。此外,混合住宅类型的开发可以提供多元选择的户型与建筑风格,也更加富于变化和形式美。
3.3功能分区与重组
“新城市主义”强调对各类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区、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有机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居住区、工作区、商业区、娱乐区等应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其实质是将同一区域的功能要素看作一个统一体,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上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围绕居住社区形成居住、工作及生活消费一体化的格局,目的在于“异中求同”,即在居住空间适度文化的前提下,为不同社区的居民提供共同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社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这无疑是针对目前君主社区分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3.4 公共场所与开敞空间的设置
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消解不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分化,加强社区融合具有明显的意义,对于社区内部来说同样如此。“新城市主义者”强调在社区内设计公共空间,形成公共中心,而其他建筑都围绕该中心配置。社区中既应该有多种开阔空间,如小广场、绿地、小公园等,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高其使用率,也可以建立一些过渡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设立休闲区、游戏区、观赏区等。对于室内公共空间来说,在有条件的中档以上社区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会所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增加对外开放程度,对有能力且有意愿来活动与消费的其它档次社区的居民也应该准许进入,并给予同等待遇。中档以下社区应该在当地政府部门,如街道、居委会等组织的扶持下,主要由社区自主建设和自主管理。
此外,作为新型的社区,公共空间的社区网路普及化对于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显然,“建设网络社区最根本的挑战在于遵循社会平等原则安排获取信息的机会,不能采用扩大富有者特权、加剧贫困者边缘化的做法”。当然,社区网络的建设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等因素,但作为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至少应该在提供相关基础设施等方面尽量做到一视同仁。
3.5 多种出行方式的有效结合
从“新城市主义”的连个主要模式可以看出其对步行与公共交通方式的偏重,“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19世纪西方国家的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步行社区”设计,提倡人们以步行为主,社区中的道路系统、居住布局、服务设施等都为步行者提供方便。公交系统也尽可能设计在人们步行距离以内。对居住分化问题而言,提倡围绕步行与公共交通主导方式,来形成网格状道路系统的意义在于增加人们在室外逗留的时间和直接接触的机会,为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提供更多可能。但是从现实来看,城市居民对私家车的购买欲望和能力都在快速上升,因而,比较现实的做法实在步行、公交、私家车极其它方式之间形成均衡关系,如增加公交的路线、班次与站点,提高公交服务质量;道路设计上考虑到行人步行的安全,并且提高道路本身的“乐趣”,增设道路景观;增加道路两边的公共设施,如小型商业设施、小广场及其它可供休憩赏玩的空间等。
3.6 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新城市主义”的一个重要诉求。“新城市主义者”明确指出,应该禁止对社区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切割、开发或改变用途。这无疑也切中了当前国内居住空间分化的要害。对此,一方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明显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自然环境必须严格规定公有共享,尤其逐步取消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将自然资源附带租售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利用环境保护组织、土地保护组织等进行监督以防止破坏环境”。结语
毫无疑问,伴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与日益深化的阶层分化趋势,居住社区的空间分化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将更为凸显。本研究结合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从社区规划设计层面进行的讨论只是一种尝试性努力,还有必要从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区域整合与管治等层面展开新的探究,此不赘述。居住社区空间分化与排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地理现象,亟需从空间——社会统一的视角切入,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命题。
梵瑞国际,梵瑞建筑,梵瑞设计, ,建筑设计公司,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
新城市主义模式篇三
新城市主义和社区邻里关系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启迪 ——新城市主义创始人peter
calthorpe(美)先生访谈录
作者:http:// 提交日期:2005-07-28 提交者:wauda
文章来源:无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转自:区域与旅游规划空间站(ity)。在美国人的眼中,可以步行的社区是个稀罕事;而在中国人看来,可以步行的社区太平常了。第二件是“多样化”(diverse)。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这样,多样化既与人口相关,也与土地使用相关。可以步行和多样化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没有多样化,我们就不会有可以步行的社区;反过来,如果一个社区大到步行不可及的程度,那么,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的人口和土地使用一定是单一的。当我们在中国做项目时,我们感到中国人做的规划从根本上与“新城市主义”没有矛盾。他们考虑到了步行,街区和人的尺度。但是,问题出在建筑物设计上,它从一开始就不注意适合人的尺度。
叶: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宽马路的问题,制定了减小马路宽度的政策。
peter:如果你要减小马路宽度,你必须设计一个由不同等级道路组成的路网,以便道路畅通。观察传统城市的形式,你会发现每条马路承担的流量并不大,而且,更接近人的尺度。
叶:就你的经验而言,新城市主义是否可以帮助中国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走弯路?
peter: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已经在中国有所应用。新城市主义也关注详细规划,例如,建筑怎样与道路相接,建筑的性质与尺度。你已经注意到,中国和美国的建筑一样现代,一样神奇。但是,你们真的需要开始注意人的尺度。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把新城市主义的观念应用于中国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形态是另一个挑战,同时,应该注意到,新城市主义可能是在中国规划低人口密度的城镇时的一个选择。
叶:数百万的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也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我想有着十分相近的情况。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也提出了技术要求,你认为,在你的城市社区理论里面,是怎样考虑流动人口的问题的?
peter:你只要注意到洛杉矶的发展,你会发现,美国人许多年以来面对与你们同样的问题。当我在写《区域城市》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北京已经有了一个交通网络,它把城市中心与城镇联系起来。另外,北京还有地铁和城铁,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你在街巷层次上去观察北京的城市景观时,你会发现许多与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概念相悖之处。我想,新城市主义对街巷层次上的城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叶:你看到中国自行车很多,你认为中国应该提倡自行车交通吗?是否有必要为自行车研究特殊的道路系统?
peter:我想,考虑到中国自行车的规模,中国城市的自行车的道路系统不应该像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那样,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我想,那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你们已经有了汽车道,人行道,它们既混合在一起,又各行其道。自行车的使用如此重要,所以,它有权力使用部分汽车道,而不一定建立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叶:有人说,市场基本上决定了产品,或者说房地产决定了城市发展。到底是谁主导发展的趋势,政府还是开发商?在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如何取得一致,美国有什么现实的经验吗?
peter:我想,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参与城市发展。不能简单的鼓励一边而排斥另一边。政府的规划应当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框架,建立标准,并在规划中留有余地,以便创造一个越来越好的城市。我认为,政府和开发商从不同的方向上在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需要两种风格。叶齐茂
新城市主义模式篇四
新城市主义对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启迪
成都作为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西部地区重要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它的发展关系到西部地区的整体进步,受到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重视。本次成都市提出的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成都朝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重要步骤,也为其他城市塑造城市特色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代田园城市”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结合一些国际上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前瞻性地建设成都。下面笔者结合新城市主义的理念,结合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提出了一下5点思考。
1、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
20世纪20年代,当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
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时,许多美国人开始憧憬田园生活,于是纷纷迁往郊区居住,以拥有更加安全、宽松和亲近田园的住宅环境。然而这也造成了城市无效扩张,郊区的无序蔓延,给美国后来的城市化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
面对无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新城市主义营运而生,主张限制城市规模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建筑密度遏制城市无度蔓延。基于美国城市发展的教训,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城市的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具体而言需要做到:第一,在全域成都规划的指导下,未来成都既不是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向四周“摊大饼”的均质发展,也不是星罗棋布的分散发展,而是以交通网络连接的城镇走廊(密集发展区)与乡村协调同步发展;第二,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要想结合,协调互补,防止各自为政、相互冲突的老大难问题出现;第三,严格保护非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林土地。同时,合理控制城市边界扩张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有效的规划可以很好地控制未来“城中村”的产生,对成都实现城乡一体的长远目标具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注重合理的城市边界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对于成都而言势在必行。
2、创建和谐融洽的新型社区,回归传统邻里关系
现代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 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特点也造
成了居民之间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味”缺乏,这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新城市主义一个重要的理念便在于对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建设有人情味的城市家园。这一理念最好的体现在于tnd模式的社区打造, tnd模式的重点在于传统城市邻里空间的重塑,用于社区和邻里层面的开发,该模式打破现代城市体系中简单化的功能分区,回归传统的社区邻里生活方式,强调交往空间、邻里单元和传统街坊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新城市主义,成都市在未来的社区的打造中应该注
意:第一,居住、就业和商业的多功能混合和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 是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的基础;第二,适度的社区规模和具有 明显特征的社区中心是创造可识别场所的关键;第三,通过保持社 区中人的多样性,及增加社区间人与人的联系与互动,减弱社会的 贫富隔离、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冲击力。
3、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思想,城市的发
展总是先会经过单纯以经济为中心,慢慢开始注重城市居民———城市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的发展。新城市主义主张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公平和公共福利的提供。新城市主义者们之所以对人的全面发展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人的发展毫无疑问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成都作为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目标之下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给成都市的启迪在于:第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注重公众的参与;第二,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第三,理解与关注城市发展中人的情感和需求的变化。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在规模逐步扩大,功能日益增强的同时,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原有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正遭到破坏和减少,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城市的物理环境也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新城市主义主张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这是对原有工业化阶段城市盲目追求经济目标的反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因此也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成都获批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但要达到“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成都依旧任重道远,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需要做到:第一,实现城市与林盘、田园、山林、水体等自然环境和谐共融,体现相融性;第二,生态为本,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之一;第三,城市产业的选择应该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
5、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也显得日益 拥挤和堵塞,加之郊区的无序建设,也使得道路体系的设计显得不 够合理,因此城市的交通负荷量日益加大,城市显得拥堵不堪,这
已然成为“城市病”的一部分。面对交通的拥挤,城市的规划者们一次又一次的拓宽道路,修建立交,通过车流分散来解决问题,这一方面确实有效的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另一方面,道路条件的改善又激发了更多城市居民购买汽车的欲望,一段时间之后,城市拥堵恢复如初,因此道路的改善并未很好地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新城市主义者们注意到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日益增加的汽车数量,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必须要控制汽车数量。同时为了不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新城市主义者们提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系统,并由此提出了城市交通建设的“tod”模式。如今,成都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被广大居民所诟病,成为了成都市未来发展的一个软肋所在,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成都一方面需要更好地改造和完善道路交通体系,另一方面重点发展以地铁、轻轨公交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严格控制小汽车牌照的发放,控制机动车的行驶,使城市居民在通勤的时间上能够大幅度的减小,这才能实现成都更好的发展。
四、总 结
新城市主义在诞生短短的二十几年里,就已经获得大范围的 认可和支持,体现出了理论本身强大的生命力。新城市主义很好
地克服了边缘城市主义带来的诸如交通拥挤、城市蔓延、中心城市衰落、人情味欠缺的弊端,重新树立了可持续的,以人文本的、与科技融洽结合的新理念。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和借鉴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在城市边界、社区打造、居民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公共交通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相信不久的未来,成都一定会成为我国西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城市主义模式篇五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
“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
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
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断增多。社会需要城市规划发挥其维持社会公平和公正的作用,但现代城市规划在这些问题上则表现为无能为力,它已远远落后于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说,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指导当代城市社会的规划与发展,以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2.3 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拥有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和生态系统的住区已不再只是美国人的“郊区梦”,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追求。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即使一棵树木都刻上了工业文明的印记,更谈不上自然的鸟语花香了。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内部生态功能的不完全,正处于被人抛弃的边缘。西方城市内城的衰败,与其说是过于重视功能分区的后果,不如说是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的必然结果。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
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地方城市特色和可识别性的要素,也是营造具有归属感、安全感的社区的必要因素。它不仅增强了社区、社会的凝聚力,而且加强了个人的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社会的认可既可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发展),也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发展活力。它在体现了对人充分关心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灵活性——这正是“时代城市”所欠缺的。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毫无疑问,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欧美各国城市快速膨胀阶段,为城市膨胀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大量住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宅危机。由于这一阶段城市开发建设盲目地服从于工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忽视了对社会、人、生态环境等的关心——这正是现代城市病的根源所在。
新经济时代是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时代。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新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时代;它也要求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发展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6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100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
“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因为“多样性可以增加其稳定性”。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3.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的使用小汽车。这主要是因为:①小汽车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②小汽车的大量发展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这两点都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最为重要的是,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内其它车行系统应该体现出对公共交通系统、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的充分尊重,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新城市主义”思想、设计原则中充分体现了对生态要素的关心和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追求。在这里,无论是作为城市生态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基础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同时通过各种要素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镇有机体。虽然“新城市主义”只是强调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与方法,没有明确提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但毫无疑问,它和当今最富魅力的“生态城市”具有殊途同归的内在一致性。启示
当前,中国正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新城建设、旧城更新等城市建设工程量巨大。一方面,不仅要解决大规模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也要面对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和郊区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是当务之急。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欧美各国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一面,但其“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模式显然不能为我所取。这主要是因为“新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不仅重视城市生活与生态品质的提高,而且要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发展。而“新城市主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路,它表达的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关于城市发展、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原则,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虽然“新城市主义”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和大规模郊区开发背景下的产物,但它对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将不无启示。
4.1 从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这一点对于确定城市规模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显然比单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更为合理。此外,从区域的角度来说,“新城市主义”将城镇及其周围的广大腹地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每个城镇在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有机的城镇等级体系。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矛盾正是由于过于强调城市个体的经济发展要求,而忽视区域生态系统的容量限制,以至于突破环境容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城市等级混乱。所以,从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容量的角度确定城市规模和等级体系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4.2 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
土地资源的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效仿美国城市“在汽车轮子上”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倡导的发展有机的公共快速交通系统,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恰恰适应了我国国情——这业已得到我国规划界的公认。
4.3 继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与历史传统,保持城市特色与发展活力
目前,我们面临着如何规划好、建设好城市的问题。是继续“现代主义”忽视地方历史传统、人文特色,造成城市千篇一律的老路;还是采纳“新城市主义”继承城市文脉、保持城市的地方特色,进而增加城市的发展活力的策略?显然,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因为,城市文脉的发扬有利于维持城市社会生活网络的活力,促进城市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4.4 在城市规划中坚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原则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社会的公正与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城市规划手段,保证社会公平地使用各种资源,保持社会的公正是“新城市主义”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市场经济中,城市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强势与弱势两个群体,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和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城市规划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与公正原则,以减少与消除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lejeune r of the new urbanism[j].the new city,1993,(3):123-131 2 katz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m].new york:mcgraw-hill,inc,1994 3 jacobs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penguin books,1961 4 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 沈克宁.当代美国建筑设计理论综述[m].建筑师,1998,(2):83-86 6 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26-28 7 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6-38 8 & platerzyberk与“新城市主义”[j].建筑学报,1999,(1):59-64
作者简介:刘昌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上海,200092。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