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和尚出家的目的(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和尚出家的目的篇一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网 发布时间:2010-09-07 [禅茶文化]
永春佛手茶与圣轮法师 作者:何融融 郭柯柯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达埔、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是福建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品。
佛手茶树品种有红芽佛手与绿芽佛手两种(以春芽颜色区分),以红芽为佳。鲜叶大的如掌,椭圆形,叶肉肥厚。其成品茶条索紧结肥壮,卷曲,色泽砂绿乌润,香浓锐,味甘厚,耐冲泡,汤色橙黄清澈。冲泡时馥郁幽芳,冉冉飘逸,就像屋里摆着几颗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发出来的绵绵幽香沁人心腑。
关于佛手茶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北宋时期,闽南一寺庙住持,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突发奇想:佛手柑(又称香橼果)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的香味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培植,终获成功;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加工成的茶叶散发出佛手柑的香气,这位住持高兴之余,就把这种茶取名“佛手”。后来,他把茶种传授给永春狮峰岩寺的师弟,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据永春县达埔镇狮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谱》(清康熙年间,1704年修编)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还载有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的赞佛手茶诗句:“活水还须活水煎,清泉安得佛山颠。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佛手茶因此而得名。可证佛手茶大面积栽培至少已有300年的历史。到了清光绪年间,县城桃东就有峰圃茶庄,在百齿山上开辟成片茶园种植佛手茶。
乌龙茶工艺始于明末清初,源于闽北和闽南两大茶产区。后传至广东和台湾。据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的考据,论证了闽台适制半发酵乌龙茶类的佛手、水仙、铁观音和青心乌龙等四大名种的形态和品质的变迁。认为“不论日本的皋芦种或台湾的香橼种,都与福建的佛手(雪梨)同种而异名,且均源自福建。日本的皋芦种似福建的红芽佛手,而台湾的香橼种似福建的绿芽佛手,福建无疑是佛手种的原产地。
佛手茶不仅为闽南乌龙茶中的名贵茶饮,而且保健功效显著。品饮后齿颊留香,回甘快,既能提神醒脑、醒酒消暑、养胃健脾,又有抗癌、减肥、降血脂之功效。佛手茶含有佛手脱糖,这是其他茶所不具备的,脱糖类的物质能抗氧化,抗氧化作用对清除人体自由基大有好处。另外,福建农林大学在对全省10个乌龙茶品种的69个样品进行检测,结论是永春佛手茶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含量居乌龙茶之首,而黄酮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压,对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福建中医学院专门用佛手茶对患有结肠炎的大鼠进行实验观察,结果显示,大鼠的局部炎症提前得到恢复。正因为如此,永春佛手茶早在上世纪初,就曾以“侨销茶”远销东南亚各国,南洋一带的华侨不仅将其作茗茶品饮,还经年贮藏,以作清热解毒、帮助消化之药。赞曰“西峰寺外取新泉,品饮佛手赛神仙;名贵饮料能入药,唐人街里品茗篇。”
如今,永春佛手茶在各种名茶中已经“异军突起”。可以预测,健康养胃的永春佛手茶将会成为繁忙都市人的
新宠!
去年11月,在第二届海峡茶博会上,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台湾佛法山开山宗长圣轮法师在听说永春佛手茶的源流传说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茶博会结束的第二天,圣轮法师就到永春寻佛手茶源。当他在永春达埔镇的狮峰岩见到保护完好的89株300多年的佛手茶后非常兴奋,当场题字“佛手佑天下,名茶冠古今”赠与当地农民。并在第二天回台前再次登上狮峰岩剪下佛手茶穗带回台湾。圣轮法师说:“我觉得它的滋味非常淳厚,非常清香,而且与别种茶类相比,据科学的研究,它对胃肠非常的好,非常温胃,帮助胃肠的消化,这点是现代其他很多茶所不具有的”。
这一次寻源,使圣轮法师与永春佛手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在狮峰岩建立佛手老茶树保护和开辟佛手有机茶园的想法。经过与永春县的多次沟通,在2009年5月17日厦门首届海峡论坛上,圣轮法师与永春代表团签订协议,决定将自筹的28万元资金用于保护永春狮峰岩近50亩的老佛手茶园,并在此基础上再种植50亩有机佛手茶,今后将盈利部分作为当地公益事业之用。
圣轮法师是台湾佛法山的住持,却与茶叶结下深深的“茶缘”。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茶叶事业,特别倡导有机茶生产,是台湾佛法山有机茶业农场的创办人。他先后30多次率团到大陆访问,5次来到福建,走访了安溪、永春、武夷山等重点茶区。圣轮法师在海峡两岸以茶会友,广结茶缘,有力推进两岸茶业的合作、交流和发展,为两岸茶人所称道。2008年11月,在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后,圣轮法师与泽道法师一起,致赠闽台缘博物馆一块融合台湾及福建武夷山茶业制成的“五缘茶饼”,意味着闽台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情结,作为海峡两岸佛门携手发展禅茶文化的见证。
200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上,台湾茶协会理事长圣轮法师获邀参加。大家得知,他刚刚荣获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颁发的“一个世界奖(one world award)”。该奖是国际有机农业界的最高荣誉。ifoam在意大利摩德纳举办有机农业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首次设立,旨在鼓励全球有志于有机农业的人士。会上,来自全球数百位提名者,经过世界有机与环保生态权威专家严格评选,仅选出5名获奖人。圣轮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ifoam认为,圣轮法师于1995年在台湾创立佛法山文教基金会,倡导有机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及从事文化教育,并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在45公顷的农地上种植有机茶、蔬菜与其他农产品,贡献卓著。多年来,圣轮法师一直致力于“文教、慈善、农禅、实修”四大志业的弘扬。这次荣获“一个世界奖”,也是对他嘉言懿行的肯定和褒奖。
圣轮法师在台湾力弘唐朝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宗风,提倡“农禅法门”,主张“休闲兼修行,养生兼利生”。以“农禅僧”自居的圣轮法师,率领僧俗弟子们出坡作务,坚持着“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打,不怕灰尘厚,不怕加夜班”的超越精神,共同体验“农禅”的艰辛甘苦。他积极从事有机茶种植,在台北县坪林创办“山外山有机生态茶园农场”,在台中市大坑首创“都市茶园”,在花莲县瑞穗复兴曾经享誉国际的“鹤冈红茶一炮红”,为传承中华茶文化奉献心力。除在高山种植有机茶外,圣轮法师还想在低海拔平地区种茶,积极推广有机茶的栽培技术。圣轮法师的努力彰显他“以农自养,以禅悟道”、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关怀大地的理念,值得茶人为其喝彩。
去年,圣轮法师与弟子们栽植生产的“一炮龙”乌龙茶,获得了台湾有机茶比赛“特等金奖”殊荣。台湾的许多茶农得知后,纷纷效法,学习有机耕种。圣轮法师时常义务指导茶农从事有机栽培,鼓励茶农将原施行的惯型农法转变为有机栽培,以恢复茶叶的自然灵秀之气。此外,他还呼吁民众重视生态环保,维护水源清净。接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上,由他选送的台湾“一炮红”红茶和“一炮龙”乌龙茶又分别荣膺“中国申奥茶”称号。
圣轮法师曾说: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延续的根本,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只是文字上的口头上的礼貌上的文化,还是一种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喝”的文化。海峡两岸开展茶文化交流,非常必要。近期举办的茶文化交流活动,要在更广泛更深层次上下功夫,因为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书法、茶音乐、茶舞蹈以及茶的功夫等等。目前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尚没有到更广泛的层面增进相互了解,普及不够,这是一个问题。茶文化的推广,除了传统的茶文化之外,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去创新,不能只是去读历史,更应该去写历史、创新历史,创新一套符合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提升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茶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有助于人与人的之间感情融洽,有助于家庭和谐,有助于社会和谐,所以茶是一个和平的媒介,尤其对海峡两岸来说,茶是“和平大使”,是企业和谐快乐的饮料,也是两岸人民茶亲茶情的媒介。我很希望海峡两岸除了在茶叶生产、学术合作交流外,还要传承、创新茶文化,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更重要一点,我们对茶文化的宣扬,更能引起国际人士的关注,让他们对中国茶产生好奇,无形中让中国的茶文化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喜欢,把国饮推广到全世界。对这一点,文化界的人士、爱茶的人士责无旁贷。
圣轮法师认为好茶首要是质量安全,第二要滋味甘醇,第三是饮茶者要平心静气,这样才能喝到一杯好茶。陆羽时代的茶叶,并无农药污染,饮用之后对饮者身心产生真正帮助,发展有机茶符合陆羽对茶叶利百代的宗旨。他希望每一位茶农、茶友,都能够注重茶的质量安全,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要关心整个土壤环境水源的污染,留住好山好水好环境。基于这种理念,多年来,圣轮法师又致力于净化心灵及改善社会风气的工作。他认为,现代人真正需要的是大自然的慰藉,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只要投入她的怀抱,无须太多言语,就可以让人感到安详、自在与满足。他推荐六好生活禅,即一个人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读好书、喝好茶、睡好觉”,他鼓励弟子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每年春茶采收之前,他都会组织举办佛门传统的“佛茶开茶茶祭大典”,谢天、谢地、谢茶树,感谢自然的恩赐,感恩茶树的德行,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场景。圣轮法师在台湾创设了“台湾有机茶协会”,担任首届理事长,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举行有机生态专题演讲,开展茶道交流活动,将中华茶文化推向世界。借助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推广有机茶种植,弘扬中华茶文化,就是圣轮法师矢志不渝的事业之一。
善哉!永春佛手茶与佛有缘,永春佛手茶与圣轮法师有缘。我们衷心祝愿圣轮法师对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和尚出家的目的篇二
圣 辉 法 师
圣辉法师,俗名盛清辉,1980年剃度出家,身处佛门近30年。他参与倡导发起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代表中国佛教赴日、韩、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弘扬佛法,传为佳话。2000年8月31日,为期4天的世界宗教领袖千年大会进入尾声,各国宗教领袖共同签署了《全球和平宣言》。在大会闭幕式上,圣辉法师代表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致祈祷词,联合国大厅响起浓重的中国湖南口音。他祈愿大小诸邦、不同民族,一律平等;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人心向善、教无争执、战争永息、人民幸福。祈祷词切中会议主旨,赢得了各国宗教领袖的热烈掌声。
法师爱国爱教,致力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参与倡导发起成立中国反邪教协会,在世界宗教领袖千年峰会、联合国第57届人权会议上严正批判“法轮功”,并撰文严辞批判**集团分裂祖国。2001年3月19日,联合国第57届人权会议在瑞士召开。圣辉法师作为中国反邪教代表团成员来到莱茵湖畔。他在远离祖国、面对“法轮功”分子寻衅捣乱时,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揭露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和严重罪行。在大会上,圣辉法师作了义正辞严的发言。他说,中国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是中国人民之幸,中国佛教之幸。广大佛教徒应立足正信,弘扬正法,以正压邪,创造人间净土。
广结善缘,以证善果。圣辉法师倡导成立省佛慈基金会,多年来,率厦门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一道,筹集善款近亿元,用于救灾、扶贫、助学等各项公益事业。2008年5月28日,在省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
会议召开之时,当选新一届省佛教协会会长的圣辉法师率与会代表为四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祈福,当场向地震灾区捐赠了60余万元爱心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圣辉法师表示,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佛教作为和平宗教,中国佛教界人士要以佛法感化世人修身养性,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战胜困难。他希望中国佛教界净化自己,利乐人群,建设国家,努力发扬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佛教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圣辉法师年表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俗名盛清辉,湖南省湘潭市人。
1980年于安徽九华山出家,1981年江西省受戒。
1982年入中国佛学院学习,1987年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
1987年至1989年,被选为北京市学生会联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1989年至1992年,中国佛学院教师。
1990年任安徽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九华山甘露寺方丈、湖南省长沙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和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1992年至1994年,任中国佛学院副教务长、教务长、副院长。1993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1994年任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南长沙市麓山市方丈。
1997年任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方丈、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2002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2003年任福建厦门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西山灵光寺方丈。
2004年任天津市佛教协会会长、天津大悲院方丈。
2006-10-16日辞职,暂时不再主持中国佛教协会日常工作,改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圣辉法师历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圣辉法师二三事
去年冬天,我应邀赴中国佛协采访圣辉法师。任务结束后,我起身向他告辞,他轻声对我说,“把茶喝了,不要浪费。”我赶忙落座,喝完习惯性留下的半杯茶。
后来,我又转赴厦门南普陀寺采访。
1997年,在前任住持妙湛老和尚往生后,由于群龙无首,时境艰难,受南普陀寺两序大众的强烈要求,和赵朴老的亲自批准,时任中国佛协副会长的圣辉法师临危授命,出任南普陀寺第九至第十一任方丈,直至2005年举贤退位,任南普陀寺法主和尚。南普陀寺能有现在的规模、声誉和谨严的道风、学风,与圣辉法师超凡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佛学修持分不开的。在整饬南普陀寺时,他殚精竭虑,力挽狂澜,率先垂范,领众熏修,率领全寺两序大众,精勤道业,讲修行、讲因果、讲发心、讲道德,实行“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使南普陀寺成为一座道规严修的清净到场,一所培养佛教人才的僧伽摇篮,逐渐成为新世纪佛教对外交流的窗口。
南普陀寺慈善会在圣辉法师的领导下,十几年来捐资助学近千万元,给希望小学、贫困学生带去一片片爱心和光明的前景。外省一位神学院院长写信给南普陀寺慈善会会长圣辉法师,希望神学院的十几名贫困大学生能够得到慈善会的资助。圣辉法师本着佛教慈悲平等的精神,在救济或资助时不分种族、地区、信仰和身份,一律平等对待,不附带任何条件,亲自批准资助这十几名学生,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南普陀寺慈善会自成立来,始终遵循慈悲济世、利乐人群的宗旨,在许多少为人知少为人涉足的角落,都留下圣辉法师的足迹,他多次前往医院躬身慰问麻风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有八十多年历史的闽南佛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认为闽南佛学院“是国内汉传佛教最具规模、师资力量雄厚、学僧人数较多、软硬件设施最好的一所佛教院校”。在院长圣辉法师的倡议下,闽南佛学院还吸收了一些藏传佛教的学生,以及东南亚一带的留学生,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和修行的环境。
南普陀寺因地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缘优势,给海峡两岸的对话、沟通、往来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圣辉法师曾在此迎来了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他握着宋先生的手说,“我们两老乡终于见面了,我们的双手一下子就拉近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路不远,但时间太长。我们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
解。我们民族最讲究骨肉亲情,兄弟有什么不能谈的,阋于墙只会给世人和历史笑话。”从湘潭那里,走出了毛泽东、彭德怀„„
和圣辉法师接触多了,感到他真是平易近人,但我听说他还是十分严格的,对佛家弟子,对僧众,他更为自律,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我常常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他说,作为一个出家人,希望在利他中完善自己,在无我中尽一己微薄之力,在有限中追求永恒。
我也有幸受他邀请出席欢迎缅甸总理访问北京灵光寺的仪式,在他热情洋溢的致辞中,传递着世界和平、众生平等、生生与共、天下大同的信息;传递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信息;传递着佛家与人为善、爱人如己、勿相残杀、拒绝罪恶的信息。
在中国佛协、在灵光寺,我都看到了圣辉法师对一些误入邪教者的感化。在他看来,这些误入邪教者多数是被人诱惑和利用的,对他们接受比排斥要好,用仁爱感化他们,用积极的心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道德风范规劝他们,使他们回归人的常态,使他们不致颓废绝望。佛家是慈悲的,宽容的,讲求普渡众生。
他说,所谓“心灵环保”,就是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种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古人也说,“天人合一”。人类和自然是生生与共的,千百年来,佛家一直亲近自然,古诗有云,“深山藏古寺”,这是佛家思想和修行的最好写照。
佛家对自然的破坏和损耗降低到最少的限度,居住于田间山林,取食于蔬菜瓜果,取火于干草枯枝。佛家是讲心的,通过心来约束和
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换句话说,自己的行为和欲望都是从心产生的,那么就把这种行为和欲望抑制和消弭于萌芽状态。行为和欲望如果不受约束和控制,那么是无度的、无限的。因此可以说,讲心就是求得内心的宁静,只有“静”,才有“境”,才有自然的环境和思想的境界。佛家从心开始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和破坏,省却了许多亡羊补牢的工作,而人们常常是破坏以后才想到去保护,在这个意义上,佛家讲求不损害、不破坏的原则的确值得更多的人思考和借鉴。
佛家从不杀生开始,又从此升华为对人的生命的关爱,在困苦、逆境甚至绝望中,也不轻视生命、怨恶生命、放弃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大小、贵贱,而在于生命就是生命,这是不需否定和质疑的,即使小小的昆虫,也一视同仁。现在,因为战争、仇恨、贫穷、疾病、灾害、厌世而失去生命,的确令人痛心和同情。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活着,既然人类给了我们生命;我们也应该好好耕耘,既然地球给了我们一小块土地。
当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污浊横流、原生态的青山绿林伤痕累累,悲剧此起彼伏时,能感受到佛家与自然相融、不具侵凌的平和的本性。当我们回头看看蔓延世界各地,给人们造成极大恐慌的疯牛病、口蹄疫、非典和禽流感时,能感受到佛家不杀生、善待一切生命所遵循的基本教义对人类重建的意义。当我们每每看到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溃败时,能感受佛教文化对净化人心的作用,以及佛家物外、无我对道德和人性的启示。
现在,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这具有双重的含义,指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缺一不可。这和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思想、精神和智慧的延续性和生命力。
圣辉法师
圣辉法师,俗姓盛,名清辉,1951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现任全国九届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方丈、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厦门南普陀寺方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湖南佛学院院长、闽南佛学院院长、厦门佛教慈善基金会会长、湖南省佛教基金会会长。
圣辉法师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勤奋好学,聪颖过人。由于家庭成份不好,饱受歧视,高小毕业后,在那“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的文革中,被迫辍学。1981年,父亲得以落实了政策,梦想当作家与诗人的他到安徽九华山旅游观光。这一游,使他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状如莲花”的九华山奇观异景,置身于络绎不绝上山朝拜的信徒香客之中,留连忘返。在和僧侣、香客交谈间,知道了佛祖释迦牟尼,知道了九华山上的地藏菩萨金乔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精神。在那里当即拜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为师,毅然剃度出家。
剃度后,他尊师所教,精持律行,深读佛典,非常刻苦用功,颇受仁德恩师赏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7月,圣辉法师在长沙开福寺应考中国佛学院,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成为中国佛学院第一届本科生--这简直是奇迹,可见法师勤勉过人,以及与佛的深厚夙缘。
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期间,法师刻苦钻研,系统地掌握了佛教各宗教理、教义及文、史、哲等学科知识,成绩优异,行持精进,受到师生的好评,被推荐为学院学生会主席。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杂志上,其中《释迦牟尼是如何成佛的?佛经是他的著作吗?》、《佛教为什么要求人们寻求“解脱”》、《何谓“四大皆空”》等很受读者欢迎。
1986年7月在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又考取该学院的研究生(这一届仅录取两名研究生)。攻读研究生的同时,学院又让他任教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在此期间,他的学业和教业都完成得很好,受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器重和赏识。
1989年6月,研究生毕业,毅然向中国佛学院领导提出请求,要求到佛教界的基层去锻炼。后来受聘于九华山佛教协会担任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他到任后,停办了近半个世纪的九华山佛学院得到了恢复,并后来居上,成为省级佛学院中的佼佼者,由于九华山佛学院办学成绩显著,1991年又受到已故赵朴初会长委托,在九华山佛学院举办了两期全国寺院执事进修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僧才。在这期间,他创办了九华山佛学院院刊《甘露》,开创了省级佛学院办刊物的先例。
1992年初,中国佛学院由于主持学院工作的副院长置大局不顾,请假闭关,从而造成了中国佛学院的管理混乱,为此,法师奉调又回到了中国佛学院,先担任学院副教务长,后任教务长,再任副院长,不到二年,就使管理混乱的中国佛学院面貌一新,并正式开办了中国佛学院的院刊--《法源》,从而体现了他超众的才华。
1993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年仅41岁的法师当选为副会长,成为中国佛教协会最年轻的副会长。
1994年6月,应佛教界的要求和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派,法师率中国佛教协会工作组到湖南省佛教协会帮助工作。他来湖南后,立即遵循佛制,按照教规教义的要求,规范有关管理制度,并在重点寺院实施僧尼分居的管理办法。同年8月,湖南省佛教协会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法师被推选为省佛教协会会长,并荣膺长沙市麓山寺方丈。
麓山寺是湖南佛教的发祥地,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古寺遭受破坏。为了继承佛教传统文化,法师主持修复麓山寺,面积扩大了一倍。现在全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寺院结构完整,僧众济济,佛教丛林制度严谨。
法师十分热爱佛教事业,钻研佛教理论,着力培养僧才,积极参与湖南佛教界与海外佛教界的文化交流。他组织成立了湖南省居士学修委员会,创办了湖南寺院执事进修班和居士学修班,培养了大批僧才,提高了四众弟子的佛学知识。创办了湖南省佛教协会会刊《正法眼》杂志,结束了湖南从辛亥革命后没有佛教刊物的历史。1996年11月,在我国唐代高僧、禅宗祖师石头希迁大师圆寂1206周年之际,他组织全国佛教界高僧及全国15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学者在长沙、南岳召开了“湖南石头希迁与曹洞禅”学术研究会,他还撰写了《论石头希迁及曹洞禅对禅宗和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等论文,开创了佛教界与学术界相互合作研究禅宗文化的新局面。1999年5月,法师在麓山寺创办了湖南佛学院,有计划地培养僧才。同时,还积极组织佛教四众弟子参与抗洪救灾、扶贫助学等社会慈善活动,为“希望工程”、“灾区人民”献爱心。几年来,为湖南省捐建学校10余所,到位资金100余万元,捐助救灾款80多万元。2000年12月,法师又组织成立了湖南省佛教基金会,从而把佛教慈悲济世精神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
1997年3月,法师应厦门南普陀寺四众弟子和当地宗教部门的礼请,又荣任为南普陀寺第九任方丈(2000年继为第十任方丈)兼闽南佛学院院长。在较短时间内,经各方的共同努力把寺院组织机构作了重新调整,使闻名遐迩的大道场再次迎来了兴盛的时期。法师升座这天,厦门市南普陀寺、厦门市集邮公司联合发行了升座庆典纪念封4枚5000套,纪念封封面由已故赵朴初会长题签:“圣辉法师住持南普陀寺纪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对外友好交流活动中,不论是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还是泰国、韩国、印度、日本,他都能以巍巍法相、渊博学识,赢得了国外友人对他和中国佛教界的钦佩。
1992年,随同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由此法师与韩国、日本佛教界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后来法师走上国际友好交往的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法师作为中方首席代表出席在韩国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大会联络委员会”。2000年4月,法师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成员出席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宗教和精神领袖世界千年和平大会”。同年10月,应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邀请,法师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团长率团赴欧洲的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德国、奥地利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从而增进了中国佛教界同欧洲各国佛教界人士的友谊。
法师还以他精严的戒行,机敏的辩才,严肃地驳斥了某些国外人士的有意诘难,消除了他们对中国宗教的误解,捍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圣辉法师
佛学院的学僧与其他世俗高校的学生一样,都是年轻人。年轻人难免年轻人的毛病,比如用餐后碗里剩点饭菜,吃饭时饭菜掉落地上,等等,世俗高校里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而在佛学院算比较严重的违规。
有一次,一位学僧自己添加面条,不小心掉落一大把到地上,他没捡进自己的碗里便转身回座位了,圣辉法师一言不发走了过来,衣服没撩,蹲下去用手捡起面条,头一仰就吞掉了。
在座的学僧给镇住了。自此以后,再没有学僧不小心掉饭掉菜和剩饭剩菜。
圣辉法师
1951年10月,一个叫盛清辉的孩子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知识界分子的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自身的悟性和素养,使得盛清辉自幼即有报效祖国的大志。然而正当他发愤努力,学有所成的时候,“文革”暴发了。灾祸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盛清辉的父亲受到无情的批判和人格的摧残。而年轻气盛的盛清辉为了替父亲鸣不平,小小的年纪却也受到非人的折磨。1981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盛清辉在遭受人生的一系列巅簸之后,随同几位朋友来到佛教圣地九华山。九华的山水滋润了这位年轻的学人,在这美好的山水面前,他突然得到某种特别的启悟,于是,他归于仁德大和尚的膝下,完成了他三十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壮举。师父根据“圣”字的辈份为他取法名“圣辉”。后来圣辉在一次闲谈中说,我的出家,原本是宿世因缘的注定,师父在无意中所赐的法名,竟然与原先的俗名如此的相近。
不久,传来了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招生的消息,圣辉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两年之后,他选择了再次升造的机会,考入刚刚开始恢复招生的中国佛教的最高殿堂--中国佛学院。又过了两年,他考入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部,成为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批年轻的硕士生。
其时,他的硕士生毕业论文《试论三论宗的性空思想》刚刚在《法音》上连载完毕,他也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佛教界最有希望的一颗新星。
师徒相见,自然有着无比的亲切。他们谈到了圣辉法师刚刚完成的研究生论文答辩,谈到了改革开放中的九华山以及正在危机中的九
华山佛学院。仁德大和尚说:“佛学院主要是管理上的混乱,人才难得,圣辉,你愿意扶助我办学吗?” 圣辉犹豫着,非是他主意难定,而是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他需在中国佛学院一边任教,一边很好地加强自我修养。同时,他也觉得,京华之地,无论是在求学的条件上还是在文化信息的交流上,都比九华山有着更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弟子无心来山,师父也不好勉强,这件事就这样搁了下来。也许正是圣辉法师与九华山累世的缘分未了,过不多久,圣辉需到九华山向他的披剃师仁德大和尚请求法卷。于是,他终于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发心地九华山。
接法圆满,不知是因缘所至,还是仁师的有意安排,六月初,圣辉随大和尚参观位于定心石下的甘露寺,看望在那里学习和工作的佛学院师生。
古老的寺宇被一片苍翠的松竹环绕着,甘露寺被罩在一片浓荫之中。龙池瀑布如雷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渐至传来,不知名的鸟儿在树丛中发出纵情的欢歌。
这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寺宇。清康熙六年,玉琳国师奉朝廷之命朝礼九华。当他经过定心石下时,突然被这清泉飞瀑、竹海松涛的壮丽画面深深打动,于是禁不住叹道:“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不久,一名叫洞安的和尚走出他幽居的山洞,经多年募化,终于建成这座宏伟寺宇。据说寺成之日,满山松竹尽挂露珠,因此寺名“甘露寺”。
在恩师的带领下,圣辉从山门走到院井,从大殿走到二楼的教室。虽然那条开凿于七十年代的盘山公路不时有噪声搅扰到古老的寺庙里,但总的看来,这儿环境清幽,不受外界干扰,是较为理想的办学埸所。
圣辉的心动了,他想,自己在京城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然而却一直缺少实践的机会,他是否应该到这儿来一次实习,以进一步考察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一直在注意观察弟子的仁师这时笑着说:“怎么样,你有兴趣吗?” “我还要考虑考虑,”圣辉说,“我需要向朴老汇报一下。” 仁师知道,他基本是可以放心了。
圣辉离开九华山再赴京城。月底,大和尚来到南京晨光机械厂,就转轮宝殿丈六地藏铜像安装一事与厂方寻求进一步落实。这是他心里装着的另一件大事,他想让九华山佛学院开学典礼以及转轮宝殿丈六地藏铜像安奉仪式在今年菩萨圣诞期间同时举行。尊敬的朴老已经初步答应于今年九月视察九华山。他要让那位八十三岁的老人亲睹改革开放之后的九华山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转轮殿丈六地藏铜像,那是这位金地藏的守护者心中的又一个目标。它或许是缘于一个奇异的梦境,或许是他酝酿已久的一个追求。现在,这缔结了无数海内外大德和善信居士若大缘法的铜像已经浇铸完工,余下的事情,就是必须赶在今年的农历七月三十,也即地藏菩萨圣诞之前在九华山转轮宝殿安装成功。而九华山佛学院的筹备工作
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六月底,九华山管理处的一位官员受九华山管理处以及九华山佛协的委派,专程前往北京,正式邀请圣辉法师前来九华山佛学院主持工作。仁德大和尚随即宣布:任命圣辉法师为九华山佛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北京小羊栓胡同的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坐在一片翠竹之中,朴老听取了圣辉法师关于回九华山办学的汇报,老人十分高兴。朴老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古以来,一切大德都将佛教教育当作一件令正法久住,法灯常明的大事来做。你很年轻,正是干一番大业的时候。你能回九华山办学,我很高兴。”圣辉法师终于作出了回九华山办学的决定。
而正在这时,九华山甘露寺内积酿的危机终于一触即发了,无住等一批学僧洒泪离校出走。消息传到南京,受到震惊的仁德大和尚连夜赶回九华。而几乎是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圣辉法师带着他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他的发心地九华山,一下子住到了甘露寺里。
过不多久,过往的旅客开始注意到,在甘露寺向南的那面巨大的山墙上,突然间露出一幅大型壁画,在一派云蒸霞蔚之间,九条巨龙腾空而起。这正是圣辉法师的精心之作,他要让位于龙池附近的甘露寺,像那腾飞的巨龙,迎接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古老的甘露寺开始有了生机,清晨,空旷的公路上传来同学们整齐的跑步声,教室里,飘荡着同学们齐声高唱的《三宝歌》。在危机的阴影下萎顿了一个多月的学僧们突然间振奋起来,直到这时,圣辉
那一直紧锁的眉结终于舒松开了。
寺必须像寺,僧必须像僧。按照大和尚的指示,九华山佛学院一定要走丛林化的道路。它所培养的是一支合格的僧人队伍,他们将是支撑中国佛教大厦的一根根梁柱,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中国僧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必须从上殿、过堂、结夏、安居、坐禅、拜山、出坡劳动这样的一桩桩寻常的事情做起。
七月,是甘露寺一年中最热的季节,那正是一个晚课的时候,上殿的板子打响之后,走进大殿里的同学却只有寥寥数人。天气实在是太热了,而全身披挂地站在那闷热的大殿里做将近两个小时的晚课,这对于那些入佛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种考验。有人注意到,圣辉法师今天到贵池办事去了,他没有回来。在寥寥的人影中,维那师不得不拉开嗓子,开始唱响第一句偈子。这时,一辆载货的三轮车吼叫着,停在了甘露寺的山门前,风风火火的圣辉法师从三轮车上跳下来,他回到房中匆匆地披上挞衣,立即来到大殿里。于是,那些正缩在寮房里吹着电扇的同学纷纷来到大殿里„„
榜样,这就是榜样啊!
傍晚,几个学僧正光着膀子在自来水下愉快地冲凉。
僧人是人天师范,是受人供养的未来菩萨。我们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和态度。我们没有理由因为不能克服的困难而放逸自己。“那些衣着不整的学僧知道自己错了,他们也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出家人,出家人就该是这样啊。
创业之难,不是真正经历了那一段艰难时光的人,又哪能体会得深啊!
人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是水的问题,煤的问题,电的问题,公路交通等问题。
为了解决甘露寺的水源问题,圣辉与工人们一起跑遍了甘露寺后面的每一处山崖,每一个岩洞,终于找到了一处最好的水源。当一股清冽的泉水顺着管道汩汩地流进甘露寺的时候,圣辉像一个孩子一样大声地叫起来:”水来了,水来了!“水,是生命之源,有了这生命之源,一个将要容纳上百人的佛教院校才能真正延续下去啊!
在那段时间里,圣辉连睡觉也不敢闭紧了眼睛,生怕由于一时的疏漏而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从而延误了开学的日程。所有的努力正是为了那一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如期到来,那个日子终于到了。
1990年9月19日,经过几个月治理整顿的九华山佛学院迎来了正式开学的盛大庆典。这也是建国以来,安徽省第一座佛教院校的开学典礼。而与此同时,转轮宝殿内饱蘸着仁德大和尚多年心血的丈六地藏铜像的安奉仪式也准备就绪。九月的九华山,正以无限的法喜,迎接八方来客。
那一天,甘露寺山门内外均张灯结彩,上午九时,隆隆的车队缓缓驶抵甘露寺的山门。这时,朴老在省、地官员以及佛协领导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走下车来。老人站在山门前,环顾周围良久,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年轻的学僧身穿崭新的杏黄僧袍,双手合十,以无比激动的心情
肃立在山门两侧。这时,大雄宝殿里钟鼓齐鸣,檀香高焚,古老的甘露寺以最隆重的礼仪欢迎朴老以及其他贵宾的到来。朴老走进了大殿,在高大的莲花座下,朴老拈香礼佛,并与学僧们一起虔诚诵经,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在隆重的开学典礼上,朴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埸,千百年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誓言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努力奋斗,在九华山办学,就是要学习地藏菩萨的这种精神,要兴起度尽众生的宏伟大愿。
48名学僧庄严宣誓:为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倡导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努力奋斗!在悠悠扬扬的《三宝歌》声中,开学典礼结束。
目睹如此盛况,朴老侧身对身边的仁德大和尚说:”真正是因缘殊胜,得曾未有啊!"
和尚出家的目的篇三
一个人的修行
(一)文:本圣法师
前言
许多人一提到修行,就认为出家才是“修行”,其实我个人以为,人生旅途,我们从娘胎出来,呱呱坠地那一刻的啼哭,应该也算是修行了。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我们无论怎么轮回,修行永远是“一个人的修行”,一切事相
都是给予我们历练的恩典。
即使是双胞胎,生辰八字相同,但命运轨迹却有所不同,甚至福报有天渊之别,说明他们前世的因果、今生的经历中起心动念肯定不同,只要活着,应该都在修行吧。我这里所说‘修行’二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此,我计划讲几个孩童时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体会,以帮助那些对“修行”二字有误会的人们。
(一)踩坏小汽车的故事
我出生在1970年代,山东省偏远地区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还好今生我的父母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家庭经济条件比一般农民略好一点点,但也是1984年以后才完全吃上白面馒头。父母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作,考虑工作的事情比较多,对我也没有特别照顾。在7岁以前,除了推咕噜圈、女孩子的毽子之类,就没有别的玩具。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亲有一次去县城开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我,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父亲嫌我小,因为农村孩子一般8周岁读一年级,我就没有读。结果8岁那一年我们村子的小学一年级没有招生,父亲在外地教学,就又没有上,9岁才读一年级。
不过这次跟父亲进城是在7岁的时间。进了县城开完会,父亲带我去逛百货商场,给我买了平生一辆小汽车做玩具,我非常兴奋。路上一直爱不释手,连任何好吃的零食都没有去要。那时候买点花生就算是很好的零食了。
回来以后父亲就带我到他教学的学校里边去,在他学校的大办公室里玩。过了一会大概是放学了,很多小同学到办公室交作业吧,他们更没有见过小汽车吧,大家都围着看,很多小孩儿没见过,稀罕,就拿过来玩一玩。玩了之后呢,就另一个玩。
我一开始呢,有点不舍得,(去相应小时候那种感觉的话,这种就是与生俱生的“贪”吧)。后来,后来第三个,第四个小孩抢着玩,看了之后我自己也想玩,(他们)就不让,小孩轮流传着看。传了好几个人,我心里终于忍不住了,“嗔”心生起来了,我上前几步,把小汽车一把就抢过来了(好像好大的力气),放到脚底下,一脚就踩瘪了„„
我就观察啊,小孩子也有观察力的,毕竟那时候相对来说清净。我怎么犯这种错误啊?这么美好的东西就被我一念就破坏了,爸爸过来半天也没有修好,但他也没有责怪我。
当时懊悔的心所就升起来了,那种懊恼,非常深切的印象。这也是我人生的唯一的一次这样的错误,再以后从此不会犯了。后面人生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再生气,我都带着一个观照,嗔恨心要不得,千万不能破坏美好的东西,对嗔恨心就特别的警惕„„
学佛十多年,慢慢深入法义,发现小时候的修行也很重要的„„当然,这种观照功夫(那时候也不懂什么叫观照)也许是前世带来的„„(未完待续)
(二)“嗔恨心”与打架的故事
关于“嗔恨”心程度的控制,肯定是靠“观照”的。小时候有两次打架的经历,记忆犹新。分享给大家做案例进行分析。
上学后第一次打架:
我读一年级已经是9岁了,而且是秋假以后,因为在80年代北方农村的小学,因为老师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吧,是有一个收秋的农忙假的,叫做“秋假”。那时候父亲在离开家乡五公里的一个村庄教学,就把我带到了那个学校,这个学校有小学,有初中,还有初三的复读班,在当时是附近农村一个比较大的学校,学生差不多有600多人。等于我去读书的时候,别的同班同学已经读了半个学期。
在这个小学中,大多数是这个村庄的孩子,少数外村的孩子就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上千人的村子里,有唯一一口水不怎么苦的井。
有一天,班里一个外村同学被本村一位留级的同学欺负,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我自然觉得这件事情不对,就说了他几句,他就开始骂。他可能比我还要大上一两岁,在一年级留级也是常有的事情。我当然不怎么会骂人,就特别生气,两个人就开始掐架。一开始打的并不严重,但随着“战争”的进程,好像“嗔恨心”不受控制,边打边向外跑,边跑边打。
跑着跑着就打到了那口全村人依赖的“井”边,好像我们都摔倒了。就摔倒在井口的旁边。虽然他大我一两岁,但好像我们势均力敌。在井边掐架,应该还是有一点危险的。我感觉到了危险,就说算了算了,我们都松手吧。好像当时我的观照就是:为了一次打架就掉进井里淹死,太不值得。其实打架到后来,好像也没有太多的嗔恨心了,就是男孩子为了证明自己不差的面子而已。
我一提议,他也松了手。旁边有些同学一直跟着,就各自拉着我们,一哄而散。
这一次有点危险的生命体验就是:“嗔恨心”一定要被控制。是必须有限度的。
另一次记忆犹新的打架:
在小学期间,我学习一直非常好,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大概在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平时打打闹闹,也算是好朋友。
那时间,教室里突然流行看武侠小说。其实我从二年级就读《烈火金刚》、《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书。但流行武侠小说,好像是五年级的事情。有一次因为一本武侠小说,我们开始掐架,原因不太记得了,好像是他看书不还还是怎么滴。这次掐架,同样嗔恨心生起了,越来越严重,最后我们互相卡住了对方的脖子,大家都不松手,好像非要证明自己不会失败。
最后还是我先说一句,算了,我们松手吧。大家都松了手。嗔恨的心气好像一下子消失了。然后我们一起看武侠小说。这次打架的体验是:“嗔恨心”是不能突破底线的。底线应该就是生命,生命是可贵的。
现在部分理解了“知止而后有定”。
总结:孩童时期的所有生活,都算是“修行”吧,这些体验背后的‘观照’,给我后来的人生旅程带来记忆深刻的“标准”,这些标准大概相当于佛法中的‘戒’吧。孩子们没有这些体验及训练,在成人后同样会因为嗔恨心会犯很多错误。。
前言: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关于‘贪吃’。从孩童时代过来的人,相信您会有类似的经历的,会心一笑之后,可以推荐给孩子们看看。
(三)贪吃的好孩子
70年代所生的农村孩子们,因为兄弟姐妹多,当时经济条件不好,大部分都会有一点挨饿的记忆基因,所以关于“吃”的故事,应该都有一些记忆。今天简单分享几个小时候关于“吃”的记忆,记录这种“修行”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
第一件:大概是10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了,大概是感冒,嘴巴里很涩没有味道。就是胃口不好的状况。爸爸好像从集市上买了几个橘子,那是今生第一次吃橘子。不要笑话俺,那个年代,北方的孩子们几乎都没有吃过橘子。记得小时候,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晚饭后,在天井里乘凉,一边听爸爸讲文革期间大串联,他们吃过全国各地的“稀罕”东西,一边流口水。
哦,现在说橘子。爸爸说这些橘子一天只能吃一个,这样可以吃五天。哦,我答应的很好。大概是因为感冒发烧,一天就没有怎么吃东西。突然有一个稀罕的东西吃,我小心翼翼的掰开橘子,先吃了一瓣,哇,又酸又甜,真是人间美味,现在回忆起来那时候的口水,非常好玩。很快一个橘子就吃完了。然后就开始了心理斗争:再吃一个吧?!反复拿了几次,还是决定再吃一个。再过了一阵子,又想吃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五个橘子吃完了。
那时候还算是好孩子,所以有些后悔,又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有点忐忑不安,这么“贪”吃,爸爸肯定不高兴了。当时就观察自己:内心有一个“贪吃”的小孩,好像不受自己的控制。就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不这样了!结果后来还算是有点成绩,以后再有好吃的,基本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了。
当然现在学佛以后明白,这就是第六识(意识心)和第七识(末那识)之间的对话。这种“贪”是第七识支配的。
第二件关于贪吃的故事: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吧。还是破了一次“戒”。这次贪吃,印象太深刻了。
那时候,我跟着妈妈在姥姥家附近的一所乡镇的中心小学住。为了省钱,妈妈自己打煤球烧。一次,妈妈带着哥哥和我去一个叫做“鹅场”的村子就拉煤。大概来回的路程有十五公里。这个时候,应该生活条件比一年级时候已经好了很多。买了煤回来的路上,在一块瓜田的路边,买了一个大西瓜,大约20多斤。当时尝了尝西瓜,确实非常甜,还是沙瓤。妈妈说带回去吃。就这样我们在太阳下拉车回到学校。迫不及待的切开西瓜就吃,吃了好多,肚皮已经很圆了才停下来。
妈妈就去做饭,结果妈妈做了非常好喝的槐花鸡蛋汤,又喝了好几碗。等感觉饱了的时候,已经晚了,撑着了,感觉肚子涨得疼,非常不舒服,妈妈说不要紧,一会儿就好了。这个“一会儿”持续了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疼’的非常刻骨铭心。
这次‘贪吃’的经历,又一次给我深刻的反省:再好吃的东西,都必须有限度„„
后来的人生旅途中,关于‘贪’的观照,都有孩子时期的记忆作为标准,倒也是帮助我少犯了很多错误。
真的感恩人生中所有的经历,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的折腾,都让我在生命中觉醒!
(四)一次忍辱的经历
前言: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差不多都不是自以为是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所以“忍辱”就特别不容易修,只要一个关键的“坎”一过,就容易上一个层次的。今天分享一下我少年时期的一件事情:
前文说到我在妈妈所教学的学校读了两年书,大概是四年级和五年级,当时学校里有一位同事和妈妈是好朋友,她有一个男孩子,叫“一鸣”,比我高一年级,个子比我稍高一些,相貌庄严,是我的偶像,我们经常一起去学习游泳,抓蛐蛐,打羽毛球等,这样我们慢慢就成为好朋友。他还特别喜欢唱歌,因为我没有音乐天赋,所以我特别崇拜他。
一鸣的父亲是镇变电站的电工,有时学校停电就打电话求他帮忙,当时在农村算是有点小本事的人,长得又非常英俊,又有一些文化,所以平时就有一些自负,日常还喜欢喝点酒,好像酒量不大,喝一些就容易不由自主的说胡话。
初中一年级的暑假,这时候我也是少年了,正处于叛逆期的萌芽,日常喜欢看书,自尊心好像变强了,也比较敏感。我和一鸣已经分开一年多了,就特别想找他玩。经过父母同意后,就自己骑自行车去他家。他们家与我们家相距20公里。
当天上午去到他家,一鸣哥哥很高兴,她妈妈也很高兴。下午一鸣的父亲回来了,好像喝了点酒,也显得很高兴的样子。晚上吃饭时他又继续喝酒。我就劝他少喝点,对身体健康不好。好像他就不高兴,就开始刷酒疯,然后指桑骂槐的开始谩骂。
一鸣哥哥看看这个情况就带我出去玩,等我们去同学家转了一大圈回来,他还在那里骂,估计很多酒鬼都是这个毛病吧。我越听越烦恼,感觉他句句都在骂我。一鸣都看不下去,去和他爸爸理论,最终却被骂了回来。因为正是少年时期,一开始我好像面子就有些挂不住,就想恼火。但好像心里面有一个理性的“小人”告诉我:不能和他一样,‘我’要忍住。慢慢的心火下去,冷静下来了。他仍然在院子里面骂,大概骂了几个小时,到晚上九点多。我越听越觉得他可怜,而且内心出奇的平静,后来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吃过早饭,一鸣的爸爸才起床,我知道该走了。我走到他的跟前,“扑通”一下冲着他跪下来:叔叔,我回家了,您多保重,少喝酒。
他的脸好像刹那变红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我转身去院子里骑了自行车就回家了。回家以后,这件事情我也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但随后几年从来没有再去过他家,但我们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几年以后才给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大概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已经读高一。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你郭叔叔心肌梗死去世了,他好像才刚刚四十岁。
现在反省,当时我的“忍辱”,也是很重要的。即使他是谩骂于我,说明前世于我有怨气,也是冤亲债主的,但正是我的‘忍辱’(勉强借用佛教这个名词),才没有在今生继续结恶缘。现在看来,那次就是我的“还债”呢,因为那是他今生与我的最后一次谋面。
我更感恩的是:他当时的谩骂,给予我一个非常大的境界,让我有理性的“观照”,以至于在后来的人生中,再出现一些违缘境界的时候,我都会很理性,很有耐心。甚至后面我人生事业遭遇极大挫折的时候,我都挺了过来。
所以,人生的路,就是这样的给予着我们恩典,让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现在,我依然绽放!
(五)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 主人公:我和“一鸣” 时间:1985年夏天,暑假 地点:赵王河附近的村镇 内容:
在读四年级以前,因为老家只有两个不深的池塘,虽然也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水,但从来没有学会游戏,加上自己天生好像运动天赋就比较差。比如,立定跳远,我到初中二年级才学会,广播体操也是在初二练了很多遍才学会的,反正只要是牵涉到稍复杂的动作,我都是表现的非常笨拙(估计前世没有熏修这些种子吧)
四年级的下学期,在姥姥家所在的乡镇中心校读书。那个村子的后面,有一条古老的运河,应该是明朝就有了,叫做赵王河,这条河当时河面很宽,大约有五十米,河水很深,河中有很多水草,每年都有淹死的孩子。当然,这条河也给沿河的百姓带来很多的福利,一是灌溉,一是养鱼的行业。
暑假快结束的一天,一鸣同学约了我一起去抓蝈蝈。一鸣说在河对岸的黄豆地里有蝈蝈。但这条河上桥很少,我们要过去的田地,如果走桥就要绕好远的路。一鸣会游泳,我刚刚学狗刨一两天,但只能游3米的距离。一鸣说他知道河中间有一条横跨河面的“埂道”,是村民去年秋天捕鱼时留下的,但现在已经被大水淹了,如果下水后沿着埂道走,水就不会没过脖子。但这条埂道中间有一段埂是断开的,需要在水里跳一下才能过去。
如他所说,一鸣同学在前面,我在后面,沿着埂,水恰好到脖子这里。到了断埂的地方,轻轻一跃,就跳了过去。就这样过去了河。
我们在田里抓蝈蝈回来的时候,还是要这样过河,这次我在前面走,一鸣同学在后面拿衣服。我走了没有几步,就到了断埂,结果我一跳,落地的时候没有踩到对面的埂,当时一下恐惧了,因为本来水就到脖子了,一着急,水就呛了鼻子,然后水就没过了头顶。我挣扎着在水里扑腾,但因为身体没有飘起来,新学的狗刨也用不上。折腾的过程中,越恐惧,越喝水,后面一鸣同学还在后面的岸边。等一次中间我从水里露出头时,我听到他在喊:别着急,踩水„„踩水是一种游泳的技巧,就是双脚在水里踢,利用摆动的幅度来保持身体不下沉。
我的天啊,我根本就没有学过踩水,怎么会呢?这个时候,“观照”又一次救了我,好像心里有一个非常冷静的‘我’:反正死不了。
好像有一个“我”出来,看着自己的“紧张”和扑腾,这个时候“心”反而马上不紧张了,两只脚慢慢在水里甩动,天啊,我竟然会利用摆动带来的浮力了。这一下,我欣喜万分,因为可以不用沉下去喝水了,再喝水,我就有可能呛死了。可惜当时我不会在水中转身,这时候离对岸还有40多米,如果回来才有七八米。我傻傻的就这样“踩水”,越游越熟练这种技术,但就是速度不快,但我还是一口气游到了对岸。
上了岸,我累得瘫倒在岸边。这时候一鸣哥哥也才赶了过来。这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好像是偶然,可能也是必然。但在那个时期带给我一个启示:在死神面前也不能恐惧!而且好像我们心里是有另外一个“我”的。
当然,现在明白了一些道理:慌乱的是第六识(意识心),但这个分别心的后面,却还有一个不慌不忙的这个“观照”。这个观照,恰恰就是佛家最强调的,这大概就是“日用而不自知”的心吧„„
(六)踢“鬼”的经历
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在走夜路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坟地里有一闪一闪的蓝色的光,甚至还会跟着人跑,听大孩子们说是“鬼火”,后来家长告诉我们,其实这种现象是“磷火”。死人的尸骨里含有“磷”化合物,腐烂以后会带来这种“磷火”的现象。
喜欢到处去看电影的同学们,如果是在本村有电影,我们就会从教室里抱着自己的板凳去看。学校的校长好像都很开明,只要是有电影的时候,一般晚自习都是不上的,放假集体去看电影。如果是比较远的村子放电影,就不带凳子了,经常是五六个同学一起高高兴兴的去看电影。即使黑黑的夜里,我们也没有手电,手电对于一般的家庭也是奢侈品。
孩子们经常会在走夜路的时候开一些玩笑,比如有人喊“鬼”来了,我们就会撒腿大跑,总有同学会摔倒或者掉队,或者吓哭,这是一个很刺激的游戏。但有一次,我好像真的遇到了“鬼”。
四年级的夏天,妈妈把姥姥接来在学校附近住,给她找了一个半废弃的院子住,反正基本上是一圈都没有围墙,仅有的大门口的院墙也没有篱笆高。姥姥住堂屋,我和几位同学住在西厢房。西厢房连门都没有。但不影响孩子们住的热闹。
一个明亮的夜晚,月亮高高的挂在树梢。小伙伴们在一起聊“鬼”故事,很过瘾,很恐怖,也好像很刺激。慢慢大家都睡着了。我自己睡觉的床是朝向房门的,看到月光如水一样撒在门口的地上。半夜里感觉憋尿了,慢慢睁开眼睛,还没有起身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黑影慢慢的走向我,轻轻的,轻轻的,走路也没有声音,小伙伴们说“鬼”走路没有声音的,是不是“鬼”呢?
一下子,我觉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我假装还在睡觉,没有动,等这个黑影慢慢走到我的床前,他弯下腰,好像一只手朝着我的头部抓了过来。其实我也偷偷做好了准备,因为当时准备下床,翻身变成左侧卧,我的右腿偷偷的屈起,等他伸到我的头前时,我估计能踢到他的时候,果断的一脚就踢了过去。“咦”,竟然踢着了他的胸口。他好像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说话,转身就跑了。
我的心吓得砰砰直跳。但很奇怪,刚刚我踢他的时候‘我’为何这么冷静呢?
等他跑了,我才敢坐起来,叫醒其他的小伙伴们,讲述了刚才的“奇遇”,有一个小伙伴把他的小匕首送给我:“鬼”再来的时候用这个!第二天,班上同学问起来这件事情,我感觉讲述的时候‘心’还在砰砰跳,后来我反思:为何当时这么冷静的“心”,后面却又紧张呢?这种状况就是所谓的“后怕”吧。“后怕”属于什么心理呢,额,应该是自己吓唬自己。
现在知道了:这个后怕就是妄想的造作,七识心将“法尘”执以为实,鼓动六识妄中求妄。面对各种境界一心不乱,当下这个“觉”已经在道上了,与道的本质相应。
孩子时期的“我”哪里懂这么多,但窃以为,孩童时期的这些经历,都是很好的“修炼”。反正从那次事情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胆子”大了很多,不管人生遇到再困难的事情,总是毫不犹豫的担当起来。不再恐惧任何的境界!
(七)父爱里的唯一一次挨打
我从小就算是很乖的孩子,基本上比较听话。父母也从来没有打过我。尽管在学龄前,因为有几年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我跟着奶奶生活,他们很少能照顾到我,我的成长也是很稳定的。上学以后,父母也没有对我特别的照顾,或者加作业或者辅导什么的,就当成和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也没有讲太多大道理。
我成长所依的很多道理,来自于书籍。除了大部头的古典小说以外,我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些书,就是《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之类的杂志读物。爸爸喜欢订杂志,他爱看《十月》、《当代》、《收获》等杂志,或是当时也只有这么多吧。我如饥似渴的从书籍中获取养分,周日回到家后,或者放暑假,只要有书看,我可以一天不出门,或者一天不吃饭。
因为自己是教师的子女,父母教育我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先打招呼的。这一点我一直做的都比较到位,从小一到初一,一直都被奉为“楷模”,老师们都以我为榜样教育别的孩子。
但在初一这一年,却出了一些问题。我表现的没有这么好了,还被父亲打了人生唯一的一记耳光,狠狠地教育了我一次。这次事件要从王老师来班上说起。
初一上学期,我们有一位教英语的老师,个子虽然不高,但英语教得很棒,对我们也是经常鼓励式教学,同学们都学的比较开心。我学得也很认真,成绩也非常好,考试都是前几名。转眼到了下学期,这位英语老师调走了。新来一位王老师,也是年轻人,瘦瘦高高的,留着一种小分头以及八字胡。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什么情况,反正我第一眼对他的印象就不好,等他一堂课教下来,就更加没有好印象。他喜欢挑我们的毛病,说我们发音不对,音标没有学好等等。
自从我不喜欢王老师以后,上课就不专心听讲,有时候就看课外书,或者有时候在英语课上写别的作业。导致后来的一次测验,我的英语成绩只考了69分。但我仍然不知道错。日常下课在学校里见到王老师也不愿和他打招呼。
有一次上英语课我偷偷看课外书,王老师有一次发现了,当堂就批评了我,而且是带有一点讽刺的意味,正在青春萌动的我们,当然受不了老师挑毛病。在课下,我们给他起了外号叫“英国鬼子”。下一次上课之前,我把一个扫地的笤帚放在门上,王老师过来上课,一推门,笤帚就砸在了头上。王老师就非常恼怒,在班上恶狠狠地问:谁干的?
他说没有人承认就不上课,我就站了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王老师就更生气,下课以后给我父亲说了这件事情。爸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清楚这件事情,很生气,当场打了我一个耳光。我有点懵,感觉脸通红,而且耳根发烧一样,这是自小到大父亲第一次动手打我。这次耳光唤醒了我。父亲告诉我两点:第一,自己的父母是老师,即使自己的老师再不好,都不能看不起老师;第二,不好好学习,成绩就不会好,学习是学给自己的。
父亲打过我以后,我当时就反思:好像确实是我的不对,因为我成绩下降了。看不起老师,我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啊!
自此以后,我对王老师改变了态度,慢慢开始主动补习英语,慢慢的成绩又跟了上来。
(八)“爱”与“贪婪”
儿童的天性,对于生命,多半是尊重的,但为何到后来,为何对动物又这么的无情杀戮,仅仅是满足自己的三寸口之欲望呢(味觉的感知仅仅就是从嘴巴到喉咙,最多三寸耳)?
我小时候,长得非常瘦小,到八岁的时候,肋骨还是一根一根的。父母说我胃口不好,好像不怎么喜欢吃东西,当时物质条件极大的贫乏。就这样,鸡蛋我是有好几年不吃的,偶尔家里改善生活,做了黄瓜炒鸡,我也是先挑黄瓜吃,因为吃的慢,鸡肉就被哥哥抢去。但今天所聊的,是天性中对动物的慈爱。这份爱是无私的,是没有要求回报的,是真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失去了这份可贵的“爱”。
大概也是传承,妈妈经常养一些小动物,经常养鸡、鸭,有时候还有兔子、猫、狗、山羊等。因为姥姥生病,妈妈就申请在姥姥家附近的一个小学教书。为了改善生活,教学空余时间,妈妈就种了很多菜,还养了很多鸡啊鸭啊的。小鸡娃、鸭仔非常可爱,它们在学校的大院子里悠然自得的觅食,玩耍。
我非常喜欢喂它们,妈妈就把这件事情教给我。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妈妈去探亲,我自己模仿着妈妈给鸭子蒸玉米窝窝头,竟然也成功了。我也经常会与它们戏耍,比如学母鸡下蛋的叫声“咯咯哒”,好像很自豪一样(对啊,个个大,很会自夸呢),学公鸡打鸣,学鸭子走路,有时候也会冲进它们的队伍,吓它们乱飞乱跳。有一年养了一只公鸡,特别的高大雄壮,它会很威武的保护家属们。有些小孩子如果调戏、欺负他们,它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去啄人的。它眼神中也有“凶狠”的。
春天养的鸡娃之类的,到过中秋节的时候,妈妈总要将公鸡送给外婆,留一只改善生活。这个时候就是我和哥哥斗智斗勇的时候,因为是散养,他总是积极的参与抓鸡,我总是积极的破坏。而且我还真的很生气,即使做好了,也不愿意吃。
在八岁那年,给姥姥过生日,妈妈去集市上买了几条鱼。我要求把小一点的养在姥姥家院子里的一口缸里。哥哥从老家过来,就想吃鱼。他就捞我缸里的小鱼,为此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就暂时放弃了。到晚上的时候,已经吃过了晚饭,哥哥说我去看看鱼汤好了没有,然后他冲进了厨房。我就跟着跑过去。农村的锅灶,是烧柴火的。一般做完饭,就还会剩一些柴在灶里,一般盛完稀饭,剩一些汤还会加一瓢水准备喂山羊之类的。原来哥哥又加了火,将几条鱼就丢进了锅里。这些小鱼当然就慢慢死在热水里了。
我当时非常生气,好几天都不搭理哥哥。
现在回忆往事,觉得应该是大部分小孩子都是有这一份“爱”心的,与我同样的经历的,应该不在少数。为何我们长大以后,吃这些众生肉的时候,就没有这份“爱”了呢?大概是“贪婪”导致的,懵逼了这一份本来的光明。
从“贪”于三寸之食道的美味,这份不受控制的“贪”,就会长养,日益的无明,导致我们的饮食无度,杀戮泛滥。甚至很多人就成为所谓“美食家”,吃遍天下山珍海味,导致地球资源被极大的破坏。最近了解到,我们的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非常严重,传统老渔民都用大网眼的渔网,现在人都用小网眼打渔„„
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外恶报。何等为十。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碱卤。药草无力。
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zhōng)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
——《佛说善恶业报差别经》
(九)“神秘”的绿豆水
说明:阿弥陀佛,各位亲,非常抱歉,由于最近一直在各地讲课,游学,耽误了《一个人的修行》故事的更新。今天回到寺院了,赶快更新给大家。今天的故事是《神秘的绿豆水》。
上集说到,在我的小学时代,妈妈时常喂养一些小动物,比如鸡、鸭等家畜,还有猫、狗之类的“宠物”,当然猫狗在农村也不算上宠物,猫是用来抓老鼠的,如果成年的猫不抓老鼠,主人会生气的;狗是用来看家的,如果不会“汪汪”几声,有时候也会挨打的。
老鼠这种动物,在农民这里,都是不可爱的,许多农民与它们斗智斗勇一辈子,真可谓“冤家”。因为它们需要消耗粮食,对人们又没有什么贡献。所以人们就想出来各种办法去灭鼠。老鼠又分为田鼠和家鼠。地里的田鼠,一般又叫做“钻地鼠”,在收秋的前后,一般都特别猖狂,它们会吃所有的粮食,特别爱吃的,自然是黄豆和花生。一个大的田鼠洞,会有好几个洞口,有的甚至能藏五公斤以上的粮食。而黄豆的产量,当时非常低,大概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秋收以后,播种小麦,如果不掺药,基本上只能保证50%的出苗率,其他的都会被田鼠吃掉。
家鼠也是很厉害的,它们藏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繁殖力又非常强,通常一窝小老鼠都有十几个。它们会偷偷的在农民的粮圈下面打洞,有时候少了很多粮食才能看出来,它们还会爬上梁头、屋檐等,简直是这个世界的“精灵”。不过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啊。
因为农民们“憎恨”老鼠,才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现象。早年,人们一般用鼠夹子、鼠笼子等捕鼠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剧毒农药的发展,老鼠药就忽然流行起来。结果猫、狗就遭殃了。
有一些人就用粮食绊了老鼠药,但往往毒死的是自己的家禽或者牲畜,有时候猫狗吃了死老鼠,也会被药死。
有一次,我们家的猫出去玩耍,回来后口吐白沫倒在了家门口。妈妈很心疼,眼泪都快掉了下来。爸爸看看它的瞳孔说:估计不行了,等一下找一个地方埋了吧。然后爸爸就走了,他不是很喜欢这些“宠物”的,因为他是实用主义者。我眼巴巴的看着妈妈:妈妈,救救它吧。妈妈想起了一个办法:绿豆水。以前只是听说过,绿豆水可以解药,一般吃中药或者西药,医生都不让喝绿豆汤的。妈妈很快的找了些绿豆出来,用大锅来煮开,抓紧时间给猫咪灌绿豆水。虽然它好像没有精神,但灌绿豆水还是挣扎几下,后来慢慢接受了。
灌了一阵子,妈妈就放它在地上,我放学回来,猫咪竟然活了过来。不过看它的眼神,仍然有些萎靡。但是萎靡之中,我竟然读到了它的“感激”!现在想来,它们的佛性,与我们相比,哪有二般呢?只是它们不会说人的语言罢了。
第二天,小猫就活蹦乱跳了。虽然有人说:猫有九条命,但后来家里的狗狗也被绿豆水救过命。当然还有鸭子、兔子,好像都试过这种方法。这种办法竟然屡屡奏效,当然也有个别的救治太晚了的,就没有办法的了。希望这碗神奇的“绿豆水”可以利益到更多的生命!
(十)卖冰棒的少年
我读初一的暑假,为了锻炼我的‘财商’,爸爸给我布置一个任务,去“勤工俭学”——卖冰棒。为何叫做冰棒,那时候也叫‘冰棍’,估计现在的小朋友是没有吃过的啦。
父亲把他的大自行车借给我,母亲将家里的一口铝锅裹上小棉被,这就是我的“冰箱”了。额,妈妈还给我两元钱,零的都是一些一分两分的,是妈妈日常攒下的零钱,整的就是一张壹元的“大钞”,这就是我全部的本钱。哥哥的一个军用布包就是我的“钱包”。
在离学校差不多五公里左右的一个村庄,有一个生产冰棒的工厂,是村里的一个小伙子开的。我和一位伙伴去“起”(批发的意思)冰棒的当天早上,我起的很早,觉得很兴奋,好像是自己开始有‘价值’了。到了工厂,小伙伴批发了150个冰棍,每个一分钱,我只能批发100个,因为我的锅没有他的专用箱子大,而且他的箱子上还有红红的两个子‘冰棒’。
我们两个从“工厂”出来,到下一个村庄去卖,路上他问我;会喊吗?
我说;你教我啊。他很大方的喊:卖冰棍哩~呀!后面的“哩~呀”拉了很长的调子,好远的地方都听得见。
我跟着学:卖冰棍~,后面的声音就低了下来。他噗嗤笑了:你这样怎么行呢?一定要大声喊,就当是唱国歌。
我慢慢练习着,就这样声音越来越高了。忽然从一个院子里出来一位老汉:卖冰棍的,多少钱一根?他后面带着一个小朋友,大概是他的孙子,眼巴巴的看着我们。小伙伴使一个眼色给我,意思是这份生意让给我做。
我老老实实的回答:两分钱一根。老汉:这么贵啊,人家都是一分钱一根的。
我懵了,只好看向小伙伴。只见他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说:老爷爷啊,哪有这么便宜的啊!人家都是卖五分钱两根。我这位同学实在,给您要两分钱一根,他不懂做生意的啦。您愿意买我们就卖,不买我们就走了。
老汉:好了,好了。就先买一根吧。
等做了这笔生意,我们继续往前走,小伙伴告诉我生意经:第一,定价一定要高一点,因为普通人都喜欢还价,好像是人的天性;第二,因为天热,我们的冰棒是有损耗的,卖的慢一上午就会有一半化掉了,所以不要恋战,最少也要两分钱一根。
小伙伴‘教育’了我,就与我‘兵分两路’。我第二份生意,是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分钱来买冰棒,我看着她天真无邪的眼睛:你就一分钱吗?她点点头,舔舔嘴唇,大大的眼睛瞪着我。嗨,算了,就卖给她吧。就这样,一分钱一根就卖掉了。后面,我骑着自行车一边走,一边总结经验,好不容易到差不多吃中午饭的时候,看看我的锅里,差不多该融化的都融化了。
数数“钱包”里的钱,好像是2.15元。也就是说,我一上午就赚了一毛五分钱。
后来在一个田间地头,一位农民伯伯拦住了我:冰棒还有吗? 我回答:没有了。剩的都化了!
他说:没有关系。他拿了一个碗,我把融化的冰水倒给了他,也没有要钱。因为觉得这已经不是冰棒了。后来知道小伙伴很牛的,冰水他也要五分钱的,因为一大碗差不多有七八根冰棒的量。
这次卖冰棒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的大概一个月里,我断断续续的卖了一阵子,大约总计赚了十几元钱。我总是卖不完就不吃饭的,在外吃饭,也是在镇上吃最便宜的面条,对于“肉盒子”,只要闻闻就心满意足了。
“勤俭节约”的家风,大约就是那时候开始养成的吧。适当的受点苦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超越了自己。因为看到孩子们很开心的吃冰棒,觉得“赚钱”就成了次要的。
(十一)一次神奇的爆炸
(十二)天国里的姥姥的故事
和尚出家的目的篇四
圣空法师开示 你出家的目的是什么?
——选自圣空法师《楞严经》讲解
佛讲了要 “皆以直心。”我们现在是不是直心呢?六祖不说了嘛,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做么长?那个卧能有伎俩,能断百日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那六祖说什么呢?我没有伎俩。那个有伎俩的那个人的心就不真。那,六祖没伎俩,没伎俩对着任何境不害怕,坦坦荡荡。所以,有什么菩提长不长呢?要练什么定力呢?你看,六祖还是伟大,关键在于有伎俩、没伎俩。有伎俩这个人不可交,这个人诡计多。呃!这个人你看忠厚老实,修行就需要这个直心!绝对要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不骗你。但是你要骗我呢一次过!一次交了学费,了解一个人,值得!下次不干了就行了,是不是?对谁都直,到哪里人家不说你是好人呢?到哪里都先想着自己,打着自己的小注意:“不要吃亏,要赚便宜?”天下的人,都想赚便宜,都有两个眼睛,都有自己的思想,你怎么能赚到便宜呢?你想赚便宜?比你想赚便宜的人大有人在呐!怎么能赚到便宜呢?
真心,直心,对谁都直心。这件事情就是这样,你同意就同意,不同意算了,没有什么情不情面。讲情面很难过的,大家不觉得吗?人情债很难过的。在家的那些情啊,最后变成了恨。你看出家人,从来直来直往,每个人对我们还很尊重,做什么事情对我们也都很直心,不会说骗我们,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对别人直心,这是修行人一定要做到的。
“我不是不讲情面,我的原则就是这样。”佛说了:“你想出离生死,皆以直心。”你们在家人也是这样,你在生活中,为人处事一定要这样做,我们要学六祖啊!
如果有愿,佛一定满你的愿,就看你的愿是不是正确的,我发的愿就是众生身心同时治疗。大家要知道,发心不正感召的果报就不究竟。所以,佛菩萨都是以直心而成就的,在这里给我们切实的指出来“是十方如来”,不是指某个人。普及性的,所有的成就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那说明了我们没得选择。佛教我们,圣空法师开示
你如果这样去做,以直(直心)为因,以因感果,果报相符,哪有不成就的呢!那有不相应的呢!哪有不如是的呢!为什么不如是?——自私!
你出家的目的是什么?上寺院去享受吗?享受没什么好享受的——清茶淡饭,吃穿都和正常人(世间人)不一样;你说旅游吧,寺院也没什么好看的,全国的寺院我去了那么多,无非是佛像、殿堂,我觉得都一样。
你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为了觉悟吧,那就应该没有自私心,到哪儿六度万行努力地为一切大众服务。可是呢,他又很懒惰,那你的目的是什么呢?自己都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的大脑都不清楚,这样的因,这样的发心,那你说他的果报会清楚吗?也是不清楚的。
要(发心)出家,要问父母,要问师父。出家是个人的事情,跟父母师父有什么关系?师父他管不了这么多。你问师父出家好不好?肯定好啦!我要说不好,那我为什么要出家呢!我出家受益了,但是你出家不一定好,因为目的不同。你问父母,父母把你养大,他为了养老。他为什么要把你送入空门呢?让你遁入空门呢?他肯定不同意。
路是自己走的。不要给人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路在你的脚下,一定是自己走的。都是要自己干的呀!所以,做事情要有脑子,不要没有脑子,把责任推向别人身上。问父母?其实,说明你根本不知道出家是在干什么,你才去问父母。想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我出家啊,我父母同意啦!”想把责任推到师父身上,“师父同意啦!师父认为我出家行啊!”
要自己敢承当面对、敢去做,你才是什么?——大丈夫。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谱,绝对不要去干这件事情,这就不是直心。每件事情自己都要很清楚才去干。不清楚,你去干?绝对!后面的结果也是不清楚的,稀里糊涂。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
【以此发心为始,究竟为终】那你的出发点如果正确了,好像虚云老和尚要出家,父母不同意,(自己)走了;济公他出家,家人不同意。从古到今,很多
圣空法师开示
人出家呀,包括我自己,我出家我家人不知道,我受戒我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们知道,我有我自己的路要走,这是我个人的事情。
从古到今,要干事情都是这样,你的出发点看清楚了,明白了再去选择,再去做,究竟为终点。你去这样做,你知道结果绝对是好的,给人家(家人、亲戚朋友)一个答复。
你出家都稀里糊涂的,不能给人家一个答复,谁服你呀?不讲你父母不服你,我都不服你。你都不知道你出家目的是啥?你学佛干什么?你说为了帮助别人,给别人快乐吧!但是,首先你父母就烦恼,师父因为你这样的徒弟感觉到没有面子。为什么会这样不孝敬父母呢?为什么没有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呢?——没做好!那你究竟的结果就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知道啊,佛教我们,每一样(事情)都要做好,每一样都要清清楚楚。看好了!绝对!义无反顾的去做。没看好,稀里糊涂的,那不行啊!知道吧?
如果一个人发心不正确的话,中间要经历无量无边的魔障,《楞严经》讲的五十种阴魔这都是少的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方向啊!乱跑一通啊!很危险的!所以,我徒弟发短信问我:“师父,一心念楞严咒会不会经历五十种阴魔?”我说:“不一定!要看这个人的悟性,如果你明白了,就可以超越,不用经历的。”这就是这里讲的用直心、真心,明白了去做到,绝对不用经历了。为什么?道理看清楚了,走就不会走错路。不清楚!乱走!走到黑天,你也走不出去啊!这就是说的要修无量劫啊!
《楞严经》后面讲了,每一阶段又有十个阶段,十位就一百个阶段,我们就说短点100天1个阶次,你都要修多长时间?你100天能不能悟出这个阶次的道理呢?你要悟不出来,你要是一生才悟出一个,你说要修多少生?所以,这个初发心很重要。
我们一定要记住,中间种种流入的都不住两边,这就快啦!什么是两边?你启用的每一个法都不要住两边——有为和无为。
现在你们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烦恼?这是有为;出家追求的是什么?——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是无为,还是错。为什么?有为是你心里生出来的;无
圣空法师开示
为是你的执着;无为无不为。你说无为?那世间的这一切历历在目,怎么办?你能把他消除吗?你说有为吧?它随着时间流逝,全都消失掉!每一念都不要落到这两边。有为的不能执着,无为的不要追求。不执着有为,不追求无为,这就是中道了义。你只要执着有为就落入有为一边。你去追求无为就落入无为一边。用完了,不执着!也不再去追求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中间(中道)。要这样去做,你在道业上啊才能见点希望。
现在,你们每个人有为的都逃不出去,别谈无为了。无为的,可以说是妄想。为什么说是妄想呢?“心情好,高山流水,一片景致呀!”
那你们的心境是什么?你知道你的心是什么模样?你(功夫到家)在定中就能看出来。所现的所有境界就是你的心境。包括我们现有的环境,都是你的心境。如果心情好,周围所有的看起来都很顺心,看起来都很如是,世间话说很满意啊!如果心情不好,这个花在这摆着,他都觉得碍事。你看?一个人活的方法差距太大了。同样,我们出家人清茶淡饭,活得津津有味;在家人金财满贯,活得唉声叹气,这差距啊太大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永无委屈之相】。那你们想想,学佛,你们还没出家呀!就在家里都不如意。不是跟老婆吵架,就是跟父母吵架,要不就跟亲戚朋友吵架。要不干嘛?与世隔绝,去做世外高人——什么呢?最好(家人)不要找他,他不是人了?是啥?咱不知道。不是人就应该是佛菩萨呀?但是佛菩萨是慈悲的呀!——随缘满众生愿。但是他又不满人家的愿,那你说是啥?不知道了。所以,考虑考虑自己是啥呢?你想想,自己是什么?
你看看,你们在家的有几个是如是的?我修了这么多年,才感觉到这个路上的障碍少了一点儿,不敢说没有,哪里来的?——自己设的,自己心里造出来的。这就是人啊,吃饱撑的,自己设了障碍,自己再去扒倒它,自己再去把它拆除,无聊不无聊,就是自己的分别执着。你看,这修行讲来讲去就围着自己转,没离开过自身,没离开过你的六根,就这么点事情搞不清楚。那你想修行难还是不难?一个人能做到心直,绝对不困难的。
圣空法师开示
佛给我们讲了,如果你按照直心去做,中间永远没有曲曲弯弯,波折的道路。绝对的都是直道、大道。因为是直心嘛!如果你心直就是这样,一帆风顺。如果你心弯曲呢,你修行就跟着你的心走,这个弯曲是你自己造成的。
如果你呀想今生成就,想今生运用自如,今生生活得像个人样,你就要学佛以直心为道场。
如果你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的话,怎么会不得利呢?
我是每天50遍楞严咒,什么事情要发生之前我都知道,包括今天烦不烦我也都知道。但是,(事情来了)“哎!没有办法啦!”也只有摇头啊!为什么?平时没有做到啊!只有承受啊!但我能做到甘心承受,你们不能做到甘心承受啊!你们不甘心承受就烦恼了啊,(事)来了甘心承受,干嘛?还要努力,你要知道这个果啊来得很快啊,这风暴来得很快啊,要有这个心才行啊!敢承受才行啊!不敢承受那你懈怠,干嘛?趁早回去多念点咒语,多看看高僧大德的开示,看人家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从懒惰中走过来,都是从勤奋(中走过来)。奋是精神,得有这个精神头啊(精神抖擞),别精神头没有了那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