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策略(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篇一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 理念 有效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贯彻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即为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强调学生的 “个性发展”。再次强调“合作性”教育。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有效教学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有效教学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虽然不能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必须学会扬长避短。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解na2o2的化学性质之前,教师可以进行如下问题情景创设: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如何去灭火?(学生回答:水和灭火器)而大家见过水和灭火器中所产生的co2能够点火的现象吗?这一情景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看教师接下来所要进行的演示实验,从而为学习和研究na2o2的化学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不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从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
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1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这就证明都能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b、在2ml0.2mol/l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的盐酸,使用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na2co3+hcl= nahco3+nacl nahco3+hcl=nacl+h2o+co2↑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1).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在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信息技术可起到深化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加入浓硫酸溶液中,老师都会强调后果的严重性,但学生机械地记忆,印象肯定不深。用计算机模拟上述实验,弥补了老师和学生不易直接进行实验,而通过老师语言描述也难以到位的不足。模拟这类不可能做的实验,省时省力,几个动画画面就揭示了事物变化的全过程。
(2).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水在通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的实质,单凭初中生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而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揭示化学反应是分子重新组合的实质,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3).模拟有毒、有害实验:在教室或实验室里进行一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使大脑缺氧等毒性实验,而借助 flash 等动画软件就可制作形象逼真的画面,让学生接受教育。另外,模拟工厂烟囱中排放大量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污染等,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提供学生从事化学活动的的机会,要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1、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验,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例如: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应该从高一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开始逐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探究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进行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验尽可能进行学生独立实验等。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化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丰富学生对化学的感受和经验,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化学知识得以沟通的活动。因而,化学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广泛提供并不断丰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使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变成现实,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各方面素养。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例如:氯水成分的探究、氢氧化铝的制备优化方案的探究、实验证明醋酸是弱酸的方案设计探究、fe(oh)2的制备探究等等。
3、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 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化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化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化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倡导互动的合作交流学习,要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合理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培养合作的技能、指导合作的方法、优化合作的对象、精选合作的内容、重视合作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有意识的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式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探讨”的教学方法。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思索,我感到实施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都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深思适应现代理念的教学策略,并付诸于实践,为培养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 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人民教育》
[6]杨九俊、吴永军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 江苏教育出版社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篇二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 探究性教学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
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5、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掌握教学设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采用,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都是一个重大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比较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有效性的观念。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篇三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开展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59-01
高中化学教学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对引入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行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结合点来开展教学,实施相应好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奇闻、轶事、故事等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能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甲苯”时,可以通过讲如下故事来引入新课:191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国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石油,并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婆罗洲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份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依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反问道,然后说,大家要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了新课,就会知道的。通过这个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重大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热爱的,却一时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硫及硫的化合物”时,关于“酸雨”、“环境保持”等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的同学展示了从网上下载的很多图片,如“狮身人面像被腐蚀”、“酸雨过后大片农作物枯萎的景象”等,很是触目惊心。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评价,充分肯定他们强烈的环保意识、较广的知识面,表扬他们关心家乡、建设家乡和热爱家乡的这种强烈意识,鼓励他们在看到污染引起危害的严重性的同时要增强学好化学治理污染的决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
学生主动发问,比教师设疑、学生解惑更有意义,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设疑并处理好“问”与“教”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教师要善于设疑,注意创设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情境。如,启发性强的演示实验极易将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在对现象的思考中必然会有所突破。例如,胶体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因内容本身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教师为主的叙述式讲授常常难以奏效。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有的教师尝试实验激问的教学思路,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的训练。
3.开展与生活中化学知识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
化学实验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以贴近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组织探究实验活动,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国民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例如选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进行“自制肥皂与肥皂的洗涤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温度对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影响”等实验。选取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为实验内容可进行“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用淀粉自制吸水材料,并进行模拟保水试验”等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4.让学生体验化学家的心灵之美和人生价值之美。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家们对美的追求,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门捷列夫、拉瓦锡、以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世界知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等,他们一生执着追求科学的“真”,在他们的科学发明创造中,我指点学生们在感受他们的成果的外在美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去体会他们的人生价值之美和心灵之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还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家们乐于奉献的精神。例如,在学习“海水制碱”时,我带领学生们认真学习了有关侯德榜的事迹材料,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化工专家候德榜,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制碱工艺,打破了当时英国卜内门公司数十年的垄断地位,但他本着科学无国界的精神,撰写专著将制碱技术公诸于众……。”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化学家的心灵之美和人生价值之美的同时,还可以受到心灵的震憾,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5.渗透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技能。
听、说、读、写、算、实验操作技能是科学基本技能。语言是在获取科学知识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科学素养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媒介。教师语言的生动、语气的夸张、语调的抑扬顿挫、句式的转换、逻辑的严密、洋溢的激情、形体语言的运用,都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能力,充分显示科学美、简洁美、逻辑美、通俗美、风趣美、声调美和韵律美等特点。例如:在讲述“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这一节中“石油的用途”时,老师热情饱满地用激昂的语调,如行云流水似地表述道: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奔驰,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战鹰在碧空中轰鸣,它们都离不开石油。五颜六色的腈纶衫,舒适耐穿的旅游鞋,潇洒骑士的坐骑,年轻小姐的化妆品,故日:石油乃“工业之血液”、“动力之源泉”。由于表述得抑扬顿挫、激昂悠扬,学生群情振奋,兴趣盎然。通过表述给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同时也把石油的价值和用途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听、说能力,并提高了课堂效率。
6.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现在,科学迅速发展,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应运应生,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还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潜在的多种智能。例如,利用网络上提供的三维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结构时,学生就觉得较为浅显易懂,教师也觉得不那么难于给学生解释。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上提供的一些化学反应过程图,在这些化学反应过程图中,一些难懂的化学反应通过一些动感的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形象地说明了反应的过程,使抽象的化学反应易于理解。
此外,网络上有丰富的虚拟实验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特别是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让学生做,比如碱金属铷、铯和水的反应,可能会发生爆炸。教师就可以在网络上查询一些相关的虚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篇四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教师 王小锋
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书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这学年在教学中对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现就“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教的的有效”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如何整体落实三维目标,我认为,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
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不是每节课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教师面对自己失败的课(即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更应
该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二)反思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篇五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问题促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可以碳酸钠溶液为例,设计四个渐进式问题:(1)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存在哪些电离平衡?(2)碳酸钠溶液中哪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明了什么问题?(4)从所剩离子角度分析,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哪个更多?这样,让学生逐步认识本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而且能成为推进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动力。通过这样探究、讨论与引导,学生最终形成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以实验提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趣味性实验教学是一种艺术,展现的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神秘现象,它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甚至忘我探究化学的一种动力。例如,做“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的实验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让每一位学生从家里拿一颗土豆(我们这里多产土豆),然后切出三块土豆块,并排放开来,分别记为①②③。然后把碘水滴于记为①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变蓝色。接着,把碘化钾溶液滴于记为②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学生说颜色没有变化。最后,把碘酸钾溶液滴于记为③的土豆切面上,过一会儿观察现象,同学们仍说颜色没有变化。经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只有单质碘才能使淀粉变蓝色这一知识点。这样的对比实验教学,现象明显,学生易做,记忆深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如,教学《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时,我安排学生做一个家庭小实验,即要求学生拿一包食醋,倒入家里有水垢的水壶(我们这里水质硬度大,水壶有很多水垢),约一小时后观察现象。学生发现水垢减少或完全消失了,有一位学生还被家长夸奖自己清理得很干净呢。从此这位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稳步提高,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这样的实验既新奇又适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三、注重反思,提升教学效率
反思能力是学习者对所认识的问题和事物进行批判和探究的一种能力,是反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心理特征。反思是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反思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位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例如,当我教学完《盐类水解》后,根据学生的互动信息反思出五个问题:(1)钠离子在水溶液中会结合哪些离子?(2)钠离子为何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3)根据实验和分析,界定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4)界定盐溶液酸碱性的依据是什么?(5)盐溶液呈中性,该盐就一定未发生水解吗?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改进以后的教学,促使学生学到全面的知识。学生从实质上认识了盐类的水解,理解深刻,应用恰当,不再犯酸与碱都水解的理论错误。当然,学生准备的纠错本也是一种反思。纠错本使易错点集中,学生在短期内周而复始地复习钻研,最终可牢固掌握知识。
四、结语
总之,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构建平台,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调动全员参与,并做到及时反馈,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使其真正成为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