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研究方法(优秀18篇)
人类历史上的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教育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总结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一
精神文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文明礼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一、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礼貌常识。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三岁的幼儿可能只懂得有礼貌就是好孩子,会说简单的“早上好”“再见”;四岁幼儿可以正确和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接近的人,懂得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面对讲话人注意听,能听从大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等。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环境中,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文明礼貌行为方式,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二、幼儿文明礼貌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1.幼儿园因素在3~6岁这个阶段,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主要阶段。但现今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幼儿教师素质有限。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个人日常行为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智力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园里甚至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成绩的攀比,制度和规范也越来越“小学化”,全然把文明教育抛之脑后,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氛围。2.家庭因素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且家庭的一般模式为“4-2-1”模式,家长对子女容易过多地顺从,在家中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一样对待,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3.社会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整个社会需要进行文明礼貌“救赎”的今天,社会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并不十分文明的环境,又怎能让我们的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呢?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措施1.灌输理论知识,树立文明意识我们要转变现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从重视智力培养转变为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智力培养的前提下,多开设有关文明礼貌教育的课程,教师可利用看图讲述、讲故事、个别谈话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文明礼貌意识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讲文明礼貌的正确观念;也可选取身边行为礼貌的幼儿作为榜样,或通过介绍文明礼貌典型事例的幻灯片、录像、故事情节表演等,采用提问的形式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模仿与学习。2.强化实践教育,养成文明习惯在对幼儿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给幼儿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目前各幼儿园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养成教育,即习惯养成教育。21天习惯养成法表明: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来培养和形成。学校可以抓住这个教学中心,集中一个月对幼儿的某项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强化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幼儿参与。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情境模拟演练,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切身体验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文明行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要将文明礼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3.家园密切合作,巩固文明礼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针对有些孩子的文明礼仪具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家园密切合作非常重要。通常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开展培养幼儿说话有礼貌的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说话有礼貌的教育策略等。考虑到大人的工作时间,幼儿园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家校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家长实时地进行交流。这样既免了家长常往学校跑的麻烦,又能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教育中。参考文献:[1]刘洪霞.浅谈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5).[2](美)吉恩・d・哈兰,玛丽・s・瑞夫金.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m].张宪冰,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二
一、研究背景: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比较孤立、狭义,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忽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几节看得见、数得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展力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研究构思:
1、概念界定: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综合及其过程。
隐性课程:所谓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到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独立设课以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一种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2)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3、研究对象:
全校各班。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辅之观察法、实践法、案例研究、个案追踪法、经验总结法。
三、操作策略:
(一)年级互助,夯实显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由于师资欠缺,目前小学阶段基本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知道,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从选择主题、前期准备、预设方案到正式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而班主任由于事务繁杂,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这一课程,有时甚至一个学期也上不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取同年级互助的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1、课前交流,框定同年级备选主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担任同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主任在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交流,从而找出同一年级的儿童在相同的时期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从而框定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对这一年级的儿童有必要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
2、流动上课,实现课堂资源优化利用。
在前一阶段框定备选主题的基础之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选择承担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即一位教师只需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就可对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个教师设计、准备多个活动方案所需的精力投入,也让教师在多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还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化利用。
3、课后研讨,打磨班级个性心理教育。
1、教导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当然,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我们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没有形成一种在自己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不知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学校教导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干预,在教学常规、学科计划等处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帮助各科任教师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教研组探讨,挖掘学科蕴藏的心理辅导资源。
不同的学科蕴含着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但在进行学科渗透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隐形的。那么该如何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又如何把握学科渗透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在任教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层面开展专业的探讨与实践,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把好尺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师生共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的确,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帮助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百变活动,打造阳光的心理成长天空。
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建社团,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
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题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组建各类社团,如舞蹈兴趣组、航模俱乐部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课间活动,释放学生堆积的压力。学业的负担,父母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等因素给现代的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着这些压力而产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减压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无疑会是最及时、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压方法。因此,学校从教师层面开始发动,倡导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开展轻松有趣的课间活动,下雨天还发动师生一起在教室里跳跳健身操,下下棋,让上一节课的压力迅速消失在课间活动中,给下一节课准备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理氛围。
3、亲子活动,唤醒家庭沉睡的温情。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使得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了学习的监工,而家长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于是彼此之间就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使得家庭生活中缺少了些许温情。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层面的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些沟通,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三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向导,在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里,学校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传承什么,学校成员就倾向于追寻什么、模仿什么、接受什么,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学校正大力开展以“三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争创活动,这无疑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1、和美文化,倡导环境文化育人。
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会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作用。而我们学校的“和美文化”,正是本着以环境育人的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示橱窗、楼道标语、教室布置等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2、和善文化,崇尚精神文化育人。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以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善”文化所崇尚的“种植一颗善心,培植一串善举,播洒一份责任,改变一点行为”的文化背景,开展“三和之星”的评选,“书香班级”的创设,“一班一品”的推进等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教改纲领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全体教师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团辅课的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开放、知心信箱的等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行为,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好,校园里形成了“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良好学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拥有较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展示活动,重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徐丽红老师、孙君老师分别获得萧山区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论文评比,学校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工作也非常到位,所以学校的科研成果显著。
3、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和谐快乐的成长,才能在学到各种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让许多来我校听课、借班的老师感叹,多年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朗读、自学、探究、品析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社团活动、特长生展示等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三
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系统、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三、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四、人口系统。
五、自然环境系统。
第三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第四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与问题。
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第三节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第二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第三节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四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
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要很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
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5.研究问题与概念或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个选题并没有能够反映出某一个重要概念或理论,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可以作为概念来看待,但不足以表明其学术性或理论性;如果我们把选题改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学科性就成为这个选题研究的概念来源或理论来源。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五
呈现研究结果(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结果)。
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阐明其价值及局限性。
提交研究中使用的重要资料。
1、题目:“??调查研究报告”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前言: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意义。
3、调查的理论基础。
4、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样本设计(抽样方法、抽样结果及样本的代表性)。
调查工具的设计(如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设计)。
调查的实施过程(时间、地点、方式)。
人员构成及各自职责。
阶段划分。
组织管理。
5、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呈现调查结果,并以大量图表、数据、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和案例等来证明结果。
6、讨论:
讨论部分的主要内容:
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论证(概括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改革建议。
对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和局限性进行探讨。
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7、附录:相关问卷、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格等。
8、注释和参考文献。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六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实证性。对教育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搜集资料,作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典型事例的研究,以此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从延安中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看,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实现,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延安中学教师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七
摘要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教育领域进入网络时代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
网络时代的计算机教育不但能够有效缓解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现实情况,并且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受空间、时间限制的瓶颈。
所以,不少欧美发达国家都相继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育计划提上日程。
我们国家也紧紧把握时代教育的脉搏,乘势而上。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八
本报讯(记者崔芳)5月15日闭幕的.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高峰论坛透露,我国护理学教育史上第一版研究生教材有望于明年6月面世。届时,护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将有全国通用教材可供研习。
据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这套教材,总体规划为8本,目前已有3本已编写完成。据了解,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设立首个护理专业硕士点。,我国第一个护理学博士项目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近年来,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入学人数还是导师数量都大幅提高,但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终缺乏全国性教材。该论坛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举办。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九
护理研究是以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由于研究对象个体存在文化、经济状况、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生理特点、疾病特点、治疗要求不尽相同,患病以后受到社会-生理-心理综合因素影响,研究对象对护理研究的依从性也不同。诸多方面干扰因素使护理研究容易出现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开展护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设计方法,走什么样的科研程序,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设计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来的科研严谨、正确,研究结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又称干预性研究,必须干预在前,效应在后,属于前瞻性研究。任何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设置对照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这三项内容。
举例如下:
课题: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肛肠科住院的30名肠造瘘术后患者,患者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造瘘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采取随机分组法对30名患者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讲解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类实验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不按随机原则分组或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及时间连续性设计等。
实例1:当研究某种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时,将同一家医院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不对等对照组设计。
实例2:“分数奖励法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小学68例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小学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分数奖励法和原来以责备或体罚等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观察和评估干预前后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情况。这就是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非实验性研究。
即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研究常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比较简便易行,适用于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时选用。如选取“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初期生活质量”等研究课题。
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严谨的研究设计、对照组,有可比性、明确的研究指标。因此,研究结果可信,可作出科学结论。过对已有的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简单说就是运用数字资料和统计学手段来验测、分析并验证某个假说或结论。质性研究:护理科研不仅用数据说话,还要用病人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评价。以给患者洗头为例,洗头的时间段,时间长短,洗头次数多少最佳,什么样的姿势患者最舒服等。这就是近年来护理领域提出的质性研究。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开展护理科研,才会使研究更严谨,结果最可靠,应用在临床的价值才最高。哪一个步骤省略或跳跃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学习和掌握这种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科研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
读书.然后试着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整理成论文形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上升空间,继续读书.研究生都个人顾个人,有的还学会了害人。
班级的头儿们也懒得组织活动,就在那里等着拿表彰。
研究生更接近现实与社会,前途和工作是大家的重心了,很少人想着丰富的生活。
研究生就是要先研究后学习,研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学习。研究可以对局部的,较小部分的思考,进而过度到较为深刻的部分。
新入学的研究生同学最常谈论、也是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如何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使自己充实地度过这几年,并能在毕业时找到好的归属。
笔者认为,这一段时间的规划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一样非常重要。只有做好规划,踏实地执行,有效地控制,才能获得时间价值的最大化。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经历上课、论文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开题、发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找工作或考博士等几个关键环节。在学校的五个学期内,我们不但要完成以上的全部工作,并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科学的思考。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在硕士生阶段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就时间的科学安排,有以下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整个读硕士的两年半时间分为几个阶段,可以按年分,也可以按学期分。每一阶段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这些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的,最终是为了择业或考博这个整体目标而服务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事情当中去。比如说可以进行以下安排,按学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学期——学习学期。
主要目标是学习好各门基础课程。因为不管以后是择业或者考博,都需要学习成绩和理论知识的支持。并且这一学期也是五个学期中同学们学习劲头最浓的学期。
(2)第二学期——知识补充学期。
经过第一学期基础课的学习和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同学们应该知道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在这个学期就应该好好恶补一下。比如说外语,这是很令工科同学头痛的科目。但如果外语口语流利,会使你在择业时增加一倍工资或获得更多机会。在这个时期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拓杯”、机器人设计大赛、商业计划大赛等,多参加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获取知识,也可以学习团队精神。
(3)第三学期——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学期。
以往经验,这阶段就应该开始书写发表的小论文,并投寄出去,这样才能保证你在毕业时能看到正式发表的论文。在书写论文时有一个小经验:一开始不用急着写整个论文,可以先就论文中的创新点书写发表的小论文,最后把这些小论文逻辑地串起来,这样你的毕业论文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4)第四学期——论文完稿和择业思考学期。
这一学期,同学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论文写作上面,书写好的论文可以锻炼你的组织和时间安排能力。另外一点就是要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在以上几个阶段中,我们一直在为择业做准备,这时应该对自己的性格和拥有知识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各种工作录用标准的了解,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后想进入什么城市和行业进行初步的估计。如果想要考博,这时候也需要开始了解各种信息,为下个学期的考试做好准备。
(5)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和择业冲刺学期。
这一学期是忙碌的学期。首先关键的问题是要对论文进行扫尾工作,顺利的答辩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择业或考博士,我相信经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目标的逐个实现,这时的你一定是胸有成竹。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一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二
摘要:文学根植于社会现实,方法论也需与时俱进,随着《楚辞》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本文概述了前人对《楚辞》方法论的研究情况,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文艺学方法论阐释楚辞文化。
关键词:文艺方法论;楚辞研究。
1、注解型研究。
注解型研究是指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把考据、训释、辞章作为研究单位的研究方法,诸如王逸的《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注解型研究方法是理解《楚辞》的基础,是了解词句的必经之路,注解型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自古得到公认。
但注解型研究只能显示大体意思,且往往语焉不详,不能从整体上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内涵。
朱熹认为王逸《楚辞章句》所收篇目不妥,“《七谏》以下,辞意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陈振孙《书录解题》引)。
因此,《集注》删去《楚辞章句》原有的东方朔《七谏》、王褒《九怀》、刘向《九叹》、王逸《九思》,而增补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二篇。
区分屈原作品和其他人的拟作,以及以情辞深切为标准进行篇目的增删,这种做法明确地突出了屈原在《楚辞》创作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着意强调《楚辞》在情感和语句方面的特点。
在注释方法上,朱熹特别强调贯通章句,阐发义理。
王逸和洪兴祖的注释皆以名物训诂为主,而朱熹的注释基本上以四句为一章(亦有六句、八句不等),先释字义再通释章句,每章还对其表达方式加以揣摩,系以赋、比、兴字样。
2、解析型研究。
解析型研究是将单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把解析作品中心思想、历史意义、艺术特点作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方法。
解析型研究在解读作品的基础上解析作品,涵盖思想解析和艺术解析,且旨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形式。
但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楚辞》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作品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作品的美学价值,显得庸俗化。
詹安泰的《屈原》与《离骚笺疏》从解析的角度出发,利用解析法独出机杼,通过对《楚辞》所描写的时代,人物生活环境,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详细解释,使原本诘曲聱牙的《楚辞》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下里巴人式的文本。
其中,《离骚笺疏》则是过尽千帆,博采众长提炼其独特见解的文章,深刻地体现了解析研究的价值,其独到的见解,深厚的.学养,让人叹为观止。
3、复合型研究。
复合型研究是指将作品的文学内涵发散到各种意识形态中,并推究社会文化根源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以文化社会为背景,联系历史现实因素,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立体交叉研究。
与前两者的研究方法相比可以说是很大的变革,它更具综合性,从崭新角度进行合情合理的大胆假设。
梁启超从心理学方法解析屈原的内心情感路程,也从屈原作品中的神话传说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游国恩从音乐、哲学、地理、民俗、宗教等多种角度研究《楚辞》,体现复合型解析的优势。
姜亮夫从哲学、宗教学、音韵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探析《楚辞》,综合理解,条分缕析,进行高屋建瓴地整合概,如《屈原赋校注》、《楚辞通故》。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研究模式即注解型研究、解析型研究和复合型研究形成了纵向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
《楚辞》研究发展的方向的变革到了复合型研究,时代要求将其进一步深化,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复合型研究的深化与综合。
1、多学科相结合研究。
近年来《楚辞》研究趋向新、深、细,诸多学科和方法结合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方法。
经综合分析,多学科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可初略分为十大类。
第一类:文化学角度,刘师培、张正明等人认为《楚辞》文化发源南方,且是南方独具的,与北方没有任何关系,而王国维、鲁迅则认为文化没有南北之分;第二类:语言学角度,于省吾、刘永济、王力等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方言、语法、押韵、语音等多个方面均有扛鼎之论,如《楚辞解故》;第三类:史学角度,李大明、周建忠、游国恩等人通过翔实的资料系统整理分析,《楚辞研究论衡》就是代表。
第四类: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角度,该方法论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而揭示《楚辞》中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代表人物何其芳、郭沫若等人;第五类:风俗学角度,如周勋初、李炳海等人从风俗角度对《楚辞》深入分析;第六类:心理学角度,如《屈原创作心理初探》。
第七类:哲学角度,主要研究生死,存在价值,万物本源等问题;第八类:神话学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林和,代表作品《楚辞与神话》;第九类:地理学角度,代表人物何光岳,代表作品《楚辞地理考》;第十类:民族学角度,理清民族的发源兴起及成分架构,使其独具特色和民族个性,代表人物张正明。
2、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
客观地说,文人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其中的错误疏漏之处也不可忽视。
整体感知与细节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文本的整体与细节部分,更大可能性地规避了类似错误。
整体感知和细节剖析各有所长,只是注重整体方面容易流于空疏,大而不当,而只是注重细节容易流于盲人摸象,无所归依,迷失方向。
二者结合,才能细致探究,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楚辞》力求在纵向横向立体交叉发展和与各种文化的复杂联系中去把握《楚辞》,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从空间上看,要联系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从时间上看,还要追溯历史文化源流,立体式、多角度的分析、概括使得《楚辞》文化的面目被揭开,脱离空洞的、干巴巴的幻想和寻章摘句老雕虫式的推导,实现多层次的阐释,细致入微的剖析,从而概括出真理。
3、现实主义结合浪漫主义。
《楚辞》极富浪漫主义情怀,其丰富的想象和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将这种情怀推向极致。
梁启超认为《九歌》是最具浪漫的文章;郭沫若则称屈原是革命的浪漫主义,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现实主义精神;更有人称其具有现实主义实践指导意义,认为是与马克思革命发展阶段论相适合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浪漫主义要根植现实主义的土壤,胡适之先生就曾经怀疑《楚辞》是后人伪作。
研究史料发现,自汉以来,几乎《楚辞》每一篇都有人怀疑是伪作,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的目的。
汉代宣扬《楚辞》思想,视其为忠心立国之精神导源;宋朝宣扬《楚辞》思想,是为增加民族凝聚力,维护一隅统治;元朝反对《楚辞》思想,则是含沙射影反对元朝统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三
通过学习四步探究教学法,使我们都已感受到四步探究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我倍受启发,从学习中得到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导课要切实有效,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导课的角度应与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切忌单纯为导课而导课,盲目的搞笑与逗乐更不可取。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探究新知识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力。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包括课前自读和课堂阅读,做到有目的而读。课前自读指学生自读文本,存疑置难,要求学生读、查、思、写、记。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查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为进一步学习做打基础;思指初步思考本课的主要内容,写是摘记知识要点和难点;记指初步识记重点字词及文学常识等。课堂自读要求学生最好默读,即不出声,边读边想,便批注,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作旁批,这都是为下一步的质疑做准备。质疑要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学习目标设问质疑,防止漫无边际的设疑。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需要问题。教师设疑,教师根据教参、自己备课预设提出问题,最后师生相互补充、合并、梳理归纳出本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自学提纲。老师要借助文本材料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从标题到内容,从语言形式到层次结构,从关键词句到主题思想都要敢于质疑。质疑的问题忌琐碎重复,要有探究的价值要重视质疑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发现-提问-筛选-梳理的思维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设疑的基础上,随机转化、归纳和补充,最终梳理课文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自主探究,问题来自学生须再回到学生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潜心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寻求问题的答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在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教师审时度势,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班级汇报等多重对话。通过生生、师生多边而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以达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是应注意达标的意思并非都是出题考学生,可以随着教学的进程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考查,也可集中考查。例如学习古诗要达到会背诵默写的目标,进行完这一项内容进行提问,或找学生上黑板演示,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同桌互相监督检查等,落实达标要求。
学生能够完成目标,称谓达标;大多数完不成任务,教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找出学生没学会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正,直到学生明白。课后还要进行跟踪。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四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的开题报告应该有文献综述,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该部分。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五
在进行研究工作时,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作为一名学者,我已经经历了多种研究方法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研究方法的一些看法和经验,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科学理论和实验验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必须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尽量避免主观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干扰。而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者要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解释数据结果,并能从中得出有效的结论。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和有效性,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3.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文献综述是进行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们需要认真获取各种文献资料,包括期刊、书籍、专利、白皮书等,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详细性。在阅读文献资料时,我们要注意理解和分析,确定相关性以及有效性,以便确定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数据、事实等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骗,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去验证与判断,以求得一种结论的方法。其中,数据的收集要基于严谨的研究设计,遵循相关的研究原则和标准。在实证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数据可视化等分析技巧,以便将数据信息传达出去。
5.结论。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时刻保持科学和客观的态度,注重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注意研究的全面性和详细性。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积累不断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我们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才能真正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六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做出规律性的总结。物理学是概括规律性的总结,是概括经验科学性的理论认识。如今,物理早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物理也与许多其他的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像数学、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化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比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许多的物理理论都是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经过大量严格的实验验证的物理学规律被称为物理定律,其正确性需要靠反复的实验来检验。
对于物理这样理性的学科而言许多感性思维比较发达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在对物理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比较吃力,尤其是高中物理已经不是初中阶段一些简单的轮滑、自由落体之类的初级问题而是逐渐深入到物理学的重要内容,难度也加大,更是使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苦不堪言。殊不知学习物理也有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原则,掌握了它们就能使学生的物理成绩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知到确切知的过程。高中物理的学习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高中阶段学生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智力都已经发育到接近成人的水平,所以学习也是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为主。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所以表现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上也比较鲜明。
一、教师的教。
1.备课。
备好课是教师教的先决条件,备课必须要按照高中物理的课程目标来制定一个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制定教案。备课之前要钻研教材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概念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一些概念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要做到把教材弄懂、弄熟、弄透,然后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备课时还需要了解学生,有些研究物理学的老师自身对物理学比较感兴趣,常常陷入对于物理学本身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导致教师口如悬河,学生总是听得雨里雾里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以及理解的难点,还有练习题的易错点等等,然后对于自己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做好准备。备课时还要考虑到教法,一般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而因为高中物理的特殊学科性质,要求教师综合利用这几种教学方法,才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系统掌握。
2.上课。
上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想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延伸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准确性,不能是没有得到证明的东西。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系统而严密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物理学其实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而且也充满趣味性,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等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解决好学生的疑问也是上课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不仅要准确地解决学生提出的现有疑问,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鼓励同学们一起思考,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在课堂教学中控制好课堂气氛,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调节课堂气氛,有些内容需要学生们认真仔细地倾听教师的讲解,就需要教师严格管理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有的课程内容需要学生们发散思维积极思考,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布置好适当并且适量的作业,说明作业的要求,完成的时限,并对较难的作业作必要的提示。
3.课后的教导工作。
数学是一个需要多加练习才能把课上所学知识真正理解和运用的学科,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各种课后的辅导。其目的是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与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生的学。
物理虽然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但是并不代表着不需要记忆,物理的记忆以表象为载体。其实表象是指人们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人们在活动时,痕迹的再现或恢复就成为表象。如,我们要理解一些公式就必须借助一些表象,比如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公式,在记公式的时候想到苹果的落地,就会自然的知道苹果有质量地球上有重力所以就记住了重力的计算公式。
1.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以理解为基础,毕竟物理学的大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想要学好不能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公式,而是重在理解,然后记忆。
2.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应该突出重点,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结构。
3.对于物理的学习不能单纯的学习还要进行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那些真理和公式。还需要使用一些模型,采用直观记忆法,因为有些知识单靠抽象思维来完成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有必要借助一些模型。
4.还有在对于物理的学习中还会有一些简单的顺口溜记忆或者是把抽象的定理转化为简单贴近实际的内容,比如说用双手判断电磁感应方向等等。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要综合利用,而且有些相似或者相反的概念或者公式可以一起记忆加以区分避免混淆。
除此之外,无论学习什么学科,课前的预习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学生要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仅明白了自己的疑惑,而且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课后复习对于物理的学习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物理需要勤加练习,在练习中发现不足然后改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学习高中物理,不能闭门造车,师生之间应该多加交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共同提高高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能力。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七
1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5、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和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鉴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7、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1、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2、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3、回收率高。访谈,尤其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论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如何,接受调查的意愿如何,只要访谈调查的程序一旦展开,调查一般就会进行到底。局限性:例如,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调查过程易产生偏差、被调查者容易有思想顾虑等,都是研究者需要正视的8.教育经验总结,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从而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并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2.特点:基本经验加典型事例,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即以观点带材料)这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价值。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八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