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1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它是阅读本身的客观规律。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个性特点.他们在阅读中对文章产生感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学生的具体阅读都有各自关注的焦点,都会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每一位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角色体验中,完成文本的理解、内化,语文素养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使阅读活起来,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活力。
一、引导“悟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要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如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a、“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冲、露、伸、探、钻、长……)b、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用力、使劲、一个劲儿、生机勃勃……)c、课件变化、播放荷花录象,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过引导比较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
二、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摒弃了以往逐段讲读,层层设问的教学方式,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为什么沃克说刘冰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沃克说刘冰堪称军神?”这两个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刘冰的精神。这种自主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
三、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表演读,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初步形成对故事的整体感知,但对文中精当的词、句和富有个性的语言还不可能有所领悟;能模糊地感知小猴子在种果树中表现出的急噪,但容易把其原因归咎于小猴子偷懒或三只鸟儿多嘴,还不能感悟到故事中角色的鲜明个性。这样,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在种树过程中的“等不及”心理,体会小猴子和三只鸟儿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为角色设计台词,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应用中提高语言能力。表演中,孩子们特别活跃,努力地表现这只小猴子没有耐心,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在最后的课堂延伸中,让孩子们讨论: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讨论后交流。此举主要是让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积累语言。
四、注重“创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阅读方法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差别地解读文本,注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在教学《美丽的小路》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美丽的小路找回来了,但怎样才能让它永远美丽呢?”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我让学生以《美丽的小河》为题,自编一个童话故事(可以是课文中那几个角色,也可以另找角色。)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有个学生编了美丽的小河里,有一种仙鹤博士发明的“净化鱼”,把河里的垃圾都吃掉了,河水清清的。各种动物在河边、河里又唱又跳的.——多丰富的想象呀!让孩子们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五、巧设练笔,主动参与体验感悟
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第四小节时,我设计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夏夜真热闹呀!蝈蝈在唱歌,青蛙在打鼓,小朋友在葡萄架下听故事。这时你最想变成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为迟回家的人照明。”有的说:“我想变成一只青蛙,去捕捉稻田的害虫。”有的说:“我想变成一道彩虹,带着小朋友到天空去玩耍”……我让大家把所说的写在纸上,再配上美丽的画,并在小组中交流。这样的说写结合,主动唤起学生们的美好回忆,拓展想象的空间,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外显。相互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也让“给予是快乐的”这一美好情感在学生心中深化。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充盈着的是宽容与人文关爱。阅读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构建对新内容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同一个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所不同。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个性化平台,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个性化阅读才能闪耀出个性的光芒,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读这个世界吧!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二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阅读教学不应是教师简单的传教达理,也不是单纯的思想涵养引领,更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始叠加,而应该是对文本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的完美构建。
关键词:语文 课程标准 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和熏陶学生情感,尊重学生在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阅读教学只有源于文本、超越文本,文本才能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功能。
一、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走入文本
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当知识积累、储备到一定量时,对文本涉及的学习内容获得了丰富的认知,才能消除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思维障碍,才会对文本形成正确的理解并产生表达的欲望,为课堂的参与、探究文本内容打下基础。因此每每在教学新课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开展对文本内容的四查阅活动:一是查阅文本的作者情况,包括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二是查阅文本的时代背景、课文中暗含的内容;三是查阅文本的原著,对比着读,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及情感内容;四是查阅文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知识,从中激发阅读兴趣,初步理解文本内容。
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文本
“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语文教师要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充分发挥自己探索创新的才能,设计富于创意的教法,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主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而后充分超越文本。可利用文本留白处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从中可另辟演绎文本内容的方式,进而超越文本。
1、创设探究,品读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诱发学生探究的意识,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去具体理解文本中特有的情节,感受真情。例如在教学《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创设参观三味书屋情境,请学生带着摄像机,边参观边摄影,而后表达看到的三味书屋的格局、摆设等。
当学生表达时,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把手中的摄像机聚焦到鲁迅先生的书桌上,看到没有,有个‘早’字!请你们把镜头再推进,认真观察……孩子们,从‘早’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它与鲁迅先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个“早”,穿越时空,来到鲁迅先生刻画‘早’字的时候……”这一段电影旁白式情境的启发、诱导,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了解“早”字来历的欲望和对鲁迅童年的.学习情景,带给了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探究中学生也很快体会到了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而后启发学生思考:应以怎样的语气读出文本的这一段话?这就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在情境中理解、在情境中品味,从而走进了文本,得到了体验,达到了教学目标。
2、利用留白,想象文本。
小学教材选用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常常在意犹未尽处戛然而止,因而有许多“留白”之处。这种留白有多种形式,如结构上的分节分段换行,是留白;欲言又止,“话到嘴边留三分”,是留白;借用修辞手段,象征、影射、双关、反语是留白;置疑不答、无可奉告,是留白;主次有别,说这不说那,也是留白……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留白,尽情发挥想象,深入进行探究,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并在大胆的表达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展示个性。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极具个性的联想想象,常常会超越文本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3、另类演绎,升华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理解、评价和赏析文本。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会产生不相同的感受和反映,进行不同的评价和赏析,有时会升华文本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越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另类演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学生“超文本”的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点石成金,用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奏出更动听的乐章!
三、课后拓展,启迪学生超越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大量的时间练习。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作为教师,应经常大量地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超文本的实践中不断积累,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我在课外要求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开展课外阅读、自办手抄报、撰写日记周记、做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小主持等活动,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进一步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独立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立体拓展、深度体验、超越文本。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多层面、多渠道地走进文本中,探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超越文本意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获得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三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白清洁
芝田镇中心小学,河南 巩义 451200
个性化阅读教学新理念伴随新课程改革步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风靡课堂,且异彩纷呈。但诸多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处于被动阅读状态,让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有失个性”。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应满足学生个体的阅读愿望,在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同时,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能无主见地附和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无标准地夸赞学生。面对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及时巧妙地应对学生在读书、感悟中存在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兴趣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绪体验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要根据学习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阅读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来。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教学中应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其情感,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会摇尾巴的狼》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寓阅读于活动之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进行自主阅读。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也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的阅读兴趣。如教学《看电视》一文,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全家人心中都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为了寻找这个秘密,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总之,教师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会更强烈。
二、及时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活动中重要的形式,它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教科书中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获得语感的同时能积累词汇、增强体验、陶冶性情。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正确把握“读”这个层面的个性化。目睹语文教学现状,在语文个性化阅读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自主读书,但忽视了让学生读书能力。一节语文课下来,“读”充盈课堂,读书形式多样,有齐读、个别生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但在读书指导过程中,教者唯恐抑压了学生的个性,不论学生读得怎样,都予以无标准的夸赞“你读得真棒!”之类的激励语给以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连“正确、流利地读”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教者还说“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腼腆地站起来小声地读完课文之后,教者还说“你读得真不错。”试想,这样无原则地褒奖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何以养成,学生的读书能力何以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读书个体在读书过程中存在需要注意、值得改进的地方,适时指导学生练读,逐步提高其读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并从中习得大胆地、洪亮地、大方地陈述自己思想的语文基本素养。
三、尊重主体,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学习氛围愈宽松,学生的阅读个性愈能得到张扬。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时,有的喜欢大声诵读,有的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则喜欢无声默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
2.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由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接收的个体差异,从满足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出发,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愿意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选择性学习,学生按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景色分成四组展开研读后,各小组自主推选代表,以不同形式分别向大家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景色。在此过程中,学生选择哪些同学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用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自由。
四、适时引导,体现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异样联想启迪和个性化感应。教学中,教者不能无视所接触的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而应珍视个体差异,联系生活,适时引导,在师与生和生与生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提高认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端正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从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出发,给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时空,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于学生读书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书能力;于学生对文本解读发生偏差时,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四
有关阅读教学的论文
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
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
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五、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五
图式理论阅读教学论文
一、图式理论的定义、发展和运用
最早提出图式这个哲学概念的学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上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次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1932年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进一步发展了图式,并赋予了图式新的概念。1980年,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姆哈特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把图式这一概念发展成了完整的一套理论,为完善图式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carrel和eidtelheld认为,任何文章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理解文章,读者就必须启用已有的图式,再结合文章所输出的信息,不断构建语篇知识,才能完成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背景知识就是指读者在阅读前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这种背景知识也被称为图式。彭聘龄把图式称之为“心理图式”或“心理组织”,认为图式是个人已有类似经验的一种组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事阅读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图式理论就是众多成果中最突出最有影响力阅读理论。自德国哲学家kant在1781年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以来,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期间anderson,rumelhart,carrel,johnson,hudson都曾把图式概念引入英语阅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在英语阅读领域中,尝试应用图式理论进行研究实验,并认为图式理论在指导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也日益增多。顾晔通过研究,得到这一结论:图式理论不仅在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节和教学重点上起着指导作用,同时对教材编写有着导向作用。李慧敏指出图式理论能帮助读者掌握文章中所蕴含的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背景知识,同时揭示了这些知识与英语阅读的关系。吴学容在研究中之处怎样激活图式,并介绍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式的方法。温焜用实验的手段来证明,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只有分层次运用图式理论,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
按照内容来划分,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读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文章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语言图式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根据语言图式,学生的语言知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熟读和正确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词汇量,教授基本句型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能力。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讨论的主题、内容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对文章本身的依赖性就越少,阅读时难度就越低,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敏感性和鉴别力。修辞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阅读效率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阅读理解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对文章中语言符号进行解码,需要语言图式参与,而要对文章内容加以辨析、推测和验证,则需要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运用。要进行有效阅读,读者就得依靠这三种图式,缺一不可。
三、研究实验
为了证实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提高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一(2)和高一(3)为实验对象。两个班级总人数均为40人,每个班男生20人女生20人,出生于至之间。两个班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无几,分别为87.56分和87.42分。在我进行阅读前测前,两个班级的阅读课时一致、内容和作业统一。(2)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3)班作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实验前,我进行了前测,以比较两个班的差异。前测测试题是在英语学习辅导报高一-中,5套英语考试卷中精挑细选的阅读理解题,四篇阅读,总分30分。为了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班主任监考,测试时间一致,测试内容、容量及分值相同。从表中不难发现,实验班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为18.6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8.4分,均分相差无几,三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也都差不多,所以,两个班级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后测使用的试题也是从《英语学习辅导报》上精心挑选的,跟前测相比:题量一样,分值一样,难度相当,参加测试对象不变,同样均由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考。表中数据表明,在后测中实验班均分比对照班的均分高整整2分,阅读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由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得知:实验班的高分段人数远远多于对照班,同时低分段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低分段人数的减少说明学生的阅读成绩在提高,甚至已经进入高分段了。所以,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四、结论和意义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成绩,使师生受益匪浅。同时从这一实验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1.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词汇和语法为讲解重点,其弊端在于它虽然能使学生了解句子内部结构,但却无法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和深层次理解。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兴趣。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应该被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代替,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阅读教学更有效、更科学。2.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就无法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来系统地指导学生了。3.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英语阅读,同样适用于听、说、写。根据图式理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是相关的,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语篇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听、说、读、写所需的相关图式。目前,已有很多的国内外学者在英语听、说、读、写领域中进行图式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六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论文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教反思 反思需要教吗?需要。反思,不仅是思维状态,更是生活态度。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对文本的认识水平,阅读中的反思可以把阅读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融入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阅读反思中孩子们可以学会生活反思,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已有的结论,用敏锐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在反思中获得高质量的人生。但是反思并不是可以自觉获得的,有意识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都是阅读教学中可提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平视的姿态把握文本。
阅读教学可教、需教的东西还很多,这里所说的“教”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传授”,可以理解为“培育”,对学生而言是“习得”。阅读教学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对于感悟力强的人来说,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可能也可以获得阅读能力,不过要走一些弯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而恰当的阅读教学是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关键是阅读教学教什么!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七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呢?
一、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寻找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因素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课件,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哪!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在不同时机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一旦有了新的兴趣,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我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长征”,在教学之前,我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网上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使课上得很成功,学生走进了《长征》。像这样,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课文大有帮助,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便能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汲取知识。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式、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如“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教学生先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再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最后连续段意,就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课后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组成一段话。学生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无论何时阅读,不待教师教,就能自主去学,真正“会学”。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
学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
2、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如教学《凡卡》一课,学生质疑:“假如爷爷收到凡卡的信,他会来救凡卡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顿时,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我认为爷爷不会来救凡卡,因为他自己已经很老了,冬天那么冷,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可见他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我还从课文‘做甜蜜的梦’可以看出爷爷不可能来接他,因为‘梦’就暗示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我也同意这个意见。因为作者用‘梦’来结束课文,是要告诉我们凡卡要想摆脱痛苦生活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一场梦。这就是更揭露当时沙皇黑暗统治下穷人的悲惨命运。”……这不能不说是创造性思维所带来的奇迹。由此可见,课堂上疑问让学生多争辩,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显著的作用,也促使了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
3、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鸟的天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课堂上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一篇篇导游词是那么生动、具体,一个个小导游是那么形象可爱,真让人赞不绝口。“游客们”从中了解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关于“鸟的天堂”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是哪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脑网页上下载来的,有的说是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找来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导游的……多好的学习方法啊!此时此刻,教师再也没有必要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写导游词。这样,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便会无时无刻地去汲取知识,从而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八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教学的有效性, 就是运用最少的教学资源,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性教学研究极具实际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必然性的发生了改变。 随着教材、版面、教学手段地不断变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带给语文教学有便利、也有问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方面过于宽泛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想带给学生更多知识,不顾学生接受程度如何,内容很多,重点缺失,有点填鸭式教育,一堂课 40 分钟,学生接受程度有限,一堂课结束,学生们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谓重点是什么,矫枉过正,忽略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二)缺乏有效的基本练习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 缺失了语文的基本功———语言文字的有效练习,其实两者相辅相成,缺失了有效的基本练习,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会有太深刻的体会, 不利于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缺乏指导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位置逐渐提高,这样学生有了更多时间、精力去学习更多知识,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这样造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失教师的指引,缺乏有效指导,从而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得不是很顺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减轻学生负担、能够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 从现阶段效果观察,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从而也证明了整体前进方向是对的,但是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理解得不太透彻,出现了教学过程中效率比较低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的时间集中在短短的一堂课 40 分钟上,如若有效性低,教学质量肯定不会高,学生所能吸收的知识很有限,因此,当前阶段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规章制度, 将科研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小学语文教师要定期撰写理论笔记及教学反思,在学期前准备好本学期的教案,从而上好每一堂语文阅读课, 要求语文教师要写好每一篇研究总结性论文。 科研要有奖惩制定作为保障,以便调动语文教师的科研、教学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小组要积极构建交流平台,从而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让语文教师把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总结起来,不断提升整个教学组的专业水准。
(二)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组要积极改进备课的方法和设计。 首先, 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内容,在教案中很好地增加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两个板块。 其次,改变我们阅读教学的备课的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校内教研活动往往是每位语文教师独立地去备课,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备课的质量,我们应该积极实施教学组每位教师合作备课, 对教材和教法进行切磋指导。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创设小学语文阅读的情境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立场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形式和氛围进行教学, 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足小学生时间 ,拓展其阅读范围 。 语文是一门有着自己个性的学科之一, 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学好阅读,这需要小学生有着良好的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小学生的自主阅读。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因此我们要多多利用学校的图书室, 在课余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小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阅读质量上要有所保障。 这样便能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3。抓住一切契机 ,深化小学生的阅读 。 为了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 语文教师往往会安排一些课后阅读作业, 然而如何把这些阅读作业落实到实处? 在课后阅读作业中,小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本上,因此效果不甚理想。 因此, 我们要深化小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课本上。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去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有效教学是每门学科教学的永久性话题,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随的教学目标,它对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我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好的变化: 教师的指导更加个性化、具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也为我们语文阅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一一总结出来, 交给语文教学组进行讨论研究,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让每位小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现自己,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阅读的兴趣, 从而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高晓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赤子(中旬),20xx(3)。
[3]许海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20xx(6)。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九
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摘 要:随着市场对人才英语素养要求的提高,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这是时代赋予中职教育的责任。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中职学校英语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要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今后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结合自身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高效的英语阅读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
一、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喜欢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为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开展英语阅读比赛、情景剧表演、情景对话等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让阅读“活”过来,充当人物角色的学生会积极表现自己,主动阅读,变死读书为活读书,和书本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后几分钟或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让学生勤阅读,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学习和小组阅读比赛,让小组之间自由畅谈,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锻炼学生阅读实战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重视快速泛读训练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快速泛读的能力,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首尾两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因为这些地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主题句也会出现在其中。我们要从中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和主旨句,就要做好总结归纳。比如,文章的主旨句和主题句都会是些概括性比较强的`句子,词汇简单,句式简明,像“but,yet,however”等表示转折的关系,“so,thus,therefore”表示总结归纳,所以,在阅读中我们注意留意“but,yet,however”和“so,thus,therefore”这些关键词,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文章的意思,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想要读懂文章,就要读懂词汇和语法,这是阅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要注意多样化,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和叙述文都要有所涉及,避免单一化,开阔学生的眼界。首先要略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分段阅读,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然后再细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逻辑顺序。我们要把阅读技巧运用到英语阅读中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深入学习英语知识打好基础,让学生具备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阅读需要多读、多思,这样才能够掌握阅读的精髓,理解并牢记英语知识,“三缄其口”已经成为学生的习惯,因为英语基础较差,所以学生害怕说错而让人笑话,所以不敢开口,这样的阅读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疏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了解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因人而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素养。例如,当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单词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查字典,而是要做好备注,然后回过头来从上下文寻找答案,联系全文的语境推测这个单词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陌生词汇的印象,锻炼学生猜词义的能力,同时还不会打断阅读思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并借机将其放大,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量,逐步提高英语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时瑾。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01)。
[2]殷玉珠。浅谈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技巧与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01)。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囿于答案,让学生跟从于自己的思维,不敢有半点改变。教师要以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等方式对提问进行“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焦点放在有效教学上。作为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途径,提问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困囿于教参,以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以不恰当的提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感受不到文章带来的美感,也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审美的乐趣。
一、教学相长共生的提问主体
1.教师提问。提问不能局限于少数优等生,而让大部分学生沦为“观众”,要面对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感受,从而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情感得到沟通。面对教师的提问,学困生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引导启发、适时鼓励,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石榴》一文学习中,重点是托物言志,颂扬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石榴特征的段落,再引导学生讨论描写石榴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者让学生阅读文本,说说作者对石榴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石榴是可爱的,可爱在什么地方?找出相应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描写石榴的特征时,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提问,既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要确保问题在他们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2.鼓励学生提问。教师不能独霸课堂的“提问权”,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如在《端午日》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提出问题:“茶峒人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文中写出茶峒人的哪些活动?在介绍这些活动时,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细的?为何要这样安排?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能促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形式内涵共融的提问内容
1.针对文本内容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的苦心孤诣。如《孔乙己》一文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是猜测,而“的确”是肯定,两个词看似矛盾,教者在此处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并不矛盾,说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他肯定要被社会淘汰,不劳动无法养活自己,且被打断了腿。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是因为事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的知道他的真实情况。在部分作品里,作者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特意地留下“空白”,给人“词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教师要选取文本的“空白处”提问,发挥学生的想象,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如《安塞腰鼓》一文的结尾“远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腰鼓戛然而止,引发学生想象与思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有认为是早上到了,而安塞腰鼓结束了;也有学生认为安塞腰鼓停下后,世界变得出奇的静,与表演时的.震撼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学生认为表演的地点离村庄很远,是在漫天飞扬着黄土的高坡上。
2.针对写作手法提问。一方面,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使行为流畅,提高表达效果,也透出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关注句式变化,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修辞是一种艺术,修辞手法的应用,给读者以不同的感受,或和风细雨,或气势磅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如《春》一文教学中,在写“春花图”时,以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他们的争相盛开,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的娇艳,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蜂闹蝶飞,映衬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3.针对写作意图提问。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特定的写作背景,在此处提问,才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如《社戏》源于小说集《呐喊》,展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开头结尾俱全的提问时机
1.课前提问。教师可采用悬念式提问,让他们处于“悬而未决“的境地,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课文1~6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情感。
2.结课提问。教师利用提问,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知识结构有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如在《幽径悲剧》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燕园中的人和我分别是怎么看待这场悲剧的?这样的悲剧仅发生在北大的幽径吗?”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走近文本,激发兴趣、开启智慧、发挥想象,拉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才能引发学生探究,让他们感受文本之美。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一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均属于现代文。就数量而言,现代文占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半以上;就质量来说,它们多是出自于现当代著名作家之手的名篇佳作。现代文是中小学生语文生活中的`常客,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优质课程资源,是促成学生作为优秀的现代人有效工具。因此,现代文教学当为中小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现代文教学的成败得失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优劣高下。
如何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接下来笔者从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予以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质
教学目标的实质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现代文阅读获得的预期学习结果。何更生教授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研究,将语文教学目标作如下分类:语文知识目标、语文技能目标、语文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那么,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现代文阅读知识目标、现代文阅读技能目标、现代文阅读策略性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具体所指
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作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其具体内容如下:
(1)现代文阅读的知识。
指与现代文有关的体裁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知识等。
文章的体裁知识指文章的外在形态体式。如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表达方式、记叙方式,说明文的类型、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知识。是关于现代文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价值及影响等知识。
内容知识指现代文的文本内容知识。如记叙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选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怎样安排论证过程等。
(2)现代文阅读的技能
现代文阅读的技能可分为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和现代文阅读的高级技能。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现代文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材料、语言概念和语言规则。学生掌握了这些方面便意味着获得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能听说读写出现代文中的字、词、句的音、形、义;能识别常用标点符号,理解其用法和作用;能分析句子中语法、句法、修辞、逻辑等规则。此外还包括能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介查阅、搜集现代文相关知识。
现代文阅读的高级技能。现代文学习还涉及如何记叙、说明、议论等智慧技能与谋篇布局等文章理解有关的策略[2]。如学习记叙文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概括文章主旨大意能力,从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脉的能力,品味语言、领会语言的精妙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的策略性知识。
现代文阅读的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其实质是个体通过现代文阅读所获得的运用一套旨在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益的有效方法监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如运用的适当方法或规则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对现代文阅读活动进行调节、监控、反思的能力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
现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学生阅读现代文会对文章所记之人、所叙之事、所言之物产生或爱或憎,或肯定或否定等情感体验或倾向性。有的现代文蕴含着爱国主义观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现代文富有美感,如《山中访友》。
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其结果便是获得现代文的相关知识,习得相关技能,掌握相应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最后汇聚积淀成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提出“六步三阶段”教学模型。如下图,图中1~4步为学与教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学与教的目的是解决新知识的理解问题。第五步代表知识的巩固或转化阶段。第六步代表知识的提取与运用阶段。[3]
该模型“能较满意地解释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异同。”[4]在该理论模型的指导下,笔者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试作如下表述:
(一)激活原有知识,呈现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一篇现代文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常识、直接经验、文章体裁、作家作品等相关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尚待深化、丰富、更新。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识,进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如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再去学习《一面》则相对容易,还能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
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阅读过程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5]学生通过现代文阅读获得的知识一部分会作为陈述性知识进行存储记忆,一部分则需转化为技能。静态存储的知识其意义不大,能有效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有价值。所以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知其然之后,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把握谋篇布局的特点、揣摩品析语言,促进高级技能的形成
学会了课文写什么,还要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等等问题皆须师生做出回答。只有明白了这些问题才算学懂了课文,获得了高级技能。
(四)提供技能应用情境,促进迁移。
在课堂上,学生习得一定的阅读技能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促进迁移。如课堂练笔等。
需要补充的是,现代文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结果,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渗透。
参考文献:
[1]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9.
[2]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60.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27.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5]何更生.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m].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9.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二
1、当前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体现
1.1学习模式无效或低效
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变为大部分教师渴望达成的目标和成绩。但教师通常习惯地将几种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上教授给学生,导致其很难独立思考、阅读、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对要求提出、内容设计、小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导致大部分合作学习呈无效、无序状态。
1.2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
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多提问,以致每讲一两句都要问“对吗”、“好吗”等,而学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着异口同声“对”、“好”。事实上,教师问了什么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因为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一堂课过去了,提了一大堆问题,看上去气氛激烈,实际上较为空泛。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过难,远离学生现实的知识层面,导致学生无从回答,头绪混乱,造成课堂氛围沉寂。
1.3对学生激励无效或低效
激励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不错,请坐”等,好像评价性语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样,倘若学生回答的没有意义或似是而非时,也会进行激励、表扬,不论如何都不会有纠正、争议、批评,导致学生随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踊跃。
1.4教师语言无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机械重复、了无生气、平淡乏味是教学中语言无效或低效最明显的表现。一些教师总为让学生能听懂课程,觉得所讲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导致一个问题要讲上几遍,毫不厌烦,殊不知学生早已没了耐性,而结果就是教师的课程虽然讲了许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因此,呆板无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2、提升阅读有效教学途径
2.1用生活经验解读阅读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乏味枯燥,但结合生活就不一样了,不但丰富了内容,也牵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其充实活力。倘若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对阅读内容体验进一步加深,再把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进行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真本领。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诗歌的主题是离别的伤感与眷恋,而对于“离别”学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经历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
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阅读目标、完成阅读过程、达到阅读高质量,其学生是最后的根本点、落脚点。可见,在阅读中,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本着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引导阅读思想的出发点,遵循学生一般学习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在阅读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是否难易、大或小,教师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二为一,形成推动深入阅读的合力,尊重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即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
2.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主体情感态度应被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过程,即为积极阅读过程。脱离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需求或态度是不可能有内化的。因此,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是重中之重。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读者心境体现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可谓最好。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强化刺激力度,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产生内心上的阅读需求。比如上《声声慢》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特色,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4强化语言训练意识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模版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本语言精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那会失去语文课原有的个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的阅读教学表面是认真走过程,实则糊涂得结论,对学生语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华并不重视。倘若语言品味全无,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面目。苏轼《赤壁怀古》中,是“拍岸”好还是“裂岸”好,是“樯橹”好还是“强虏”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品析鉴赏的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品质提升。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三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论文
这个论题是我长久以来的困惑。阅读教学搞得热热闹闹,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教研室高启山老师及实验小学张宏伟老师在小语论坛上发表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案例:《一个以“白洋淀”为主题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案例一兼谈《采蒲台的苇》的教学》,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交流关于“白洋淀”的有关资料,形成“关于白洋淀、关于采蒲台、关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老师为学生列出了“风景、地理、特产、历史、人物、其它”等五个专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点,按照专题分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将本组交流的专题内容丰富起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后,以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做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蒲台的苇》,学完课文以后,张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
1.告诉学生《采蒲台的苇》选自孙犁的《荷花淀记事》,其中还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战故事。
要求学生借阅或从网上下载有关的故事阅读,然后召开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会”。
2.办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为专题的手抄报,其中的一篇文章为自己阅读了关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体会。
这个案例就是非常生动的,以课文为辐射源展开的多重阅读形式。课内与课外,原有认知与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
[1] [2]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丁红霞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分析了语文阅读的现状,提出了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成长。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个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1)传统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到写法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愈演愈烈。(2)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虽接受了较前沿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流于形式现象,看着热闹,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效果,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针对现状,根据课标改进阅读教学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进入一种“乐学爱学”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养成快乐学习语文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1)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给学生进行层次阅读: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主题;朗读课文,体验情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3)教给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认真听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最后再升华拓展。
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就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3.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1)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阅读者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的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小天地,走进世界大天地。
(2)要花大力气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利用寒暑假加强经典名著的阅读,并巧设简单题目检查。
4.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1)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如,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有的学生认为屠户的做法并不机智(应同时投两块骨头借机甩掉两狼),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2)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想象“春草图”“春花图”并让学生描绘,真正体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道远,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更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总结,将新课标精神融入每一节课中。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2]刘煜。谈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0(05)。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猗县双塔初中)
浅谈小学生阅读教学论文美篇篇十五
[1]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摘要: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恶心理、取舍心理、认同心理、偏执或盲从心理、质问心理等。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阅读心理 现代文阅读 举措 殷飞(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一、学生的阅读心理扫描
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对话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关注研究“人”的方向转变,具体到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视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匆匆浏览文本后,就忙着以“题”对文,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这种心理极为普遍。
2.喜恶心理,即对文本本身的喜欢或厌恶的心理。有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散文),喜欢的占70%以上;对实用类文本,喜欢的占78%以上;而对论述类文本,喜欢的仅占56%。学生对不同阅读文本的喜恶,直接导致阅读中情感倾向的明显差异。
3.取舍心理,即对文本多方面内容的关注或忽略的心理。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知识、能力和审美的能级不同以及情感倾向不同,往往表现出对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观取舍不同。一项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学生只是也只能关注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仅有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学生能自觉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表达等艺术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文本中的显性内容,却不能发现和思考文本中的隐性内容。
4.认同心理,即对阅读教学目标以及结论答案接受认同的心理。阅读教学必须要明确阅读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某种感悟和收获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只有认可了,才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然而,这种认同的获得,多数表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这种扭曲的认同心理往往会转变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日渐削弱,直至消失。
5.偏执或盲从心理,即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或趋众附和的心理。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源于对文本整体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维出现漏洞、思考缺乏严谨性、表达出现偏差甚至紊乱。而趋众附和,则是由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质问心理,即善于提问和追问的心理。具有质问心理的往往是少数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或答案,喜欢追问这种结论或答案是怎样来的,喜欢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怎样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有着这一心理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理解的思路、思考表达的方法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阅读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指导举措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走到科学思维、有效阅读的轨道上来。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一)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轻视文本阅读或是对阅读存在厌恶心理,主要是对文本没有阅读“欲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疏离感。
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这种“指向”要讲究艺术性,即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文本。(语文教学论文 )此外,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握阅读速度的“快”与“慢”,理清文章内容的“纲”与“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与“血肉”,标出内涵丰富的“语句”与“细节”,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欲望”得以保持。阅读教学活动是“多边”联系、“双边”互动的复杂活动。“多边”联系,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边”互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读之外,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权威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权威”不可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适时点拨、中肯评价、科学引领、规范表达,能够使得学生的认同感转化成一种经过了亲自思考、亲身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
文本是语言艺术的凝结,这种艺术无论是侧重描述形象、唤起阅读者生动的形象感,还是侧重阐述事理、给予阅读者严谨的逻辑感,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精心构建、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是动态的,思维呈现出灵动性、发散性等特点。阅读时,学生表现出取舍失当、偏执或盲从,均不足为怪。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过细化目标,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长期、有序地训练,学生才能懂得适当的阅读取舍,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细化目标,要着眼于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整体阅读是依托文本,着眼于“披文人情,缘文质理”,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表现艺术等;局部品读是深入文章内部、剖析语句含义、理清前后(文)联系、赏析表现艺术等。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的结合,实际上是依据文本实现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点”,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文本信息的发现、整合、概括以及对问题的甄别、推论和表达等方面的特质。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能有效地矫正学生偏执或盲从的不良阅读心理。
(三)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何谓“探究性阅读”?我认为,基于原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现阅读者个性理解且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阅读便是探究性阅读。这里首先要廓清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是探究性阅读,将阅读教学均归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我们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问题都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的。语言文字、行文思路、表达技巧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换言之,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是确定的,要靠阅读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确定探究阅读的论题,授予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独立阅读、深度阅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