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一
第一编 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 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育: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育。
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
1、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2、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3、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为基本的学习途径
第二节 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答: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第三节 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1、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a)
答: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
1、记诵和积累;
2、多闻和阙疑;
3、熟读与精思
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法:
1、导和喻;
2、序和贯;
3、适与问
第四节 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
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a)
答: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语文教学体系。
三大“问题”: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语文教育内容——识字加读古文、作古文;语文教育手段——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2、概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b)(1)在文与道的关系上,是重道的。
(2)在“应用”与“应试”的关系上,是重“应试”的(3)在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上,是重“文“轻”语“的(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2、研究和认识古代语文教育传统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a)
答:(1)、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古代语文教育(2)不应以现代标准去评价历史(3)把现状研究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4)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促进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第二章 现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现代语文教育概述
1、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时间及其标志:1903年,以语文独立设科为标志。
2、《奏定学堂章程》和“癸卯学制”(识记):这是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03年是癸卯年,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3、自分科教学以后,语文学科名称的演变(识记):1903年——中国文字(初小)、中国文学(高小、中学);1907年—
—国文;1920年——国语;1929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1948年——语文
4、语文学科名称由“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其内涵和性质发生的变化。(b)
5、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c)
答:第一阶段 初始阶段(1903年——1912年)第二阶段 起步阶段(1912——1923年)第三阶段 建设与探究阶段(1923——1929年)制定第一部体系比较完整的“课程标准”;第四阶段 深入发展阶段(1929——1937);第五阶段 艰难前进阶段(1937——1949)
6、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时间及其特点与意义。(b)
答:1923年实行新学制,制定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标志语文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语课程标准纲要》,这套“课程纲要”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要求,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指导、规范作用,其体例也为其后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2、“因文而异”教学模式对教材的分类和所采取教学方法以及启示意义(b)
答:语文教员陈启天提出“因文而异”的教学主张,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法。他把国文教材分为“模范文”、“问题文”、“自修文”。“模范文”是学生需要精读深究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上应当“特别留心考究形式,贵熟、贵精不贵多”,采用“自学辅导法”。“问题文”是反映社会、政治、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文章。采用“共同研究法”。“自修文”是学生课外自修的教材。采用“个别指导法”。
3、黎锦熙的“三段六步”教学程序及特点(b)
答:第一段 理解:预习(一步)整理(二步)第二段 练习:比较(三步)应用(四步)创作(五步)活用(六步)。这一教学程序以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已自动精神为出发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和提炼;简化了步骤,增强了可操作性;既层次分明,又有较为严谨的逻辑联系;纠正了此前某些“程序”生硬模仿或过于繁琐等偏向。尤其是发展阶段的“活用”,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着眼于终身受用,这种语文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代表着语文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4、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克伯屈的主张,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题,教师是指导者,教学内容太因活动需要确定,教材因活动需要来编制。
5、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基本模式(b)
答:(1)儿童中心主义,教学活动以儿童为本位;(2)兴趣主义,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起儿童的兴趣;(3)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在做中学”。教学模式由五步构成:(1)提出活动课题;(2)确定活动目的;(3)制定活动计划;(4)实行活动历程;(5)评判活动成果。
6、对设计教学法的评价(a)
答:设计教学法优点:(1)教学贴近儿童生活,学用结合;(2)学生能在兴趣支配下充分活动;(3)有利于训练知行合一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4)在活动中能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语言教育研究1(5)活动步骤符合人们的认识历程。
缺点:(1)因一味地顺应实际境况,迎合儿童兴趣,所教所学都逃不出环境的事物和眼前的目的,所以,有永久价值而无直接需要的教材,就要摒弃;(2)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材的使用又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免主次不分、轻重失衡;(3)学生分工作业,获得的经验不完整,教师又难以照顾周全,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4)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缺少这些设备和条件的学校,试行就受到限制。
7、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第三章 当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育概述
1、当代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起落及其原因(c):1978年——1982年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改革探索最活跃、最繁荣的时期。
2、对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a)
答:第一,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新中国的建立和旧中国的终结,决定了当代语文教育的新民主之一和社会主义性质: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教育,它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为目的的教育。这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 新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改革
1、建国初期推行凯洛夫教学“五环节”的利弊(b)
答:教学五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五环节”的推广,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得教学过程遵循一般认知规律。但是,由于行政的方式强行推广,也造成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的程序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红领巾教学法
3、推广“红领巾教学法”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语言和文学因素;重视从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4、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起因和目的(c)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试验的成绩和问题(b)
答:成绩:(1)结束了两科混教要求不明、缺乏系统的状态,初步创建了比较完善的汉语学科体系和文学学科体系。(2)依据这两个体系进行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教学内容系统性、序列性比较清晰,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3)有利于纠正“重道轻文”偏向,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文学教育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推广。(4)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进修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问题:(1)文学教材分量过重;(2)太偏重文学的要求,对字、词、句徐年的要求注重不够。外国文学作品偏多,实用文较少。(3)无论是韩玉科,还是文学课,与写作练习如何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4)由于教材分量重,时间紧,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导致“赶进度”、“满堂灌”现象。(5)汉语课本内容缺少重点,叙述比较呆板,练习缺少多样化,还不能很好的指导语言实践。
6、6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特点:纠偏求实
7、6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与试验
答:
1、加强“双基”与“精讲多练”
2、集中识字教学实验
3、“十六字诀”: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
第三节 新时期语文教育的更新发展
1、语文教育性质观、主体观、方法观的更新(a)
答:语文教育性质观:确认语文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语文学习主体观: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学能力。语文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改革往往以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
2、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语文考试的标准化。(c)答;语文教学科学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序列化开始。
3、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b)
答:①从单项改革发展到整体改革,从单一研究到系统研究;②从以“双基”为主发展到知识、能力、智力并重,在推进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③以研究“教法”为主发展到对“教法”、“学法”的综合研究;④有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到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在内的“大语文教育”研究;⑤教学模式、教学流派出现多样化格局。
第四节 当代语文教育的三次大讨论
1、第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焦点和影响(a)
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于语文教学目的的任务的讨论(文道之争),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一场社会性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产生的成果和影响:一是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以来语文教育领域“左”的错误,改变了“突出政治”、“重道轻文”等偏向,是语文教育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二是在语文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这些根本性问题上,不仅澄清了一些片面、模糊的认识,而且把人们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这次大讨论所形成的基本认识为1963年新大纲、新教材的编制奠定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四是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地导向和推动作用。
2、第二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背景、主题及其产生的效应(a)答:70年代末期,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的讨论。第一,它唤起了人们改革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第二,它引起了人们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第三,它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语文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等根本性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正本清源,端正了思想认识。第四,他直接引起了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行动。
3、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焦点、实质和影响(a)
答:第三次语文教育大讨论始于1997年,这场大讨论几乎涉及语文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批判的锋芒指向语文教育中的种种“时弊”和“积弊”,讨论的焦点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问题。包括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语文教材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评价制度问题。
第五节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程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全球化趋势、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②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当代世界各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答: 1)教学观念:语文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兼容并蓄
3)教材编写:分科、综合并存,有向综合发展的迹象 4)训练体系:主体依然是阅读中心与写作中心 5)阅读教学: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紧密结合 6)写作教学: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4、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发展创新,一个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基本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四章语文课程的内涵与性质
一、课程在我国始见于唐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二、语文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语言教育研究2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并重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教育课程的两大内容,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是以间接的、内因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嬗变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工具性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它是思维的主要工具。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价值观上。其次体现在文化观上。再次体现在生命意识上。
4、(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既不是互相排斥的,也不是各自独立地处于“并重的”地位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作为工具性课程,要绕开语言反映的人文性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这可能造成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懂科学、无思想。但工具性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文性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追求唯一正确性,但不是以强权的方式迫使学生对一种结果的绝对盲从,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权威”结论的顶礼膜拜的奴性;追求共性只应该体现在对人类语言共同规则的遵守上,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信仰、美感等人文领域则绝不能追求“唯一正确性”和“共同标准性”,否则会箝制人的思想,贻害无穷。真正地、理性地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一方面是在掌握这个工具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精神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另一方面,汉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符号系统,语言知识的传授必定离不开语言所生成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要对语言进行正确的解读,光靠“语、修、逻、文”是不行的。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如有人说的那样撇开语言的规则,一味地完全脱离理性思考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正确地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只有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学生学到的语文才是全面的、丰富的,而不是偏颇的、呆板的;才是灵活的、动态的,而不是强制的、机械的;才是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二不是被动的、应试的。
第五章语文课程目标
一、教育目的:目的概念的内涵具有更强的终极性、原则性、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而目标概念的内涵则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更远大的理念性。 课程目标:
二、语文课程目标拟订的基本来源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学科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总目标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培植热爱祖国与言文字的基本精神,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3)、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4)、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p92 课程目标特点: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层次性 阶段目标
1、识字写字目标的主要特点: (1)、识写分开。(2)重视“主动”识字、“独立”识字。(3)、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
(4)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2、阅读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加强积累,首先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其次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
2、写作目标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主要特点:
1、乐于探究
2、勤于动手
第四节 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p98)
一、必修课程的目标
(一)、阅读与鉴赏
1、阅读与写作的根本目的是“立人”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关于个性化阅读
4、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首先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其次
注重感受体验,再次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5、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基
(二)表达与交流
1、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的精神。”
二、选修课程的目标
(一)、文学修养方面的修养
(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目标
(三)文化修养方面的目标 第六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议建议。
2、课程标准的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
3、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识记)
二、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2、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改变学习方式
3、努力建设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5、构建新型的评价系统
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1、实行选课和学分制,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2、注重学生诸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1)、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2)、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3)、注重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
1、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课程资源分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涵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3)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语言教育研究3(4)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二、课程文本资源——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1)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2)、特指概念。很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3)专指概念。
2、语文教材作用: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读物,语文基础知识的来源,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熏陶、思维和语言训练、语文素养形成的典型范本。
3、语文教材编写原则:(1)鲜明的时代性;(2)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民族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民族精神。其次,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开放的文化胸怀。(3)符合学生发展规律。(4)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4、“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1)“两大系统“。这套教材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型学习两大系统构成,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融合,构成阅读系统;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并融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构成综合性学习系统。(2)“三大板块”。融合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方面。(3)“专题组元”。
(4)开放弹性的设计思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突出语文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5、“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一是强调综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素养的综合培养;二是突出过程与方法,比如阅读鉴赏,就分为品味与鉴赏、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三条线索组织单元;三是体现开放弹性的设计理念,打破过去只在语文课堂上、只通过语文课本学语文的思维定势,力求沟通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6、“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特点
实验教科书围绕“单元主题”,把读写听说、综合活动和专题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7、“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特点
(1)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2)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3)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4)以开放的弹性机制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8、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课内与课外结合,2、校内与校外结合,3、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4、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第八章 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识记)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一般包括对课程目标体系的评价、对课程计划的评价、对课程标准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等核心内容,它的实施一般是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借助于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的进行的。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注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理念: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平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踏平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5)、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胡评价范围体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语文的优秀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2)理解和运用阻国语文的正确态度。(3)丰富的语文知识。(4)较强的语文能力。(5)良好的语感。(6)较高的思维水平。(7)良好的个性。(8)健全的人格。
2、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指标体系
三个唯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积累与运用得评价 (1)、字词积累的评价
(2)、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积累的评价(3)优秀诗文积累的评价(4)语言实际运用得评价
(二)阅读的评价
(三)写作的评价
(四)口语交际的评价
(五)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七、高中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b)
(一)必修课程的评价
1、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2、表达与交流的评价
(二)选修课程的评价
1、诗歌与散文
2、小说与戏剧
3、新闻与传记
4、语言文字应用
5、文化论著研读
第三编 语文学科教学论(上)
第九章 基于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理念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1、工具性(b详见第六章)
2、人文性(b详见第六章)
3、实践性(b)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实际上是形成一种技能。
4、综合性(b)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源于语文的社会性。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因此,它无时不在,无处不用,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发生着最广泛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性表现在:
1、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2、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3、语文能力的综合性
4、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
5、民族性(b)
6、审美性(b)首先,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其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时间的广泛性。
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性特点还表现在人格影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工作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对于教学工作、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坚持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由“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概念的内涵和教学理念上发生的变化。(b)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人们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形成这样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实践、探讨、反复的论争过程。
2、任何一个国家的语文教学都不仅仅是单纯
语言教育研究4 地指向传授一种符号系统,或者是单纯地指向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是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全方位的传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伦理,注重它的教育功能。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从属于人文学科,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它不仅包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还具有探讨人生意义,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完善人格、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功能。而“思想性”已无法概括语文学科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用“人文性”来概括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较之于“思想性”更为合适。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其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贯彻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应注重的要点(a)
1、要了解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所经历的认识过程,包括历史上出现的“文道之争”,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关于“人文性”的探讨,从而正确的把握、深刻的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避免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也要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一个极端掩盖另一个极端的倾向。语文教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不重视语文基本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提高,语文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相反,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性质,只讲语文形式,只重技术训练,语文课也就削弱了育人功能,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
2、要全面把握、准确理解语文中人文性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中人文教育的内容大致归纳为:思想、道德层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审美层面;文化层面;个性、人格层面,概言之,它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活动中进行的、以“人”为核心的、以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
4、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
5、要克服历史上曾经出现、至今仍然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
2、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正确把握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实践的关系(b)第一,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和形成能力都是重要的,而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学习知识,在于理解;运用知识,在与形成习惯。“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所谓“成为习惯”是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熟练程度。
(2)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c)首先,先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是语文实践的一个特点。其次,要更多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
(3)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与实践空间(b)
(4)充分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b)所谓综合性,主要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应关注一下几点:
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问题意识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3、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5)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
3、根据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习规律,重视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
(1)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以汉字认读与书写为例)(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这是它与拼音文字的主要区别。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结合体。运用描红、仿影、临摹等方法训练书写。
(2)重视语言的积累(古代的传统经验、理解与积累的关系)(c)古人是以积累为主,通过多读多背,大量储存语言材料,在语言的理解上,采用的是自然主义方法。儿童时期多读多
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则为以后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可能,如果缺少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无论怎样强调理解,也是难以发展语言能力的,积累与理解相比,积累更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强调语言积累的重要,并非意味忽视语言理解的作用。
(3)重视语感的培养(什么是语感、语感的品位素质、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a)夏丏尊提出语感概念。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感的主体是个人;语感的方式是直觉;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语感的品味素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即广度、深度、美度和敏度。
1、广度是指语感所能把握的语言对象的量的多少、面的宽窄。
2、深度是指语感对某一语言现象的形式与内涵感受的深浅程度,是指质的高低——是否能对语言表情达意的细微差别做精细的分辨。
3、美度是指语感对语言对象美丑的识别、判断的正确程度,是对语言对象的情感上的把握——是否真切、确切、贴切。
4、敏度是指对某一作用于他的语言对象作出反应的速度。
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积累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体验
(2)以课文的言语为对象,具体地领悟表达形式的独特性(3)在读书实践中培植语感
4、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任务(b):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课程的审美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热爱美的事物,促进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2)语文美育的一般原则(b):形象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渗透性原则。
(3)开发语文课程的美育资源(b):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汉字美。
(4)创造美的教学过程,塑造美的教师形象(b)
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一,语文课程丰富的审美资源,不可能直接成为学生的审美素养,只有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育人功能。其二,教学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美育功能。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美的情境、美的氛围,开展审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审美需要,获得审美经验,进而进入审美愉悦。这就是教学的过程之美,也称为教学美。
教学美是一种动态之美,包括教学过程的情境美、和
谐美、节奏美、等等。教学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教师美。教师的美主要包括外在美和内涵美两个方面。外在美主要指教师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教态美、教学行为等;内涵美主要指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能力结构、心理素质、美学修养等。
教师形象的外在美。总的要求是高雅、明快、得体,于朴实中见高雅,于整洁中见涵养。教师的风度应诚于中而形于外,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虚伪。教态美包括神态美和姿态美。
教师的内涵美。坚定的信念,强烈的爱国热情,用于
坚持真理的精神,高尚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构成教师的政治素质。教师的内涵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爱心:爱教育事业,爱学生。
第十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教育研究着和教育工作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各要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订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
语言教育研究5 生的收获。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2、程序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诞生的。当代行为主义的立言人斯金纳认为:一个有机体主要是通过在其环境中造成的变化来进行学习。程序教学设计步骤:首先确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其次,小步子呈现信息。再次,学生对刺激物作出积极的发硬,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即时的反馈。
3、加涅的教学设计:加涅的基于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学习条件;对掌握不同的学习结果而言,有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者内部条件。
4、建构主义教学设计(b)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有赖于创设能提供真实情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不仅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和师资设备等硬资源,而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活动、社会协作等软资源,学习环境是由盈资源和软资源中的各个因素组成融合体。其中软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通过协作和绘画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属性。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识记)
(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4)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教学目标的表述 (b)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学到社么程度,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评定。
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行为动词
3、情景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
3、确定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应考虑的范围 (b)(1)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2)学习者的动机水平(3)学习者的归因类型,学习者的归因类型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信息加工的方式;感情的需求;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
3、选择教学方法应遵循的标准和要求 (b)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实践选择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分类 (b)
(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谈话法。讲授法师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讲评五种方式。谈话法包括四种类型: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
(2)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性和练习性
语言教育研究6
(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探究性。
6、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 (b)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7、常见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识记)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结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第三步,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协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结合,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8、中小学一般的课堂座位编排方式 (识记)秧田式排列法、圆形排列法、会议式排列法、小组式排列法、马蹄形排列法。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
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2、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测评。
3、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具体阶段。
4、教学过程的本质
(1)特殊认识论(b)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在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认同者最多、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本质观。“特殊认识论”对教学过程本质的理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反映者主题和被反映者客体,认识就不能发生或受到影响;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及哦啊学也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历史实践,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进行;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践的负责曲折的过程,教学过程同样如此。特殊性在于:它具有间接性,具有引导性,具有教育性。
(2)其他新观点(发展说、‘认识—发展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特殊交往说)(c)
发展说:这种观点认为,认识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以认识过程也包含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之中。把“发展说”与“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发展说’,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内在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时一种特使的实践活动。把“实践说”与“特殊认识论”结合起来就是认识—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受教育者的“学”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特殊交往说: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5、语文教学过程(识记):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6、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的几方面关系: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a)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论中处理师生关系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这种认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概念不同:“主导”属于及哦啊学活动范畴,“主题”属于认识活动范畴,两者不是同一对矛盾的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事无法“辩证统一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主题,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文化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知和实践才能实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动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代替学生,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促进他们主动、积极法发展。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深入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知道学生富有成效、富有个性地学习。
(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a)
答:语文教学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的、可设计的、可控制的;语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首先,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性。其次,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再次,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所谓“生成”,是对预设而言,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
(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关系(a)
答: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有序性、有规律性的动态性等方面。语文教学还具有非系统性。首先,语文教学过程的非系统性取决于教育的非系统性。其次,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非系统性。语文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如果不具有,语文教学就变得无规律可循,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盲目而随意;语文教学过程具有非系统性,如果不具有,语文教学只能成为按照刻板的程序机械运动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也就失去了升级和活力。事实上,语文及哦啊学过程就是这种系统性与非系统性对立统一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才充满了无穷的变化和奥秘。
第二节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1、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当某种教学程序在实践中经过概括、提炼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这种程序就成为教学模式,或称教学过程模式。具有简约型、操作性、整体性等特点。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语言教育研究7
桥梁和中介。
2、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模式及特点(识记):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样一个有四个阶段组成的、以教师系统传授为主、一张我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模式。
3、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同第二章)
4、凯洛夫的教学过程模式(识记):凯洛夫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根据巴甫洛夫心理学的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教学过程,提出一节课的程序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五个教学环节组成。
5、单元教学的一般过程(a)
答:单元教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产物。单元教学结构包括:(1)介绍、定向(2)讲读、自读(3)总结、练习
单元教学过程模式“四步骤”:领起——教读——自读——总结
6、单篇课文教学的一般过程(a)
答: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一般由五个环节构成: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有人称为“五大块”。或在此基础上细分为八环节:板书课题和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练习和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程序:启发谈话——阅读全文——读后谈话——逐段分析——编写段落大意——复述或创造性讲述——结束谈话。
第三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多种模式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c、b)
(1)朗读型教学过程:其教学过程经历“导入——初读——深度”几个阶段。要求“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读要有重点,读要有指导”。
(2)探究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自主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是“初读课文——提出探究主题——思考探究——成果交流”几个阶段。
(3)导学型教学过程:这是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学会阅读的阅读可行。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导学——自学——说学——结学——用学”.(4)读写结合型教学过程:以探究课文是”怎样写的“为重点,读中悟法,从读学写,先读后写,以实现读写迁移。其教学过程大致经历”明确目标——阅读课文——领悟写法——迁移习作“几个阶段。
(5)综合训练型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以综合训练为主要手段,听说读写,感受、理解、积累、运用和谐运行。过程是“导入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综合学习——练习表达、总结释疑”。
(6)“情境教学”一般过程: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一般程序:初读——创设情境抓全片,重点激发动机;细读——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在重点句段上强化情境;精读——凭借情境品尝语感,欣赏课文精华,主要采用“比较”(增、删、调、换)和“诵读”的方法,来达到体会语感的目的。倡导者是李吉林。
(7)“尝试教学”一般过程,倡导者是邱学华老师。在学生独立初读课文、掌握大意的基础上,因文而异的设计大跨度的尝试题,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尝试探索,自求得之”。
2、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模式(c、b)
(1)“自读-教读-练习(运用)”三段式教程:
(2)上海育才中学“八字式”教学过程:“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3)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教学过程: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和复读式。
(4)魏书生“六步式”教学过程:“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
(5)潘凤湘“八步教读法”教学过程:
1、默读课文,标出节码,画出生字
2、查工具书,解决生字难字
3、小组内朗读、听写
4、每个人写课文分析草稿
5、小组讨论课文
6、停机教师分析课文
7、个人完成正式的分析课文作业
8、写读书笔记,背诵课文。
(6)“四遍八步”自读过程:跳读、速读、细读、精读。
3、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局限性(b)
(2)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和变通性(b)
(3)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创新(应用)
答:首先要把握所选用的教学模式的实质和特点,即渗透在这一模式中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其次,运用教学模式,要正确地把握体现教学规律的基本过程,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环节,具体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应富于变化。再次,在以一种基本模式为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的居停情况,灵活的运用多种模式。总之,不要定于一尊,囿于一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教学改革,而不是束缚教学,抑制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第十二章 现代学习理论与语文学法指导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识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结论是: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结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上的变化。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重视和突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学习方法和学生的认识(b)1)关于学习的认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护士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者
语言教育研究8
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2、教学不
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而应当答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第二节 语文学法与学法指导
1、学法指导(识记):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的简称。它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诱导、诊治,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学习方法的分类(b)答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它对学习做方向性的要求,是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南。第二是一般学习方法层次,即适合于各个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第三是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第四是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3、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识记)诵读法、出入法、循序渐进法、“八面受敌”法(苏轼)、“钩玄提要”法:韩愈总结提出
4、现代语文学习方法(识记):结网学习法、框架学习法、逆向学习法
5、学习策略(识记):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6、常见的语文学习策略(a)
答:
1、确定阅读目标策略
2、激活和运用背景知识的策略
3、图解组织者策略
4、问题产生策略
5、推论策略
6、预测策略
7、识别重要信息的策略
8、理解监控策略
7、语文学法指导的要求和方法(b)答:学法指导要注意几个环节:(1)了解学生学情(2)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做好准备。(3)实施指导,指导计划激动灵活地付诸实施。学法指导几个阶段:趣味引入;方法剖析;方法运用;方法反思。第十三章 现代语文教育技术
第一节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
1、教学媒体: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工具,它能储存、表达、传递和传播教学信息,能在教学过程中为人所选择、控制盒操作使用。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或设备,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如形体、动作、表情等。
3、现代教育技术:从三个角度加以理解:首先,将现代教育技术看作是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其次,将现代教育看作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教学任务的过程,;最后,将它看作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媒体因素、人的因素、人机之间交互关系构成的一种系统。
4、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
1、多媒体化
2、信息化
3、网络化
4、智能化 (((5、现代教育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b)答:(1)突破文本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资源
(2)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效果和质量,促进了教师施教能力发展
(3)引发并促进了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等一系列变化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多媒体技术:就是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上相互补充,以达到比单媒体更丰富、更理想的效果。运用于教学的媒体称之为“教学媒体”。
2、几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功能和特点(c):录音媒体、幻灯媒体、投影媒体、录像媒体、计算机媒体
3、选用教学媒体要考虑的主要因素(b)
答:
1、教学目标和任务
2、学生与教师
3、媒体功能特点
4、经济与条件因素
4、选用教学媒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b)答:
1、适用性原则
2、互补性原则
3、最小代价原则
4、教学最优化原则
5、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技术性要素(b)
答:
1、树形结构
2、呈现方式
3、呈现控制
4、拓展选择
6、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总体要求(b)结合教学实践,谈如何设计好多媒体课件(应用)答:总体要求;(1)要体现先进的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二
2005.04 2005.0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用现代大教育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语文学科的全部教育因素,语文学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_______________.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的设置始于__________________年。
3.在语文能力要素中,听话能力一般可分解为:(1)辨音识义能力;(2)记忆整合能力;(3)_____________ 能力;(4)评判话语能力。
4.累计认识____________个现代常用汉字,被明确规定为7-9年级汉字教学的目标。5.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选的《_______________》,开我国古代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6.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有:凭借功能、_______________功能、教育功能和 功能。7.辩论是训练说话能力的有效方式,辩论要努力做到“四善”:进则善攻、退则善守、__________________、终则善结。
8.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六字”基本要求是精要、好懂、_________________.9.修改文章的要求是:(1)深化主题;(2)取舍材料;(3)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4)推敲文字。10.在美的形态中,_________________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式。
11.语文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填补空白、纠正通说、补充______________、参与争鸣等几类。 12.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坚强意志的教育,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友谊情怀的教育等五个方面。
13.中国科举文科笔试的主要五种题型是帖经、墨义、_________________、论和诗赋14.语文学习过程中,应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 观,提高文 化________________和审美情趣。
* 15.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_______________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16.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性。
* 17.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中捕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语文课程丰富的______________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9.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六艺”中,与语文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礼、乐、射 b.射、御、书 c.书、乐、礼 d.书、乐、数
20.我国单独设置语文学科最早的名称是()a.语文 b.中国文学 c.国语 d.国文 21.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基础性与教育性 b.广泛性和动态性 c.规范性和选择性 d.基础性和广泛性
22.提出“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成果”这一教学过 程模式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布鲁姆
23.按照成书时代先后,下列古代语文教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千字文》、《古文观止》、《三字经》 b.《诗经》、《三字经》、《文选》、《古文观止》 c.《诗经》、《千字文》、《百家姓》、《古文观止》 d.《礼记》、《文选》、《古文观止》、《三字经》
2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产生于()a.1903年 b.1923年 c.1929年 25.由“读”过渡到“说”,训练学生能在较长时间连贯的、有条理的完整说话能力的训练 方式是()a.答问 b.讨论 c.口头作文 d.复述 26.在说话训练中,熔说话、朗诵和宣传鼓动为一炉的综合性较强的训练方式是()a.采访 b.复述 c.辩论 d.演讲
27.在中学生听话能力构成因素中,理解语义能力主要是指()a.准确把握含义 b.听得清楚 c.听得完全 d.判别评析
2005.04 28.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思维速度快,概括程度高,这体现了思维品质中思维的()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批判性 29.在语文课堂教学常规方法中,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尤其适合某些文学作 品教学的方法是()a.欣赏教学法 b.诵读法 c.问答法 d.谈话法 30.下列语文教育媒体全部属于传统媒体的一组是()a.教科书、板书、实物、幻灯 b.教科书、图表、录音、模型 c.板书、图表、标本、模型 d.板书、标本、电影、图表
31.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中,人们经过特别安排、适当控制研究对象,以便在最有利 的条件下,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 b.比较分析研究法 c.历史文献研究法 d.实验实证研究法
32.按照考试的目的、用途分类,属于学能考试性质的是 ()a.单元测验 b.期末考试 c.毕业考试 d.高考
33.语文学科美育与德育互相渗透,与智力发展和谐一致,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美育的 ()a.功利性 b.效应性 c.诱导性 d.协调性 34.“表达要生动感人”,这一写作指导要点针对的文体是()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d.应用文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35.蒙学教材(举例不少于2个)36.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37.语文教学过程 * 38.语文学科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 39.简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及相互关系。
* 40.从功能和价值来看,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41.简述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2.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于4个要点)43.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接受继续教育?
2005.04
2007 年 4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 语文教学研究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题分 21 10 9 30 30 合分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1 分)
这里的“道”是指(1.在语文教育方面,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a.做人的道理 b.道德品质 c.道家思想 d.儒家道统,这一思想的代表者是
2.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儿童中心主义,兴趣主义和“做中学”()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克伯屈,这句名言出自著名语文教育家(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a.叶圣陶 b.吕叔湘 c.张志公 d.陶行知
4.当代语文教育第一次大讨论发生的时间和讨论的焦点是()a.1957 年,文言白话之争 b.1958 年,文道之争 c.1959 年,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 d.1960 年,“双基”训练问题,5.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自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句话出自()a.朱熹 b.韩愈 c.王安石 d.唐彪
6.属于情感态度的“经历”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a.感受、参与、体验 b.尝试、喜欢、热衷 c.尝试、知道、树立 d.讨论、交流、养成7.“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一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凯洛夫 8.根据学习方法的分类,“韵语识学法”和“诵读法”属于()a.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 b.一般学习方法层次 c.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 d.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9.语文作为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是()a.熏陶渐染 b.科学训练 c.整体感悟 d.个性解读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特色是,特别关注()a.知识与能力 b.智力发展 c.情感态度和习惯 d.动作技能
11.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是()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2.编写教材应该给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体现了编写教材的 a.开放性原则 b.弹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层次性原则
13.要求根据一定的目标,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认真琢磨,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仔细推敲,力求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这是进行 a.默读训练 b.略读训练 c.浏览阅读训练 d.精读训练
14.鲁迅曾经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体现了写作过程中的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相似联想 d.相关联想
15.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段,使文章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些,这就是作文批改中的 a.旁批 b.面批 c.修改 d.总批
16.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 a.“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 b.“有教无类”的全民观念 “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 c. “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d. 17.“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一写作目标,主要针对的文体是
a.应用文 b.议论文 c.记叙文 d.说明文 18.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板书设计不应该是
a.认知的“梯子” b.想象的“窗子” c.创造的“起子 ” d.知识的“筐子”
19.就阅读能力而言,“对读物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准确、深刻、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浮泛、平庸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为
a.阅读感知能力 b.阅读理解能力 c.阅读评价能力 d.阅读创造能力
20.“通过广泛、粗略地涉猎,来获取各种信息,积累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这种阅读方式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a.朗读 b.略读 c.默读 d.浏览
21.与其他三种剧作不同的一部是()a.《雷雨》 b.《威尼斯商人》 c.《窦娥冤》 d.《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005.04 22.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周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教界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课程名称由“国文”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_______________国教育家的这句名言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5.用“大语文”教育观来看,整个语文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_______________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系统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结构。
26.“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感的主体是个人,语感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27.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并应用于教学设计,出现了程序教学设计。
28.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化、信息化、_______________和智能化。
29.课程标准倡导写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0.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耐心专注地倾听,二是自信负责地表达,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进行交流。
31.教学风格是教学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中表现,是教学艺术的升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9 分)32.言文教育33.多媒体技术34.教师德行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35.简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36.简述拟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37.简述语文美育的基本任务。38.简述写作教学新理念。39.简述阅读的分类和阅读能力的构成。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0.论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41.论述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内涵和学科性质上发生的变化。42.简述在实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发生的变化。
2009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1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主张写作要“看多、做多、商量多”的古代语文教育家是()a.韩愈b.欧阳 修c.朱熹d.柳宗元
2.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产生于()a.1903年b.1912年c.1923年d.1929年
3.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材制度改革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变革始于()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4.在语文教育界,80年代初系统提出“大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的是()a.洪宗礼b.钱梦龙c.魏书生d.张孝纯
5.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b.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占大部分c.汉字有本意,引申文和假借文 d.汉字存在大量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现象
6.属于对知识的“了解”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
a.辨认、列举、描述b.回忆、举例、归纳c.识别、判断、区别d.复述、描述、评价 7.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属于语言性教学方法的一组是()a.实验法与讨论法b.讲授法与谈话法 c.练习法与回答法d.发现法与探究法
2005.04 8.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苏教版)单元组合的特点是()
a.按文体组元b.按知识点组元c.按能力点组元d.按主题或情境组元 9.20世纪初期,我国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主要是()a.实用性b.工具性c.人文性d.思想性
10.总结美国“八年研究”经验,并撰写《课程与教学的原理》的学者是()a.泰勒b.布鲁纳c.多尔d.杜威
1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必须修满必修课的()a.10学分b.12学分c.18学分d.21学分
12.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阅读的一般规律是()a.感悟—理解—表达—获得精神自由b.获得精神自由—感悟—理解—表达 c.感悟—获得精神自由—理解—表达d.理解—感悟—表达—获得精神自由
13.“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想不清楚就动笔为文并不是不负责,而是肯定苦闷、彷徨、混沌、生涩、矛盾的精神地味和审美价值。”持这种散文观的是()a.郁达夫b.余秋雨c.汪曾祺d.朱自清
14.写作要注意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谋篇布局时要特别注意()a.首尾呼应b.过渡自然c.剪裁合理d.跌宕起伏 15.善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宏旨,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教学中始终着眼于整体目标。这种艺术风格属于()a.细腻型b.朴实型c.严谨型d.旷达型
16.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其内涵正确的是()a.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b.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关注结果、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c.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d.强调关注结果,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质性评价
17.符合高中新课程体系三个层次结构的是()a.模块、科目、领域b.领域、科目、模块c.科目、领域、模块d.模块、领域、科目
18.“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a.应用文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c.文学类文本教学d.科幻类文本教学
19.在题材上大多反映有关宇宙的创造、人类的起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的哲学、史学问题的文学体裁是()a.寓言b.童话c.神话d.史诗 20.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大王来何操b.何以知之c.自古及今,未之尝闻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1.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态、状况,即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的一种语言表达技能是()a.叙述 b.说明 c.描写 d.抒情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2.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_______________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23.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端于____________年,以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为标志。24.“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把国文教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模范文”,第二类是_“______________”,第三类是“自修文”。
25.20世纪60年代初,在纠正“左”的错误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简称为语文“_______________”。
26.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状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_______________和选择性。
27.根据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______的观点,语文教学中要区别“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是特定场合下特定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
2005.04 28.“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_______________先生曾这样概括汉字的美。29.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行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29.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关系,是“链”与“__________”的关系。
30.语文教师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如遴选和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组合和变通能力。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33.三百千34.语文教学过程 35.教学情境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5.“导”和“喻”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所倡导的教法之一,请作简要阐释。 36.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包含的几方面任务。3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38.简述诗歌教学的意义。
39.简述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概述“五四”前后,对语文教学影响较大的三次教学改革与实验,并就其中的一次作综合评价。 41.运用揣摩语言法重点应放在哪些地方?请举例阐述6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概述“五四”前后,对语文教学影响较大的三次教学改革与实验,并就其中的一次作综合评价。 41.运用揣摩语言法重点应放在哪些地方?请举例阐述。42.阐述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
2011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语文教学研究总分题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1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完成本课程的基本专业,必须修满必修课的()
a.10学分
b.12学分
c.18学分
d.24学分
2.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a.感受——理解——表达——获得精神自由
b.获得精神自由——感受——理解——表达
c.感受——获得精神自由——理解——表达
d.理解——感受——表达——获得精神自由
3.“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想不清楚就动笔为文并不是不负责,而是肯定苦闷、彷徨、混沌、生涩、矛盾的精神地位和审美价值。”持这种散文观的是()
a.郁达夫
b.余秋雨
c.汪曾祺
d.朱自清
4.写作要注意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谋篇布局时要特别注意()
a.首尾呼应
b.过渡自然
c.剪裁合理
d.跌宕起伏 5.善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宏旨,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教学中始终着眼于整体目标。这种艺术风格属于()
a.细腻型
b.朴实型
c.严谨型
d.旷达型 6.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其内涵正确的是()
a.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b.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关注结果、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
c.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
d.强调关注结果、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质性评价 7.不属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一项是()
a.积累·整合b.表达·交流
c.感受·鉴赏
d.思考·领悟
8.“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
2005.04 的准确性。”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
a.应用文文本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
c.文学类文本教学
d.科幻类文本教学
9.在题材上大多反映有关宇宙的创造、人类的起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的哲学、史学问题的文学体裁是()
a.寓言
b.童话
c.神话
d.史诗 10.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何以知之
c.自古及今,未知尝闻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态、状况,即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的一种语言表达技能是
()
a.叙述
b.说明
c.描写
d.抒情
12.主张写作要“看多,做多,商量多”的古代语文教育家是()
a.韩愈
b.欧阳修
c.朱熹
d.柳宗元
13.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产生于()
a.1903年
b.1912年
c.1923年
d.1929年
14.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材制度改革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变革始于()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15.在语文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提出“大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的是()
a.洪宗礼
b.钱梦龙
c.魏书生
d.张孝纯 16.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b.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占大部分
c.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d.汉字存在大量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现象
17.行为动词属于对知识的“了解”水平的一组是()
a.辨认、列举、描述
b.回忆、举例、归纳
c.识别、判断、区别
d.复述、描述、评价 18.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属于语言性教学方法的一组是()
a.讲授法与讨论法
b.讲授法与谈话法
c.讨论法与问答法
d.问答法与探究法 19.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苏教版)单元组合的特点是()
a.按文体组元
b.按知识点组元
c.按能力点组元
d.按主题或情境组元 20.20世纪初期,我国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主要是()
a.实用性
b.工具性
c.人文性
d.思想性
21.总结美国“八年研究”经验,撰写《课程与教学的原理》的人是()
a.泰勒
b.布鲁纳
c.多尔
d.杜威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2.根据语言学习和综合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掌握新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即“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
23.在语文美育中,审美感知力是最重要的审美基本能力,而审美______________力则是美
育的“制高点”和“落脚点”,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美育中的精灵”。
2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主要因信息加工方式_______________、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多种类型。
25.语文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________________、有规律的动态性等方面。26.教师的德行由教师善、教师公正、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构成。27.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的学习方法。28.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______________先生的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由此引发建国后语文教学的第二次大讨论。
29.20世纪80年代中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在我国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5.04 30.语文新课程要实现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31.语文学科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审美实践的_______________和对人格影
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32.语文课程标准 33.涵泳法
34.教师专业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5.简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36.简述拟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37.简述语文学科美育的任务。38.作文批改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9.阅读的分类和阅读能力由哪几方面构成?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阅读以下两个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唐僧、孙悟空、白骨精,你最欣赏谁?有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最欣赏白骨精,她聪明多变,挺有本事,不怕失败。”老师称赞这位学生见解与众不同,有创新精神。
[案例二] 《啄木鸟和大树》这篇课文赞扬了啄木鸟的治病救人,批评了大树的讳痰忌医。可是教学中一位小朋友却提出:“我觉得啄木鸟不太好,没有爱心,为大树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死去吗?如果啄木鸟多去几次,大树病重了会接受治疗的。”老师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因势利导:“这故事本来是有啄木鸟第二次、第三次去为大树啄虫的情节,因为太长了,课文没有编进去,现在让我们自己来当„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好吗?”
40.案例一中,教师对学生“欣赏白骨精”的看法给予了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你是否赞随这位教师的做法,为什么?
答题要点:
(1)这位老师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失偏颇。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提倡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这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追求。但是不能忽略文本的教育意义。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杀人吃人,让母亲一起来干丧尽天良的事决不是孝道。人文学科应当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个性化的理解与认同,但是要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的要意和“向善”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理解而不离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不能为尊重而尊重,为鼓励而鼓励。(2)如果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肯定这位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的做法;接着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就这个新生成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已有的价值判断能力进行互相观点的交流与辨析;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采取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善恶与是非,从而达成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和提升。
有创新思维对于孩子是可贵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最基本的是非道德观基础上。现代孩子身上某些畸形的“标新立异”大多是社会污染的产物,对此,文化工作者应该予以反省。对于文化产品,经济效益、轰动效应都应该排在社会效益之后。为了孩子,他们应该尽快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1.案例二中,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临场作了“因势利导”的处理。这样处理效果好吗?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2005.04 效果好。显然这样处理会更符合儿童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虽然这是老师的美丽编造,但不仅无伤大雅,而且融合了拓展课文、强化主旨和读写一体的多种功能,当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中的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有异于文本解析的看法,并抓住其中具有生成意义的情感与思想火花,引导他们由此出发进行拓展性的延续思考,让他们在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心世界过程中得到新的领悟与发展,让学生舒展灵性,畅所欲言。
学习过程中往往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人们都想避开而又常常难以避免的。其实,“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从错误中获得启示,往往可以变失败为成功。
42.结合上述案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阐述你对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理解。
2013年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 语文教学研究
一、选择题
1.所谓“古文教育”(前语文教育)是指()a古代的语文教育 b奴隶社会的语文教育 c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 d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前期的语文教育 2.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评价是()
a定位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表观性评价 3.“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上述目标分别指向()
a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b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价值观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4..鲁迅曾经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体现了写作过程中的()
a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相似联想 d相关联想 5.以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弱化()
a学生单一评价 b学生相互评价 c教师相互评价 d教师单一评价6.以下不属于论证方法的是()a驳论 b演绎 c类比 d归纳 7.以下阅读方式中,“有利,有感情”的阅读方式是()a泛读 b默读 c略读 d朗读 8.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板书设计不应该是()
a认知的梯子 b想象的窗子 c创造的起子 d知识的筐子
9.应倡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
a新闻类文本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 c文学类文本教学 d科幻类文本教学 10.要求不动唇、不指读、并且要控制“舌动”以达到快速搜寻有关信息的目的,这一训练要求主要指向()a精读 b略读 c默读 d朗读
11.作品的文体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奇妙的克隆》 b《中国的石拱桥》 c《苏州园林》 d《济南的冬天》
12.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里的道是指()a,做人的道理 b道德品质 c道家思想 d儒家道统
13.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的新式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于()a1897年 b1903年 c1906年 d1908年
14.对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表述不正确的是()a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 b注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c突出基础工具性 d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15.在语文教育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点的著名特级教师是
2005.04 ()
a于漪 b钱梦龙 c魏书生 d宁鸿彬 16.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这句话出自()a朱熹 b韩愈 c王安石 d唐彪
17.属于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a使用、比较、概述 b阐明、解释、概括 c设计、说明、辨认 d识别、欣赏、分类
18.预备—提示—联系---比较和总结—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莱茵 d凯洛夫19.根据学习的分类,“观察法”和”研究法”属于()a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 b一般学习方法层次
c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 d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20.语文作为工具,其中一个显著标志是()
a熏陶渐染 b科学训练 c整体感情 d个性解读
二、填空题
2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_________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22.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化、信息化、______和智能化 23.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内容上,要有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______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时______、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5.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智力智慧、道德智慧和______智慧 26.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周代的________ 27.产生于清朝,由萧统编选的古代诗文总集《________》被认为是我国存在最早的古代文选课本
28.构建学习理论把情境、____、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 29.用“大语文”教育观来看,整个语文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______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系统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结构
30.根据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的观点,语文教学中要区别“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是特定场合下特定人对这一工具的应用
三、名词解释 31.言文教育 32.语感
四、简答题
33.简述当代语文教育三次全国性大讨论发生的时间和主题 34.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35.简述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主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36.简述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 1.兼顾内容和形式,体现全面性原则 2.尊重学生劳动,体现鼓励性原则 3.因材施教,体现针对性原则 4.认真负责,起师范作用
五、论述题
37.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三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一)
一、填空(共15分,每空1分):
1、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
学制,语文从此正式单独设科。2、建国初,著名教育家
提议将“国文”“国语”课统称为“语文”。3、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4、语文知识包括、、。5、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
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6、阅读是心理活动与
活动的统一。
7、阅读活动开始前的三个准备活动是、、。
8、口语交际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1、整体感悟法:
2、经典文献:
3、语文教学策略:
4、“红领巾教学法”
5、立意:
三、简答题(40分,每小题10分):
1、理解写作过程中的两个“转化”?
2、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具体体现哪些方面?
4、口语交际教学有哪些方法?
四、分析题(10分):
1、“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这句话中揭示了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的关系,请加以分析并具体阐述现代语文教学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五、问答题(15分):
你认为知识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意义何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卷一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
1、“壬寅学制”;2、叶圣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
4、社会语言、他人的言语经验、个体言语规则;5、预期;6、生理活动;7、萌发阅读动机、认真选择读物、形成阅读期待;8、倾听和表达与交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阅读者在阅读时既要阅读语言,也要接触内容;尽量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内蕴;利用汉语的优势对文本进行整体的认读和理解。
2、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中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文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3、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预设的教学措施,包括教学过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步骤、媒体组织形式的选择等。
4、是前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它以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为主要教学基本模式的。但它也产生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
5、确定文章的中心,作者把通过材料所要表达的旨意明确下来,立意的高低,决定文章的成败。
三、简答题(要点,每题10分)
1、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
2、促进综合效应;拓展选择空间;提供便捷手段;改善参与条件;扩大共享范围。
3、课程目标综合性;课程内容综合性;教学方法综合性;课程资源综合性。4、培养倾听能力;培养表达表达和交流能力。四、分析题(10分,要点)
1、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内容服务(3分);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3分);语文是思想感情等社会信息的载体(2分),多种多样的语文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2分)。五、问答题(15分,要点):
1、知识是人类发展的智力工具,人类的教育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5分)2、人类社会的知识状况制约着教育活动。(5分)
3、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也制约着语文教育教学活动。(5分)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四
言文教育:“言”,言语,即说话;“文”,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指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前期的语文教育,可称为“潜语文教育”阶段。
古文教育: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指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可称为“前语文教育”阶段。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知识和技能为课程门类的“六艺”教育。
蒙学读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而编成的读本,也可看做是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课本。经学读本:是指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读本。文选读本:古代语文教育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因1903年是癸卯年,通常把这一学制称为“癸卯学制”。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谓“自动主义”,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相对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变课堂教学的“无序”为“有序”,使之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自动主义程序教学法”所追求的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动学习”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有序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发展。设计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说和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按照克伯屈的主张,就是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连续活动的过程。道尔顿制教学实验: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创立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因为创试工作是在美国的道尔顿中学进行,故名道尔顿制。
红领巾教学法: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普西金在北师大附中指导讲授《红领巾》一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法。
课程: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包括教学科目、预期的学习结果、经验等。(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是“正式课程”;潜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
课程标准:对学生经过某一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语文课程标准自己据此即可归纳)
教学大纲:是对各科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学习量,即规定学生毕业所要达到的最低学分量和各门课程的学分值。
选课制: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教学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语文教材:①泛指概念,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②特指概念: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③专指概念:在上述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课程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
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语文素养: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
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工作的思想、观念,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对于教学工作、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个要素,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计划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制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媒体,计划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检查教学目标,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收获。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教学过程: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
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开所需要经历的具体阶段。语文教学过程:是指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师生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人物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以平等对话、合作互动的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模式:当某种教学程序在实践中经过概括、提炼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这种程序就称为教学模式,或称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得简称,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习方法: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有效策略、技术和手段的总和。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教学媒体: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工具。
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或设备,也包括教学过程中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设备;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任务的过程;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时,媒体因素、人的因素、人机之间交互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系统。
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功能上相互补充,已达到比单媒体更丰富、更理想的效果。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应用和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思路:是反映在文章中作者的思维条理。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在思维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而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指人们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社会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语文教育:是一种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个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德行: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达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
语文教育智慧: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制作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旨在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五
语文教学研究自考29782历年真题
资料仅供参考
.0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用现代大教育的视野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语文学科的全部教育因素,语文学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_______________.2.在中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的设置始于__________________年。
3.在语文能力要素中,听话能力一般可分解为:(1)辨音识义能力;(2)记忆整合能力;(3)_____________ 能力;(4)评判话语能力。4.累计认识____________个现代常见汉字,被明确规定为7-9年级汉字教学的目标。5.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选的《_______________》,开中国古代文选型语文教材之先河。6.语文教材的主要功能有:凭借功能、_______________功能、教育功能和 功能。7.辩论是训练说话能力的有效方式,辩论要努力做到“四善”:进则善攻、退则善守、__________________、终则善结。8.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六字”基本要求是精要、好懂、_________________.资料仅供参考
9.修改文章的要求是:(1)深化主题;(2)取舍材料;(3)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4)推敲文字。
10.在美的形态中,_________________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式。
11.语文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填补空白、纠正通说、补充______________、参与争鸣等几类。 12.语文学科德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的教育,坚强意志的教育,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友谊情怀的教育等五个方面。
13.中国科举文科笔试的主要五种题型是帖经、墨义、_________________、论和诗赋14.语文学习过程中,应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 观,提高文 化________________和审美情趣。
* 15.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_______________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16.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性。
* 17.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中捕捉
资料仅供参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语文课程丰富的______________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 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9.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六艺”中,与语文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礼、乐、射 b.射、御、书 c.书、乐、礼 d.书、乐、数 20.中国单独设置语文学科最早的名称是()a.语文 b.中国文学 c.国语 d.国文 21.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基础性与教育性 b.广泛性和动态性 c.规范性和选择性 d.基础性和广泛性 22.提出“创设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订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成果”这一教学过 程模式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布鲁姆 23.按照成书时代先后,下列古代语文教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千字文》、《古文观止》、《三字经》 b.《诗经》、《三字经》、《文
资料仅供参考
选》、《古文观止》 c.《诗经》、《千字文》、《百家姓》、《古文观止》 d.《礼记》、《文选》、《古文观止》、《三字经》 2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产生于()a.19 b.1923年 c.1929年
25.由“读”过渡到“说”,训练学生能在较长时间连贯的、有条理的完整说话能力的训练 方式是()a.答问 b.讨论 c.口头作文 d.复述 26.在说话训练中,熔说话、朗诵和宣传鼓动为一炉的综合性较强的训练方式是()a.采访 b.复述 c.辩论 d.演讲
27.在中学生听话能力构成因素中,理解语义能力主要是指()a.准确把握含义 b.听得清楚 c.听得完全 d.判别评析
28.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思维速度快,概括程度高,这体现了思维品质中思维的()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批判性 29.在语文课堂教学常规方法中,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特别适合某些文学作 品教学的方法是()a.欣赏教学法 b.诵读法 c.问答法 d.谈
资料仅供参考
话法 30.下列语文教育媒体全部属于传统媒体的一组是()a.教科书、板书、实物、幻灯 b.教科书、图表、录音、模型 c.板书、图表、标本、模型 d.板书、标本、电影、图表
31.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中,人们经过特别安排、适当控制研究对象,以便在最有利 的条件下,对之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观察法 b.比较分析研究法 c.历史文献研究法 d.实验实证研究法
32.按照考试的目的、用途分类,属于学能考试性质的是 ()a.单元测验 b.期末考试 c.毕业考试 d.高考
33.语文学科美育与德育互相渗透,与智力发展和谐一致,这体现了语文学科美育的 ()a.功利性 b.效应性 c.诱导性 d.协调性 34.“表示要生动感人”,这一写作指导要点针正确文体是()a.记叙文 b.说明文 c.议论文 d.应用文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35.蒙学教材(举例不少于2个)36.语文学习中的非
资料仅供参考
智力因素 37.语文教学过程 * 38.语文学科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9.简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及相互关系。* 40.从功能和价值来看,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41.简述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2.结合教学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于4个要点)43.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接受继续教育?
年 4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 语文教学研究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题分 21 10 9 30 30 合分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1 分)
这里的“道”是指(1.在语文教育方面,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a.做人的道理 b.道德品质 c.道家思想 d.儒家道统,这一思想的代表者是
2.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儿童中心主义,兴趣主义和“做中学”()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克伯屈,这句名言出自著名语文教育家(3.“教是为了
资料仅供参考
达到不需要教”)a.叶圣陶 b.吕叔湘 c.张志公 d.陶行知
4.当代语文教育第一次大讨论发生的时间和讨论的焦点是()a.1957 年,文言白话之争 b.1958 年,文道之争 c.1959 年,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 d.1960 年,“双基”训练问题,5.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自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句话出自()a.朱熹 b.韩愈 c.王安石 d.唐彪
6.属于情感态度的“经历”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a.感受、参与、体验 b.尝试、喜欢、热衷 c.尝试、知道、树立 d.讨论、交流、养成7.“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一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凯洛夫
8.根据学习方法的分类,“韵语识学法”和“诵读法”属于()a.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 b.一般学习方法层次 c.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 d.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9.语文作为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是()a.熏陶渐染 b.科学训练 c.整体感悟 d.个性解
资料仅供参考
读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特色是,特别关注 a.知识与能力 b.智力发展 c.情感态度和习惯 d.动作技能
11.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是()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2.编写教材应该给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体现了编写教材的 a.开放性原则 b.弹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层次性原则
13.要求根据一定的目标,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表示方式等进行认真琢磨,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仔细推敲,力求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这是进行 a.默读训练 b.略读训练 c.浏览阅读训练 d.精读训练
14.鲁迅曾经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体现了写作过程中的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相似联想 d.相关联想
资料仅供参考
15.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段,使文章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些,这就是作文批改中的 a.旁批 b.面批 c.修改 d.总批
16.和中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 a.“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 b.“有教无类”的全民观念 “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 c. “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d.
17.“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一写作目标,主要针正确文体是
a.应用文 b.议论文 c.记叙文 d.说明文 18.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板书设计不应该是
a.认知的“梯子” b.想象的“窗子” c.创造的“起子 ” d.知识的“筐子”
19.就阅读能力而言,“对读物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准确、深刻、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浮泛、平庸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为
a.阅读感知能力 b.阅读理解能力 c.阅读评价能力 d.阅读创造能力
20.“经过广泛、粗略地涉猎,来获取各种信息,积累知识,也能够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这
资料仅供参考
种阅读方式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a.朗读 b.略读 c.默读 d.浏览
21.与其它三种剧作不同的一部是()a.《雷雨》 b.《威尼斯商人》 c.《窦娥冤》 d.《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22.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周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教界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课程名称由“国文”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_______________国教育家的这句名言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5.用“大语文”教育观来看,整个语文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_______________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系统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结构。 26.“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感的主体是个人,语感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27.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并应用于
资料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出现了程序教学设计。
28.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化、信息化、_______________和智能化。 29.课程
标
准
倡
导
写
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0.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耐心专注地倾听,二是自信负责地表示,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进行交流。 31.教学风格是教学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中表现,是教学艺术的升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9 分)32.言文教育33.多媒体技术34.教师德行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5.简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36.简述拟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37.简述语文美育的基本任务。
38.简述写作教学新理念。39.简述阅读的分类和阅读能力的构成。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资料仅供参考
40.论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41.论述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内涵和学科性质上发生的变化。42.简述在实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发生的变化。
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1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主张写作要“看多、做多、商量多”的古代语文教育家是a.韩愈b.欧阳 修c.朱熹d.柳宗元
2.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产生于
a.19 b.19 c.1923年d.1929年
3.建国后,中国中小学教材制度改革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变革始于
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4.在语文教育界,80年代初系统提出“大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的是
资料仅供参考
a.洪宗礼b.钱梦龙c.魏书生d.张孝纯 5.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b.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占大部分c.汉字有本意,引申文和假借文 d.汉字存在大量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现象 6.属于对知识的“了解”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
a.辨认、列举、描述b.回忆、举例、归纳c.识别、判断、区别d.复述、描述、评价
7.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属于语言性教学方法的一组是
a.实验法与讨论法b.讲授法与谈话法 c.练习法与回答法d.发现法与探究法
8.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苏教版)单元组合的特点是
a.按文体组元b.按知识点组元c.按能力点组元d.按主题或情境组元
9.20世纪初期,中国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主要是
a.实用性b.工具性c.人文性d.思想性 10.总结美国“八年研究”经验,并撰写《课程
资料仅供参考
与教学的原理》的学者是 a.泰勒b.布鲁纳c.多尔d.杜威
1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必须修满必修课的 a.10学分b.12学分c.18学分d.21学分 12.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阅读的一般规律是()a.感悟—理解—表示—获得精神自由b.获得精神自由—感悟—理解—表示
c.感悟—获得精神自由—理解—表示d.理解—感悟—表示—获得精神自由
13.“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想不清楚就动笔为文并不是不负责,而是肯定苦闷、彷徨、混沌、生涩、矛盾的精神地味和审美价值。”持这种散文观的是()a.郁达夫b.余秋雨c.汪曾祺d.朱自清
14.写作要注意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谋篇布局时要特别注意()a.首尾呼应b.过渡自然c.剪裁合理d.跌宕起伏 15.善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宏旨,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教学中始终着眼于整体目标。这种艺术
资料仅供参考
风格属于()a.细腻型b.朴实型c.严谨型d.旷达型
16.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其内涵正确的是()a.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b.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关注结果、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c.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d.强调关注结果,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质性评价
17.符合高中新课程体系三个层次结构的是()a.模块、科目、领域b.领域、科目、模块c.科目、领域、模块d.模块、领域、科目
18.“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a.应用文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c.文学类文本教学d.科幻类文本教学
19.在题材上大多反映有关宇宙的创造、人类的起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的哲学、史学问题的文学体裁是()a.寓言b.童
资料仅供参考
话c.神话d.史诗
20.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大王来何操b.何以知之c.自古及今,未之尝闻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1.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态、状况,即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的一种语言表示技能是()a.叙述 b.说明 c.描写 d.抒情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2.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_______________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
23.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端于____________年,以语文教育独立设科为标志。24.“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把国文教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模范文”,第二类是_“______________”,第三类是“自修文”。
25.20世纪60年代初,在纠正“左”的错误的同时,明确提出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简称为语文“_______________”。
资料仅供参考
26.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状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_______________和选择性。
27.根据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______的观点,语文教学中要区别“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是特定场合下特定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
28.“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_______________先生曾这样概括汉字的美。29.一般说来,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要包含行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29.教学环节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关系,是“链”与“__________”的关系。
30.语文教师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如遴选和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组合和变通能力。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33.三百千34.语文教学过程
35.教学情境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5.“导”和“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所倡导
资料仅供参考的教法之一,请作简要阐释。
36.简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包含的几方面任务。3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38.简述诗歌教学的意义。
39.简述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0.概述“五四”前后,对语文教学影响较大的三次教学改革与实验,并就其中的一次作综合评价。
41.运用揣摩语言法重点应放在哪些地方?请举例阐述6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0.概述“五四”前后,对语文教学影响较大的三次教学改革与实验,并就其中的一次作综合评价。
41.运用揣摩语言法重点应放在哪些地方?请举例阐述。
42.阐述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能力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
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语文教学研究总分题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1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
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完成本课程的基本专业,必须修满必修课的()
a.10学分
b.12学分
c.18学分
d.24学分
2.阅读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性和综合性,阅读的一般规律是()
a.感受——理解——表示——获得精神自由
b.获得精神自由——感受——理解——表示
c.感受——获得精神自由——理解——表示
d.理解——感受——表示——获得精神自由 3.“我把想清楚了的问题交给课堂,把能够想清楚的问题交给研究,把想不清楚的问题交给散文……想不清楚就动笔为文并不是不负责,而是肯定苦闷、彷徨、混沌、生涩、矛盾的精神地位和审美价值。”持这种散文观的是()
a.郁达夫
b.余秋雨
c.汪曾祺
d.朱自清
资料仅供参考
4.写作要注意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谋篇布局时要特别注意()
a.首尾呼应
b.过渡自然
c.剪裁合理
d.跌宕起伏
5.善于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宏旨,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教学中始终着眼于整体目标。这种艺术风格属于()
a.细腻型
b.朴实型
c.严谨型
d.旷达型
6.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其内涵正确的是()
a.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b.强调质性评价、强调关注结果、运用综合性评价方式
c.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
d.强调关注结果、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化、强调质性评价
7.不属于语文课程总目标的一项是()
a.积累·整合b.表示·交流
c.感受·鉴赏
d.思考·领悟
资料仅供参考
8.“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
a.应用文文本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
c.文学类文本教学
d.科幻类文本教学 9.在题材上大多反映有关宇宙的创造、人类的起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的哲学、史学问题的文学体裁是()
a.寓言
b.童话
c.神话
d.史诗 10.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何以知之
c.自古及今,未知尝闻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具体形态、状况,即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的一种语言表示技能是
()
a.叙述
b.说明
c.描写
d.抒情 12.主张写作要“看多,做多,商量多”的古代语文教育家是()
a.韩愈
b.欧阳修
c.朱熹
d.柳宗元
13.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课程标准
资料仅供参考
产生于()
a.19
b.19
c.1923年
d.1929年
14.建国后中国中小学教材制度改革由“国定制”到“审定制”的变革始于()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15.在语文教育界,20世纪80年代初系统提出“大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的是()
a.洪宗礼
b.钱梦龙
c.魏书生
d.张孝纯
16.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b.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占大部分
c.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d.汉字存在大量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现象 17.行为动词属于对知识的“了解”水平的一组是()
a.辨认、列举、描述
b.回忆、举例、归纳
c.识别、判断、区别
d.复述、描述、评价
资料仅供参考
18.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属于语言性教学方法的一组是()
a.讲授法与讨论法
b.讲授法与谈话法
c.讨论法与问答法
d.问答法与探究法 19.义务教育新课程语文教材(苏教版)单元组合的特点是()
a.按文体组元
b.按知识点组元
c.按能力点组元
d.按主题或情境组元 20.20世纪初期,中国语文学科的性质观主要是()
a.实用性
b.工具性
c.人文性
d.思想性
21.总结美国“八年研究”经验,撰写《课程与教学的原理》的人是()
a.泰勒
b.布鲁纳
c.多尔
d.杜威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2.根据语言学习和综合发展的一般规律,儿童掌握新语言的过程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即“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23.在语文美育中,审美感知力是最重要的审美基本能力,而审美______________力则是美
育
资料仅供参考的“制高点”和“落脚点”,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美育中的精灵”。
2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主要因信息加工方式_______________、社会性需求、环境和情绪的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多种类型。
25.语文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整体性、________________、有规律的动态性等方面。26.教师的德行由教师善、教师公正、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构成。2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的学习方法。28.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______________先生的文章《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由此引发建国后语文教学的第二次大讨论。29.20世纪
年代中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0.语文新课程要实现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资料仅供参考
31.语文学科审美性特点表现在审美内容的丰富性,审美实践的_______________和对人格影
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32.语文课程标准 33.涵泳法 34.教师专业发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5.简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36.简述拟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37.简述语文学科美育的任务。38.作文批改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9.阅读的分类和阅读能力由哪几方面构成?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面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阅读以下两个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学生:唐僧、孙悟空、白骨精,你最欣赏谁?有个小朋
资料仅供参考
友站起来说:“我最欣赏白骨精,她聪明多变,挺有本事,不怕失败。”老师称赞这位学生看法与众不同,有创新精神。
[案例二] 《啄木鸟和大树》这篇课文赞扬了啄木鸟的治病救人,批评了大树的讳痰忌医。可是教学中一位小朋友却提出:“我觉得啄木鸟不太好,没有爱心,为大树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死去吗?如果啄木鸟多去几次,大树病重了会接受治疗的。”老师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因势利导:“这故事原来是有啄木鸟第二次、第三次去为大树啄虫的情节,因为太长了,课文没有编进去,现在让我们自己来当‘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好吗?”
40.案例一中,教师对学生“欣赏白骨精”的看法给予了肯定,认为“有创新精神”。你是否赞随这位教师的做法,为什么?
答题要点:
(1)这位老师处理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失偏颇。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学会创造,提倡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这些是教师
资料仅供参考
在课堂教学中永恒的追求。可是不能忽略文本的教育意义。白骨精“屡败屡战”是为了杀人吃人,让母亲一起来干丧尽天良的事决不是孝道。人文学科应当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个性化的理解与认同,可是要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的要意和“向善”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理解而不离文本,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不能为尊重而尊重,为鼓励而鼓励。(2)如果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肯定这位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的做法;接着能够组织全班学生就这个新生成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已有的价值判断能力进行互相观点的交流与辨析;在此基础上,老师能够采取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悟出其中的善恶与是非,从而达成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一致和提升。
有创新思维对于孩子是可贵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最基本的是非道德观基础上。现代孩子身上某些畸形的“标新立异”大多是社会污染的产物,对此,文化工作者应该予以反省。对于文化产品,经济效益、轰动效应都应该排在社会效益之后。为了孩子,她们应该尽快增强自己的资料仅供参考
社会责任感。
41.案例二中,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临场作了“因势利导”的处理。这样处理效果好吗?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效果好。显然这样处理会更符合儿童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的思维方式。虽然这是老师的美丽编造,但不但无伤大雅,而且融合了拓展课文、强化主旨和读写一体的多种功能,当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案例中的教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有异于文本解析的看法,并抓住其中具有生成意义的情感与思想火花,引导她们由此出发进行拓展性的延续思考,让她们在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心世界过程中得到新的领悟与发展,让学生舒展灵性,畅所欲言。
学习过程中往往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人们都想避开而又常常难以避免的。其实,“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从错误中获得启示,往往能够变失败为成功。
资料仅供参考
42.结合上述案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阐述你对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理解。
7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 语文教学研究 一、选择题
1.所谓“古文教育”(前语文教育)是指 a古代的语文教育 b奴隶社会的语文教育 c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 d奴隶社会后期,封建社会前期的语文教育
2.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评价是 a定位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表观性评价
3.“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上述目标分别指向 a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b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和能力,过程和价值观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
4..鲁迅曾经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体现了写作过程中的a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相似联想 d相关联想
5.以下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弱化
a学生单一评价 b学生相互评价 c教师相互评价 d教师单一评价6.以下不属于论证方法的是 a驳论 b演绎 c类比 d归纳 7.以下阅读方式中,“有利,有感情”的阅读方式是 a泛读 b默读 c略读 d朗读 8.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板书设计不应该是 a认知的梯子 b想象的窗子 c创造的起子 d知识的筐子
9.应倡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该教学建议主要指向 a新闻类文本教学 b论述类文本教学 c文学类文本教学 d科幻类文本教学
10.要求不动唇、不指读、而且要控制“舌动”
资料仅供参考
以达到快速搜寻有关信息的目的,这一训练要求主要指向
a精读 b略读 c默读 d朗读 11.作品的文体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奇妙的克隆》 b《中国的石拱桥》 c《苏州园林》 d《济南的冬天》
12.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里的道是指a,做人的道理 b道德品质 c道家思想 d儒家道统
13.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最早的新式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出版于 a1897年 b19 c19 d19
14.对1963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表述不正确的是 a纠正了左的错误倾向 b注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c突出基础工具性 d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15.在语文教育领域,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观点的著名特级教师是
a于漪 b钱梦龙 c魏书生 d宁鸿彬 16.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这句话出自 a朱熹 b
资料仅供参考
韩愈 c王安石 d唐彪
17.属于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 a使用、比较、概述 b阐明、解释、概括 c设计、说明、辨认 d识别、欣赏、分类 18.预备—提示—联系---比较和总结—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莱茵 d凯洛夫19.根据学习的分类,“观察法”和”研究法”属于 a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 b一般学习方法层次
c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 d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20.语文作为工具,其中一个显著标志是 a熏陶渐染 b科学训练 c整体感情 d个性解读 二、填空题
21.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_________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 22.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化、信息化、______和智能化 23.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评价内容上,要有注重结论转变为注重______ 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时______、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资料仅供参考
25.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智力智慧、道德智慧和______智慧 26.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周代的________ 27.产生于清朝,由萧统编选的古代诗文总集《________》被认为是中国存在最早的古代文选课本
28.构建学习理论把情境、____、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 29.用“大语文”教育观来看,整个语文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______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系统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结构
30.根据瑞士语言学家_______的观点,语文教学中要区别“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工具,言语是特定场合下特定人对这一工具的应用 三、名词解释 31.言文教育 32.语感 四、简答题
33.简述当代语文教育三次全国性大讨论发生的时间和主题
34.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35.简述教学设计过
资料仅供参考
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主体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36.简述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
1.兼顾内容和形式,体现全面性原则 2.尊重学生劳动,体现鼓励性原则 3.因材施教,体现针对性原则 4.认真负责,起师范作用 五、论述题
37.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考任务1篇六
2007 年 4 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29782 语文教学研究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题分 21 10 9 30 30 合分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1 分)
这里的“道”是指(1.在语文教育方面,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a.做人的道理 b.道德品质 c.道家思想 d.儒家道统,这一思想的代表者是
2.设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儿童中心主义,兴趣主义和“做中学”()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克伯屈,这句名言出自著名语文教育家(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a.叶圣陶 b.吕叔湘 c.张志公 d.陶行知
4.当代语文教育第一次大讨论发生的时间和讨论的焦点是()a.1957 年,文言白话之争 b.1958 年,文道之争 c.1959 年,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 d.1960 年,“双基”训练问题,5.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自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这句话出自()a.朱熹 b.韩愈 c.王安石 d.唐彪
6.属于情感态度的“经历”水平的一组行为动词是()a.感受、参与、体验 b.尝试、喜欢、热衷 c.尝试、知道、树立 d.讨论、交流、养成7.“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一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杜威 b.赫尔巴特 c.莱因 d.凯洛夫
8.根据学习方法的分类,“韵语识学法”和“诵读法”属于()a.学习原则和学习策略层次 b.一般学习方法层次 c.某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层次 d.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层次
9.语文作为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是()a.熏陶渐染 b.科学训练 c.整体感悟 d.个性解读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特色是,特别关注 a.知识与能力 b.智力发展 c.情感态度和习惯 d.动作技能
11.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国家是()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2.编写教材应该给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体现了编写教材的 a.开放性原则 b.弹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层次性原则
13.要求根据一定的目标,对阅读材料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进行认真琢磨,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仔细推敲,力求透彻地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这是进行 a.默读训练 b.略读训练 c.浏览阅读训练 d.精读训练
14.鲁迅曾经说,“人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体现了写作过程中的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相似联想 d.相关联想
15.运用增、删、调、换等手段,使文章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些,这就是作文批改中的 a.旁批 b.面批 c.修改 d.总批
16.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 a.“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 b.“有教无类”的全民观念 “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 c. “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d.
17.“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一写作目标,主要针对的文体是
a.应用文 b.议论文 c.记叙文 d.说明文 18.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板书设计不应该是
a.认知的“梯子” b.想象的“窗子” c.创造的“起子 ” d.知识的“筐子”
19.就阅读能力而言,“对读物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准确、深刻、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浮泛、平庸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为
a.阅读感知能力 b.阅读理解能力 c.阅读评价能力 d.阅读创造能力 20.“通过广泛、粗略地涉猎,来获取各种信息,积累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这种阅读方式是(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a.朗读 b.略读 c.默读 d.浏览
21.与其他三种剧作不同的一部是()a.《雷雨》 b.《威尼斯商人》 c.《窦娥冤》 d.《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22.据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周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文教界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课程名称由“国文”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_______________国教育家的这句名言成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5.用“大语文”教育观来看,整个语文系统是由学校语文教育、_______________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系统组成的具有广泛性的结构。
26.“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感的主体是个人,语感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语感的表现是能力。
27.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并应用于教学设计,出现了程序教学设计。
28.现代教育媒体的主要特征是:多媒体化、信息化、_______________和智能化。
29.课程标准倡导写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0.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耐心专注地倾听,二是自信负责地表达,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进行交流。
31.教学风格是教学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中表现,是教学艺术的升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9 分)32.言文教育33.多媒体技术34.教师德行 四、简答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35.简述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总体特点。
36.简述拟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37.简述语文美育的基本任务。38.简述写作教学新理念。39.简述阅读的分类和阅读能力的构成。五、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40.论述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41.论述从“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概念内涵和学科性质上发生的变化。42.简述在实验新课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