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句加翻译 论语经典语句上(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儒家经典加翻译论语经典上篇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论语》(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论语》(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度厚实和顺,君子能够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是从自然界的运动引入,强调人要自强,包容万物,而且要坚持不懈,增厚美德。
儒家经典加翻译论语经典上篇二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儒家经典加翻译论语经典上篇三
《弟子规》是中国众多儒家经典读本之一,同其它儒家经典一起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国人的错误认识,将其摒弃于历史的烟尘中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今天,全球各国在面对生存与发展中产生的信任与道德危机,在用西方文化没办法解决和调和,才发现中国的《弟子规》等儒家经典才是根治上述的问题的一个良方时,这一失落将进一个世纪的文明古籍才重新获得人们新的认识与定位。而受到众多学习《弟子规》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等的好评,促使人们对其越发的重视,逐渐促使这一对国学大典的学习活动成为全民运动,对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不偏不倚,尊重自然,和谐相处,和气生财;主张张驰有序,阴阳平衡,万病不生”的这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这也符合现今西方主流认识)。它是一种追求质与量平衡的文化,不会产生副作用的“中和”文化,是一种双赢互利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自私式斗争、损人利己式的单赢文化。而《弟子规》正是基于这一文化指导恩想产生的经典古籍。它强调的是主动教育同化,有效平衡中和,依规动作,有序运行,避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合理疏导,有效利用。避免激化与斗争,多“中”少“争”。让种做人行事文化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从糼年开始,从进入某个组织开始,让这种“和”与“爱“的文化有效有序引导而不是命令,自愿而不是强迫地让每一个人高尚做人,忠心做事,和谐有序生活,在平和中不断进步、调整、改进,在无为中完成有为。有效主动疏导了人性中恶的洪流,使之变成善的种子与基因,并不断生根发芽,复制,扩大影响。完全改变西方文化“斗争”式的堵的对抗的处理方式,使恶者成善,善者成圣,使人性善的一面光芒万丈,将恶的一面抑制至最小,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我理解《弟子规》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作用。
《弟子规》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次是保证这种文化运作的为人处事的具体方式、方法,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教育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社会、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且冲突最少,损害最小,获利最大,各方满意。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主要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或要求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进或者是推动、促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弟子规》强调从小开始对人的教育,并且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做起。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先进管理思想有类似的地方;和现代企业控制理论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即专业”的说法也十分类同,强调培养人,教育人以及从小处细节点滴做起,不贪大求全,近而让规矩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自然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最终形成一种所有人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良好的结局自然水到渠成。
2、《弟子规》固名思义即:教育每一个子弟,每一个人做人行事的规矩、规定、方法。它是每一个人安身的立命的人生“宪法”,育好人做好事的培训程序。《弟子规》的总叙便是例证,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穿了,《弟子规》即是教人做人行事,安身立命,佑保个人身心健康,谛造群体(团队)合谐,依规运作的类似于“人生指南”式的程序文件。只是和企业所谓的管程序文件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只是硬性规定,还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更多的指导,充分挖掘发挥人性本善的正面作用,摒弃抑制人性潜在“恶”的一面,而非硬性规定,一味打压,不让翻身,争取一切可以向善,改善的“潜恶”“原恶”,为和所用,强调用爱化解,善意仁义引导,化恶为善,化害为利,而非打压消灭。所以它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事”。《弟子规》是用整套人性化的规定、方法等“硬性”规定与许多软性引导,不离不弃的教育,互爱博爱的方式完成有效育人的任务。这一点很值得完全程式化,无任何感情色彩与人性成分的硬性企业管理制度、方法、模式借鉴。人毕意是企业活动主体,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我们的管理模式,方法、规章制度等完全不顾人性,则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自觉自愿遵守。让其刚性中适度加入人性,使其更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否则钢性太强,极易折断。这也符合现代先进企业管理上推行的“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3、《弟子规》强调上下有序,长糼有别,仁爱忠义,行事依矩,遵从纲常,依规生活,顺从人性与自身规律办事,博爱待人。这一点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其实就是要依照企业自身条件,依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本着人性原则办事,不搞“假大空”的东西,按照规章制度等纲常运行,遵循组织原则,尊重组织伦理,不肆意妄为。依管理程序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要顾左右而言他。首先让自己成为规矩的弟子,做好每个人自己份内的事。注重教育引导,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即依流程,依规矩办事,又要重人伦,讲人性,自重自爱,敬人爱己,自强自立的当好家长,播撒“爱”的种子,收获“和”的果实。否则你拿员工当工具,员工就拿工作当跳极,大家离心离德,何来忠孝仁义?企业发展离开有德有才忠诚执行力强的员工,谈永续经营,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是员工不好,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当好老师,让劳资双方相互猜忌,报怨,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给员工埋下“怨”的种子。因此企业即要建立人性化的科学的符合自已规律的管理制度、程序以保证企业基础运作,像《弟子规》一样引导,要求员工依章有序运作,同时更要建立让这一体系能够健康导入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导入机制,这一导入机制必须以和为贵,以爱为根,以人为本,遵循种什么,得什么,忠爱对等原则,怨恨对等原则,人性自然原则。(连领导者自身都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员工,你对员工不敬不爱,员工对你不忠不义)
4、《弟子规》教育我们知与行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所以《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真理。”企业管理者既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调研,又要注意学习外来的先进管理方法、模式,缺一不可。不身体力行造就了许多三拍管理者,即: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许多企业引入众多管理方法、工具但却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引入时忽视了国情,厂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又不具备全员的忠义契约教育,没关注执行文化及人员素质的欠缺,不能在身体力行中因势利导的合理引导,利用与调整,使之顺利导入并能固化下来。这种只注重理论工具、管理模式,管理软件的引入的管理行为,最终使这些原本先进的东西贬值到一张纸的地步。反之不注重学习先进的东西,一味谈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只会成为井底之蛙式的经验管理者,将企业带入死胡同。
5、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以能服人,以德服人,赢得大众认同,而非以势压人。所以《弟子规》上有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及“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唯德学,唯才艺”等。企业领导者需有宽广的心胸,首先当好部属的老师,而非长官上级。有容人之心别人才能成己之美。不与部属争功,不与员工争利。勇于担责,德自立,心则宽,心宽则天大,领导者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舞台,有德才有得。
6、《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首先讲信用,遵守各种公司规章,程序,不要自己破坏自己建立的制度,让它依照其自然规律即原则、要求运行,久之效果自现。否则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作为领导者要有人品,有德行。德行德行,有德才能行。不要“见未真,即轻言,知未的,即轻传。”道听途说,疑神疑鬼,不依规定走正常渠道,诈言妄语,用打小报告等不符合组织伦理的方法恶整、阴搞同事,下级甚至于领导,肆意破坏企业正常运行之纲常。这些作为一企业领导者必须力戒并坚决制止。无德者必无得,有德者方能得通天下,所谓仁者无敌。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记取《弟子规》中“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的教导。远小人,亲贤才,建立科学识才鉴才体糸,弘扬正气,建立健全忠孝节义,仁德宽爱的企业主流文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当一部分是以强制、压制为主,单纯强调消灭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东西,最终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受伤,更与自然人性的自然规律相冲突,无法获得全员的真心认同,其硬伤是很明显的。如制度订得过死,缺乏人性,人情,过于冷漠与死板,埋下了对抗,互不信任与友爱的种子。而《弟子规》则以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尊重人性,人伦纲常的思想指引下变堵为疏,变消灭为融合,变斗争为合作,变紊乱为和谐。以博爱、宽和包容一切,以不放弃的精神教育众生。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爱为根,孝为基,从而结出忠、义、仁,理、智、信的高贵果实。强调的是平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活我也活。大家在和谐中达到双赢或多赢。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治理所需要的,采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它的核心思想强调讲人伦纲常,重人性教育,以爱为根,以和为贵。“爱责普渡众生,和则天下太平”。这一朴素、自然、古老的思想无时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符合辩证法的逻辑。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德以孝为根,国家企业莫不如此。有和才有爱,有爱才有孝,有孝才有忠,有忠才有仁,仁者则天下无敌。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必须要吸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益的养分,将其融入到现有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及至规章程序中,并将其二者有机的融合,从无为达至有为,让现代的管理元素融入古老、朴素、自然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注入我们民族特有的有益于我们发展与进步的良种基因,长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与实践硕果,打造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勇敢的探索。
喜不喜欢不重要,需不需要才重要。符合中国国情、民情、文化,又保留了西方管理文化精髓的混合式的中国式管理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之小心求进、探索,大胆的实践,便是中国企业未来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儒家经典加翻译论语经典上篇四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知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有道德的人研究学问著书立说追求真理的志向和气节不会因为贫寒和苦难而有所改变。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人不能不去学习,就像鱼不能牧业税一样。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不要想着今天不学习有明天,不要想着今年不学习有明年。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加以改正。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做官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学习了之余还有余力或者闲暇,就去做官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要多次的品味以后你才能知道其中蕴涵的真正意义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