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十三篇(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一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谁能先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
投影出示: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
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地点和时间的设置如此特殊?
(第三个问题)
生:因为世人对诺贝尔无比敬重。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
生齐读课题:诺贝尔
师:诺贝尔一生发明无数,但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炸药。还记得他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吗?
生:液体炸药、固体炸药和雷管和爆炸力更大的炸药。(投影出示)
二、学习4—9自然段
师: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应该是诺贝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来,一边仔细地读,一边轻轻地把这段艰辛的过程中令你深有感触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先读,在读中体会。
学习第4自然段
生:我最有感触的是第4自然段。
师:请你先读一读。
生读。
师:小时候的诺贝尔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十分善良,看到工人们一锤一锤砸得很辛苦,就想要发明一种东西帮助他们。
师:是的,小诺贝尔真是善良,从小便立志要造福于人。谁再来把小诺贝尔美好的愿望读一读?
指名读。
学习第5自然段
生读“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
生:我觉得诺贝尔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师:对!有了想法就要付诸行动,后来,诺贝尔用一生饯行了他的理想!
学习第6自然段
生:我最有感触的是这句话——“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因为我觉得炸药太可怕了,它都已经让诺贝尔失去了一个亲人,还让他的爸爸变成了残废,可是诺贝尔还敢去研究它,我觉得诺贝尔实在是太胆大了!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大胆”?
生:毫不气馁。
师:对!一个“毫不气馁”勾画出了诺贝尔不同常人的决心和勇气!
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是遍布荆棘,诺贝尔深知,只有“毫不气馁”,才能勇往直前!
请你再读读这句!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这种勇气和决心!
学习第7自然段
生读“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生:诺贝尔的实验室虽然被炸毁了,可是他还是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他又租船做实验,我觉得他真是“毫不气馁”!
师:说得好!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诺贝尔是怎样“毫不气馁”!
生读“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生:这几个数字告诉我们,诺贝尔做了很多次实验。可他仍然“毫不气馁”。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也说出了关键! 诺贝尔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多令人赞叹啊!我们一起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
投影出示: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
“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师: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发明了雷管,尽管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诺贝尔却从没被危险吓退过一步。科学的高峰是永无止尽的,他又一次向更高的峰顶进军了!
学习第8、9自然段
投影打出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一直到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画面为止。自己读吧!
生自由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诺贝尔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做实验,他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点燃的火线。
师:讲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注意到了诺贝尔的一举一动!能把相关的语句读读吗?
生读“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理解“亲自”。
师: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自己亲眼观察实验结果。
生:他不想让别人来冒这个险。
师:是的,不愿假手他人,更不要旁人遇险。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幅画面中最吸引老师的就是诺贝尔的眼神。句中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
师:他看得是那样的——
生:专注,投入,紧张。
师:是啊,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诺贝尔的专注!
生齐读。
师引读:近了!近了!——
生接读:火线已经接近炸药了!
再次引读,指名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紧张,害怕。
师:这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谁来读?
指名读反复读“近了!”一句。
齐读。
师:千钧一发的时刻,诺贝尔在干什么?
生:他还在盯着导火线。
师;读读这句话。
生读“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一句。
师: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到了呢?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诺贝尔的心里转过了哪些念头呢?
生:实验能不能成功?
师:这是担心。
生:如果爆炸,我会不会被炸死?
师:也有些害怕。所以他的心——
生;“怦怦直跳!”
师:除此之外,他还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结果就要见分晓了,成败在此一举!
师:这是激动和期待!
是的,在这样的境地里,谁都会紧张、害怕,但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句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
生;“但”。因为“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诺贝尔心里更多的不是害怕。
师:对!一个“但”字让我们知道,是更多的期待和憧憬驱走了他心头的恐惧和害怕,所以他的双眼——
生:“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师:这眼神是如此的坚定不移!谁来把这一句读读!
指名读。
师:还有谁想读?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突然,“轰”一声巨响,实验结束了!大声地读出下面的语段,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轰”的一声巨响,实验室爆炸了!
师:读读!
生读“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
师:又是一次大爆炸!太可怕了!
生:我听到了人们在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读!
生读“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师:所有人都惊慌失措!
生:我看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
师:如洪水猛兽般汹涌,把天空都遮住了!
生:我看到了人们纷纷赶了过来,个个脸上都变了色。
师:是啊,附近的人都赶来了!连我们都想知道——
生:诺贝尔是不是真的完了?
师:一起读!
生齐读“轰!——完了!’”。
师:实验成功了,但人们都以为,诺贝尔也被炸死了!你看,这巨大的爆炸声,这滚滚的浓烟,此刻,人们的内心充满了——
生:悲伤,叹息,哀悼。
师:是的,人们都以为已经失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出现大爆炸的结果,诺贝尔之前想到过吗?
生:他想到过。因为他的爸爸和弟弟都曾经为了做实验付出了代价。
师:那曾是血的教训啊!可为什么诺贝尔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还要冒这样的危险呢?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什么?
生:他从来没有忘记他小时候立下的志愿。
生:他想要研制更好的炸药。
生:他只想着要更好地造福人类。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觉到,你们已经贴近了诺贝尔的心。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这震撼人心的一幕!
生齐读第8节。
投影打出第9自然段。
师:突然,奇迹出现了!自己大声地读读这一段,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一幕?
生自由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诺贝尔满身鲜血在欢呼胜利!
师:天哪!一个浑身血淋淋的人却在举手欢呼!看到此情此景,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诺贝尔,难道你不觉得疼吗?难道你已经没有知觉了吗?
师:是的,此时此刻他已经顾不上疼了,或者说他真的感觉不到疼了,为什么?
生:因为实验成功了,他太高兴了!就不觉得疼了!
生:是成功的喜悦冲淡了身体的痛苦!
师:说得好!这是精神战胜了肉体!请你把这一节读读!
生读第9节。
师:在失败面前,他毫不气馁;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让我们也来为诺贝尔的成功欢呼吧!
齐读第9节。
师:没有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如此,让他赢得了全人类的景仰和尊重!现在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视为最高荣誉的奖项,它,只授予那些为人类做出最突出贡献的人。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
师:谁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
师:老师这儿有一段录音,也许经过翻译的手,诺贝尔的临终遗言已不是那么精确,但我相信,听完了它,你就一定能真正弄懂诺贝尔的心!
播放录音:
全世界热爱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镑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师:是的,现在看来,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算多,但它依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诺贝尔的一种精神和信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呢?
生:可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生:是不管面对怎样的崎岖和坎坷,都能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
师:很好!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的课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不起!
生: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总结,板书:永不言弃
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名字——(手指板书的课题)
师: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他就是——
生齐读:诺贝尔!
真爱,在诺贝尔心头涌动。这份不寻常的遗嘱,饱含了诺贝尔无悔的选择。他是伟大的,发明炸药失亲人,崎岖路上勇攀登;他是崇高的,拥有财富不带走,临终之前奖后人。这最后的决定,这最后的辉煌怎能不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诺贝尔呢?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二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 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 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 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 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自由交流
3、 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 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 (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 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 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 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背诵
4、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 搜集更多的宋词
6、 抄写生字词
7、 ……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即是其中之一。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
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
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逐层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师: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出示图片、音乐)你们看,这就是法布尔衣袋里的昆虫。哇!这么多昆虫,你们看了有什么话想说。
师:你们喜欢这些昆虫吗?法布尔也很喜欢这些昆虫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都写出了法布尔喜欢昆虫,哪个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个,边读边圈画出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喜欢昆虫的语句。
二
1、抓纺织娘
师:好,我们都来学习这个内容吧。你来读第二节,你来读第三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师:你们是从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十分喜欢昆虫的。
交流:
(1)、“三天前”:是啊!法布尔早就注意了这纺织娘,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三天里法布尔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终于”:你是怎么从这个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十分喜欢纺织娘的,愿意把体会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吗?——你很会咬文嚼字,体会言中之情,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3)、和母亲说的话:同学们,这可是法布尔辛辛苦苦才捉到了这位“歌唱家”,想想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对!法布尔一定非常兴奋,那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2、抓小甲虫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内容。指名读第五小节。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也想来读读。(师读“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故意把“小宝贝”读成“小东西”、“欣赏”读成“看”。)
师:怎么样?老师读得不错吧?意思差不多,换换也可以吧?——嗳,法布尔回家后会怎样欣赏呢?
师: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很喜欢小甲虫。(动词)
师:是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是多么爱惜啊!谁也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这个小法布尔可真爱惜小甲虫啊!)——咱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请自由读读。
甲虫样子 为什么呢? 在法布尔眼里这小甲虫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漂亮的小甲虫(出示图片)引读“嗬——”——(出示语句)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小甲虫真漂亮。——谁再来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法布尔真是太爱昆虫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五节完整的读一读,感受感受!
3、遭到父母责骂仍然喜爱昆虫
师:这件事中有对话,所以我想分角色读。先请同学们把6—10节的意思读明白,再在小组里分角色练练。(指名两组分角色读)
师:这几节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
(相机理解“很不情愿”、“放”、“丝毫”、“仍然”、 “背着”、“偷偷地玩”。)
(1)“放”:如果把这个“放”字换成“扔”行吗?——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请你读读第九节。
(2)法布尔虽然是躲起来偷偷的玩,但仍然是兴致勃勃,自得其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0节,感受一下。
三
师:课文为了更好地向我们介绍法布尔喜爱昆虫的特点,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师:其实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事例还有很多,刚才同学们就说了不少。请你读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读了第四小节,你发现写法上和刚才学的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
师:这叫有详有略,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
四
师: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遇到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在昆虫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出示《昆虫记》封面和书评录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昆虫记》这部书吗?是的,他的作者正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是一部专门写“虫子”的书,于100多年前问世,此后便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真是奇迹中的奇迹。这部誉满全球的巨著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五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了解了法布尔,知道了他伟大的成就,你们想不想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布尔呢?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式?
1、将书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看来,今天的学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是一个法布尔精神的传递者!
2、读《昆虫记》: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好书的孩子。
3、做一个雕塑:那你准备怎样设计这个雕塑呢?——同学们设计的雕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对昆虫研究的喜爱。
…………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多,也非常好!课后就请同学么那抓紧行动吧!让我们记住这位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伟大科学家。
这课在上学期的市会教中上过,第一稿是按照“着迷——迷恋——痴迷”这个思路,后来想另辟一条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五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增加对飞行器的了解。
2、诵读与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
3、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4、口语交际,健康小顾问。
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增加对飞行器的了解。
2、诵读与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语文与生活
1、第习第一部分: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短文,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3)指名读“哥哥”发表的那句话演说,思考:你对哥哥的这句话演说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4)小组内交流讨论后集体交流。
(5)小结:这句话含有深刻的道理,可以理解为最会说的未必是本领高的,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一定是话说得最多的人;还可以理解为从说与做来看,做比说更重要,只说不做的人将一事无成。
2、教学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仔细看图和文字,将图与名称连线。
(3)交流后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
(4)在这些飞行器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谈谈你对它的了解。
(5)集体交流,看谁对飞行器了解得多,了解得详细。
(6)小结:看来只有课外多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才能得到多方面的知识。
二、诵读与感悟
1、审题,明确要求。
2、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向老师请教。
3、范读后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
(一边读一边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情感的变化,就会读出各不相同的语气。)
4、自由练读,一边读一边体会“礁石”、“小浪花”思想情感的变化。
礁石:暴跳如雷——狂忘自大——少气无力、自叹不如
浪花:始终是自信的、平和的、执着的
5、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朗读。
6、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7、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选择你感兴趣的飞行器,向你的朋友、邻居作个介绍。
2、练习朗读背诵《浪花和礁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段话。
2、我们写好钢笔字同样也需要持之以恒,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段文字,看清行款布局及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3、指导书写:专 废 滴
4、学生描红、临写。
5、反馈评议。
二、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为“建”之底和“走”之底。
2、指导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
4、学生练习。
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学当健康小顾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课题
1、健康,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可是,一些同学由于缺乏健康知识,养成了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时,你能为他做些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健康小顾问,介绍有关健康的小常识。
3、板书课题,健康小顾问。
二、指导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健康的小资料,并在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当健康小顾问,将组内的资料进行整合。
2、分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健康小顾问,介绍健康小常识。
3、引导学生对小顾问提问,小顾问做出回答。
4、评议小顾问的表现。
三、评选最佳小顾问
你觉得今天登台的小顾问中谁最棒,为什么?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六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6~87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提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 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迁移
1.提问回忆
看图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求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房间、阳台的周长和面积各多少?房间的长比阳台的长多多少?
那求房间的周长怎么列式?生答:(3.6+2.8)×2
=6.4×2
=12.8(米)
和学生一道计算出结果,结合计算过程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2.列式揭题
求房间的面积怎么列式?(3.6 × 2.8)阳台?(2.8×1.15)
观察2道算式,想想今天我们会研究什么内容?揭题“小数乘小数”
【评: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是新课标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根据呈现的数据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并自己列式解决,这样不仅引出新知,同时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求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回忆小数加减、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便于后面学习、沟通、比较、转化。】
3.类推算式
是的,看这道3.6 × 2.8小数乘小数的算式,你还能想到与它有关的其它乘法算式吗?
生答:36×28 、3.6×28、36×2.8、0.36×0.28等。
【评:培养学生类推、联想能力为下面学习、探究,后继学习做好孕伏。】
(二)探索归纳
同学们算小数乘整数时是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去算的,看来整数乘法比较重要,是基础。下面我们一道来笔算36×28=
1.回忆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36×28=1008这个算式,谁来说说36×2.8的积是多少?为什么?3.6 ×28呢?为什么积都是100.8呢?
2.猜积估算
那3.6 ×2.8的积是多少?(10.08)看来大家是胸有成竹了,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想想积可能是10.08吗?1.008 吗?为什么?
( 因为3.6≈3 2.8≈2 3×2=6; 3.6≈4 2.8≈3 4×3=12;所以3.6 ×2.8的积在6与12之间。因而不可能是100.8和1.008。)
【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确定积的范围,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3.自主探索
说得有道理,但数学不只是猜测,还要有严密的推理和论证,那准确得数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答:进行单位换算后用竖式计算或直接用竖式计算。那你们就试试看吧。
学生汇报,让学生分析说明进行单位换算后用竖式计算局限性,重点分析直接用竖式计算的做法。算时什么地方让你为难?3.6 ×2.8的积为什么是两位小数?(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估算、单位换算。)还有别的方法吗?(利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明。)让学生竖式说说怎样算的?
强调:其实把2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两个因数分别乘10,得到的积是1008,1008就是原来的积乘了100,要求原来的积就得用1008÷100,只要从1008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这就是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去思考,确实验证了积是两位小数,前面的猜测也是对的。写单位和答句。
【评: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想办法利用笔算、利用单位换算等算出准确结果,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通过学生的辨析让学生知道笔算具有普遍性,从而算法得以优化,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4.自主尝试
根据刚才学例1的方法和经验你能算出阳台的面积吗?打开书87页完成试一试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写得快的同学可相互说说是怎样得到它的积的?
追问:得到3220后为什么除以1000呢?把2个因数都看成整数等于把两个因数分别乘10、100, 3220就是原来的积乘了1000,求原来的积就得用3220÷1000,要从3220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
核对书上的填空后,问得数可以化简吗?化简后的结果是多少?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不急于化简。
【评:让学生依据笔算例1得到的经验与方法迁移至试一试的探索,使经验方法通过笔算更明朗化,为下面概括、总结提供支撑。】
5.比较概括
观察例1与试一试两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什么?(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面就有几位小数。)
通过这两题的探索,想必大家对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都有了各自的理解,你觉得小数乘小数该怎样计算?小组讨论交流,个别汇报(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其实小数乘小数可分为三步即:一算、二看、三点。一算:怎么算?二看:看什么?点:怎么点?
【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质疑
1.在计算时第一步应该没问题关键是后两步,看错点错积就错,下面就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⑴完成书87页练一练第1题
⑵.说说下面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算算看。
3.46×1.2 1.8×4.5 10.4×2.5
2. 总结:今天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打开书第86~87页,仔细的看,看有什么不懂等会提出来。
【评: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努力体现真实的学习、追求真实的课堂。】
(四)提高拓展
1.比一比谁的眼力强、谁的思维好。
⑴已知123×34=4182给因数点小数点使等式成立
123×34=41.82
⑵想一想1.25×3.2=4这题有没有做错?
⑶8.05×1.2=4这题正确吗?
⑷选择 2.4×1.86=( )
① 10.074 ② 4.464 ③4.98
【评:及时的练习巩固了新知,培养学生的直感】
2.完成89页的2、3两题
3.0.36×0.28积是几位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
【评:前后呼应,提出了后继学习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七
7.金蝉脱壳 主备人:伍文杰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思维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本文极其生动的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动人奇特的情景。
文章主题:课文通过典型金蝉脱壳的事例,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写作特点: 本文记叙脉络清楚,金蝉脱壳的过程写得非常细致、生动,适合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并迁移运用。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躲”的写法。
2、 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 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分析、品读课文,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2、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什么?
2、 检查字词
柿子
搜索 花椒籽
协调 趴在 抽搐 配合
第一行是翘舌音,第二行是平舌音,第三行要读准,提示“柿、搜、协、配”写法。
3、 以第四自然段为内容,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 讨论: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几段写我观察到的金蝉脱壳的过程?
2、 学生默读。
3、 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 指名朗读。
? 找出里面的动词。
? 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生词
2、 组词
搜( ) 躲( ) 椒( ) 协( )
艘( ) 投( ) 叔( ) 办( )
3、 照样子写词语
依依不舍 ( ) ( )( )
4、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品读课文,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学习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在文中,作者感叹道:“这是多么神奇有趣的事啊!”“这”指的是什么事情?
2、除此以外,文中还有个感叹句,你能找出来吗?
3、出示“这是多么奇特动人的情景啊!”指名读。
4、从这两个感叹句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这件事,就是“神奇有趣、奇特动人”。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 自读思考: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那种情景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先将有关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交流感受。
2、 学生自读、圈画。
3、 集体交流:
? 脱壳前:
1) 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2) 出示“突然,我发现了……停在那里不动了。”再请学生读,注意突出蝉的动作。
3) 出示“夜幕降临,……偷偷地爬到树干上”对比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仔细观察)
5) 出示“我轻手轻脚……时刻的到来。”再读读我是怎样观察的。强调“轻手轻脚、躲在、聚精会神”
? 脱壳中:
1) 蝉脱壳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2) 填空“蝉的 先露出来,接着 钻出来,而后 出来了,最后是 脱壳而出。”
3) 在这个过程中,你觉得那里最神奇有趣?
保护甲上颜色的变化:极淡的绿色—深绿色
眼睛——像花椒籽
蝉尾出壳一连串的动作:“仰”、“扑”、“抓”、“抽”等
出示图片,判断图片上是哪一个环节。
请学生模拟这个动作。
4) 朗读课文
5) 引导背诵:背诵这段文章,首先要记住金蝉脱壳的顺序,其次要记住这个过程中蝉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及最后蝉尾脱壳时的一系列动作。
? 脱壳后:
1) 指名朗读相关内容。
2) 刚脱壳的蝉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蝉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它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会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蝉一样。仔细读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介绍了蝉在那几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4) 相机指导朗读
5) 为什么他不把写翅膀的两处和在一起写?(观察的顺序)
6) 引导背诵:可根据板书引导背诵。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练习
观察一种小动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它的特点写下来。
△附板书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背→头→脚→尾
脱壳后 翅膀→大 颜色→深 翅膀→斑纹 触角→光环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八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39
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 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 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 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 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 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 学生自由交流
3、 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 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 (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 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 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 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 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 背诵
4、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 搜集更多的宋词
6、 抄写生字词
7、 ……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九
教学要求: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要来学背《朝代歌》。
⑵学生试读《朝代歌》。(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⑶老师示范读。
⑷这首“朝代歌”依次包含了哪些朝代?用“————”画出来。想想,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了解的?
⑸学生交流。教师对学生不熟悉的朝代进行简单介绍,要求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⑹学生自读、互相读、分组读。
⑺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朝代的名人。
⑻学生熟读并背诵。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住朝代的顺序,让我们把从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按朝代填写在表格里吧!指名读题。
⑵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的朝代一一对应。
⑶学生试着填表。(看谁填得多,填得对)
⑷师生共同评议。(对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
⑸对自己所了解的名人,你能不能说说他曾为社会作出了哪些贡献?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⑵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⑶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教师根据情况小结。
⑶学生仿写。要求注意行款布局,一气呵成。
3、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
⑵相互交流,对自己认为写得不好的予以纠正、重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同学们,关于《水浒传》,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水浒”故事有关的12个词语,读懂背熟了这些词语,你就能知道“水浒”故事的思想内容了。出示12个词语。
3、学生自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词典或问老师。
4、指名读,正音。
5、交流词语意思。
6、学生自由朗读。
7、同桌练习背诵。
8、集体背。
9、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戏。
2、指导。
⑴学生读帖,小结写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点。
⑵教师范写,讲解“北、戏”的结构特点和写法。
3、练习。
⑴学生仿照课本来写,教师指导。
⑵学生再次练习,注意基本笔画的位置。
4、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唱电视剧《水浒传》的插曲。
2、这激昂的曲调将我们带入了“水浒”城中,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故事不由得浮现在脑海中,许多同学都按耐不住想显显身手,说说他们的故事了。那么,“水浒故事擂台赛”正式开始。
三、宣布规则
1、四人一组,组内先进行预赛,选拔出代表参加班级擂台赛。
2、讲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单人讲,两人配合以相声形式来讲,合作编成小话剧来讲等。
3、参赛者讲时要声音响亮,举止要大方,要有表情,同时讲完后还要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
4、民主投票评选出本次“水浒”故事擂台赛的冠军。
四、进行比赛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
3、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4、反馈。
⑴教师进行简单评议,鼓励为主。
⑵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家人讲。
朝代歌又称:历史朝代歌
其主要是方便记忆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的歌谣。其形式多为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儿歌,或顺口溜。
历史朝代歌多是配合着“历史朝代年表”一同使用。
看了下面的歌诀,感觉太繁杂了,本人自编了一首超短的,大家看看如何:
夏商周兴帝国起,
秦汉三分延六晋,
隋唐五代传二宋,
元明清衰皇朝落.
此处提供几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通俗版)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简易版)
歌诀一
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
歌诀二(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
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十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
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68岁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7、……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十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0
木语子 发表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中,逄(pang 第三声)蒙的“逄”误写为“逢”,却注音为“pang(第三
声)”,我记得在这一版本改版之前这个字就误写成“逢”,我也曾质疑过,但是很多老师都认为是
通用的。
我查阅了几个版本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里面“逢”只有“feng(第三声)”这个读音,
“逄”只有“pang(第三声)”这个读音,作为姓。
虽然在整篇文章里面这个字只作为人物的姓出现,不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作为教学者,
严谨的教学态度是必要的,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希望苏教版教材的编写者应重视这个问题,在下
一个版本的教材中更正这个小小的错误。
(第一范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嫦娥奔月)本文转
载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学习把句子写具体,把自己的意思具体表达出来。
2、读背《边疆小夜曲》,领会诗歌的意境。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设计公益用语。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读情景对话。
⑵、教师把爸爸的话提出:想想看,怎么写才能让人具体地感到大海的大呢?
⑶、学生说出小芳的话: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
⑷、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该句还可以怎样补写,也能写得具体?
⑸、教师归纳把句子写具体的基本方法:要紧紧抓住前句的中心词来写,使中心词的意思表达更具体、生动、准确。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读这部分的句子,想想每句后半部分横线上可以怎么补写,才能使前半部分更具体。
⑵、学生试着补写句子。
⑶、学生分组读自己补写的句子。(师生评议,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⑷、学生说“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⑸、教师设计巩固练习。
a、今天晚上可真黑呀, 。
b、天安门广场真大啊, 。
c、小明可真着急, 。
d、演出就要开始了,我的心里紧张极了, 。
⑴、学生读《莫高窟》一文中的相关内容,感受文章是怎样把情景写具体的。
⑵、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
⑶、小结。
课后札记: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读背《边疆小夜曲》。
⑴、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的边疆是怎样的吗?你们听过小夜曲吗?
⑵、出示《边疆小夜曲》,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⑶、指名试读,教师相机指导。
⑷、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边疆战士们心中的歌,写出了这些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对祖国,对人民的爱,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是他们唯一的心愿。)
⑸、多美好的境界啊!指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情,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走进诗歌的境界。指名朗读,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比一比,看谁朗诵得最好)
⑹、学生练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二、出示《军港之夜》
⑴、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⑵指名说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⑵、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名这段话选自《莫高窟》。
⑶、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⑷、教师重点指导“尊、彩塑、智慧”等字的书写和整体布局。
2、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
⑵、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⑶、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课后札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学生读题,并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明确什么是公益用语。②设计一条公益用语。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2、指导。
⑴、学生读题中的三条公益用语。
⑵、学生读一读介绍什么是公益用语的话。
⑶、教师略加讲解:公益用语通常是用来教育我们关注公共的利益,维护公共的利益。
⑷、引导学生回忆见过、听过的公益用语。
⑸、讨论这些公益用语的作用。
⑹、想一想为什么这样设计。
3、练习。
⑴、思考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⑵、集体讨论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要这样设计的。
⑶、集体评议补充,互相完善。
4、反馈。
⑴、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⑵、鼓励学生关注公益事业,大胆设计公益用语,并在学校、家庭等地进行宣传。
5、组织设计公益用语 填空
(1)、爱花惜草,( )。
(2)、播种爱心,收获( )。
(3)、共织一片绿荫,常留( )。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左偏旁:金字旁、绞丝旁。两个例字是:钉、给。
2、指导。
⑴、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例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⑵、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⑶、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⑴、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⑵、练习“钉、给”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⑴、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⑵、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三、作业:请你为江阴设计三四条公益用语(名胜、特产等)
课后札记:
苏教版第九册数学电子课本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电子课本篇十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四、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