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与教学案例区别心得体会和感悟 教学案例和课例的区别模板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例与教学案例区别心得体会和感悟 教学案例和课例的区别篇一
一块面包——‚言语交际表达训练‛课堂实录
于永正 执教 杨晶 整理 张庆 评析 年级:徐州市鼓楼小学五年级一班 时间:两课时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自己的心里话。[评:于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搬到说写训练的题材,使学生感到这种训练既亲切又实用。由此可见:训练题材何处找?处处留心皆材料。]
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位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
师: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人都要爱惜粮食,是吗?以上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错的,还有部分同学不举手,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小诚,你准备怎样处理? 生:(站起来)我……
师:(鼓励地)说心里话,没关系。生:我不敢问……(笑声)师:小诚不是不想问,而是不敢问,胆子小。要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才。[评:在言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于老师不光给优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而且还兼顾到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的孩子。其实后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而于老师却没有遗忘他们,这是很值得效法的。]——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不少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一下比较好,当然,写稿子,报告老师或校长也不失为好办法。不过,当面劝告,(板书:劝告)不能耍态度,要以理服人。(板书:以理服人)[评:怎么劝告人?必须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这次训练的核心内容。要做到说理充分,娓娓动听,使人怦然心动,这不光是个说话技巧的问题,关涉到一个人的思辨能力。由此看来,语文课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思维训练是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进行的。]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对了,有人告诉我,这位扔面包的同学姓李。咱们就叫他晓理吧。(板书:晓理)你准备讲什么,先列个提纲。这叫发言提纲。(生写,师巡视。)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列的提纲? 生:我先请晓理背古诗——《锄禾>,再根据古诗教育他粮食来之不易。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更合适?——请你自己考虑。
生: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评: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随时指出其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他们选用准确的词语,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这是第一条。还要告诉他,把粮食加工成面粉到做成面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道工序,不知有多少人做……
师: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
生:第二条,告诉晓理,粮食的用途很大,谁能离开粮食?粮食是宝中宝。
师:很好。(板书:粮食的用途)民以食为天,这是至理名言。除了供人们吃,还能干什么?知道吗? 生:做点心……
师:粮食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糕点、酿酒,还有,你们知道吗?好多药品都是用粮食做的。我们吃的味精也是从粮食中提炼出来的。总之,没有粮食,人类就无法生存。
生:我请晓理算一笔账,每个同学每天扔掉一块面包,那全国将浪费多少粮食?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
师:这笔账算得好!这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板书:算账)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简朴,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俗语:厚积而薄发。教师平时有了丰厚的积累,教学时便可随手拈来,为我所用。此即一例。不是现用现学,而是学了备用。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呢!] 生:虽然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较快,但还有很多人吃不饱。师: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点也放在第三个方面说说。这也是一笔账。
生:我给他讲一个革命故事,红军长征时……
师: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讲;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提示一下:你不是学过‚马背上的小红军‛吗?那位小红军就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还记得他干粮袋里那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吗?这可以算第四条。(板书:记住过去)生:面包是用爸爸、妈妈挣来的钱买的,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师:这一点补充很好,可以把它放在第三条。大家想得很周到,讲得很有道理。我如果是晓理,听了以后,一定会心服口服的。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大体分四个方面。我们当面劝告晓理的时候,就从这四个方面讲。现在,请看看板书,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待会儿,我扮演晓理,请你们来劝告我。(生笑)(生熟记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师:现在我当晓理。谁借条红领巾给我戴戴?(师戴红领市)我是谁? 生:(齐答)晓理
师:是于晓理。懂得道理。(板书:于晓理。众笑。)劝的时候,千万别说‚于老师您不应该扔面包‛。(生大笑)现在,我请一个同学到前边来劝说晓理,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允许插话,都要参与,看谁有口有心,能说会道。[评: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允许插话,都要参与‛,较好地处理了点与面的关系,提高了训练的效益。]——于婧,请你到前边来。(婧摇头)师:我不喜欢摇头,我喜欢听‚让我来试试‛。(婿勇敢地走上讲台。老师鼓励她大胆一点。)[评:既教书,又育人。这不只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遇事不胆怯、不退缩的心理品质。] 生:于晓理同学,这是你扔的面包吗? 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众笑)(一生站起来插话:小同学,请问你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师:我是四(1)班的,叫于晓理。生:晓理同学,你扔面包是不对的。
师:我扔面包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婧一时语塞。师指出: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我‛的说法,而且态度要诚恳,要这样说:晓理同学,你把面包扔了我感到大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发矛盾。)生:于晓理同学,我觉得把好好的面包扔了太可惜了。(师插话: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扛了。)[评:劝说别人是一种语言艺术。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诚恳外,还要说得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于老师的这一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你想想,你妈妈在工厂里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分地挣钱,你妈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师:妈妈知道了会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这时于老师立即提醒于婧:看看黑板上的提纲,应该先讲什么?)生:于晓理同学,你知道吗,粮食可来之不易呀!农民辛辛苦苦地耕地,播种,施肥,浇水……收割.(师插话:脱粒,晒干。)付出了多少汗水呀!咱们上一年级学过一首古诗——《锄禾),你还记得吗? 师:记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姐姐,我错了,我不该浪费粮食。(众笑。一生插话:把粮食加工成面包,不知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经过多少人的手!)生:粮食的作用可大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除了可以吃,还可以酿酒,做点心,制造药品呢。(一生站起来补充:还有提炼味精。粮食是宝中宝。)我们生活虽然好了,但也不能忘记过去。还记得咱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吗?(一生插话:如果我们一人扔一块面包,全国会浪费多少面包呀!)师:(拿起桌子上的面包)小姐姐,同学们,谢谢你们的帮助,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粮食了!我错了。(说完低下了头。笑声。)师:(取下红领巾)我现在不是于晓理了。(笑声)于婧态度好,讲得好,同学插话补充得也好。
师:同学们,浪费粮食的现象较普遍,不光是晓理一个人。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想写篇稿子,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样吧,咱们给全校同学写一封公开信,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粮食的作用,都能珍惜粮食,怎么样? 生:(齐答)好!师:我刚才说了,咱们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来着? 生:让全校同学认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是宝中宝,(师插话:粮食的作用)都来爱惜粮食。
师: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在信中就必须将粮食来之不易、粮食的作用写清楚,这是重点。格式和一般书信一样,为了区别于其他书信,第一行可写上‚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生:以谁的名义写? 师:以个人名义写吧,写的时候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随时提出来。请抓紧时间写草稿。
生:于老师,我给市长写封信行吗? 师:可以。让市长在‚世界粮食日‛那天发表电视讲话,呼吁全市人民爱惜粮食。
(生写草稿,师巡视,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当面评改了两篇草稿,下面是评改其中耿臻一篇的实录。)生:(读草稿)给全校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师插话:‚这是个题目。‛)亲爱的同学们:上星期的一个上午,我校四年级的晓理同学把一块只咬了两口的面包扔了。(师插话‚在公开信里不要点同学的名。‛)五年级一班的于婧同学见了,挺身而出,进行劝告。(师插话:虽然制止这种不良行为需要有点勇气,但还不是和坏人作斗争,用‚挺身而出‛不合适。可以改为‚诚恳地提出了批评‛。)[评:这又是帮助学生推敲词语的一个精彩的例子。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其实,这种浪费现象很普遍。在我们学校的垃圾箱里经常可以看到发霉的馒头、包子、点心……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浪费粮食!同学们,粮食是宝中宝。‚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天三顿饭,哪一顿能少了粮食!再说,粮食来之不易呀!它是用农民的血汗换来的。(师插话:你没有把粮食的作用讲全,它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以做饲料呢!读完后补充上去。)咱们一年级就学过一首古诗,(师插话:‚这一句应这样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过的那首流传千百年的古诗吗?’‛)诗中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收下来再加工成面包,又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提高,可是还应当勤俭节约。小学生行为规范里讲得很清楚,要爱惜粮食。(师插话:‚这里加上一句:‘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不多,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粮食。’‛)现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曾经报道过世界难民缺乏粮食的问题。当看到一幅幅骨瘦如柴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托着饭碗向别人乞讨的时候,(师插话:‚前面有‘一幅幅’,后面就该加上‘画面’二字。要不,就把前面的‘一幅幅’去掉。‛)浪费粮食的同学难道不为之震动?(师插话:‚有些电视节目应当看,耿臻同学看了,不仅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作文中用上了,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许有人会说,馒头我是用自己的钱买的,我扔了与别人没有关系。不对!父母挣钱容易吗?我们也应当珍惜父母的血汗呀!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吧!此致敬礼。五年级一班耿臻,1995年3月16日。
师:耿臻的信一是道理讲得较全面,较深刻;二是措辞恳切,有力,感情真挚,有说服力。其他同学再看看自己写的,看看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修改好了,再抄在作文簿上。[评: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种随机面批的方式。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机改,受益面大,效率较高。由于是随机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敏锐的语感。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为了达到让全校同学都爱惜粮食的目的,除了写信,还可以把刚才于婧劝晓理不要扔面包这件事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同学们看了同样会受到教育,下次作文课咱们就以《劝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有空儿,你们先写好草稿。
[总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怎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以为,于老师的‚一块面包‛说写训练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说写训练材料。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了,尤其是乱扔面包等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抓住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二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小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三是教师不光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还注意抓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形成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资料来源: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教学素材)【教学课例1评析】
这篇教学课例是由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组成的。其中的课堂实录是全息地记录师生的对话,并把相关的教学活动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对课堂实录的评析并不是上课教师本人的分析与反思,而是由听课者进行的分析与评论。这样的写作方式也可以算是行动研究的成果。因为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是由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进行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当然也是以改进行动为旨归的。这篇教学课例在课堂实录方面是非常翔实的,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加上记录者的简要描述,基本上呈现了这堂课的整体面貌。评析的语言夹杂在课堂实录之中,使得评析的针对性很强。
这篇教学课例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缺少教师本人的反思。听课者的评析毕竟是外在的,难以反映出教师本人在当时情境下的心理活动。教师本人反思的缺少,使得读者难以知晓授课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了有没有达到我原先的设想‛、‚我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问题的答案。另外,评析部分都是肯定教师的做法,评析的都是教师做得到位的地方,而没有对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这样一来,固然有助于上课教师本人继续发扬做得好的方面,有助于其他教师学习其做得到位的地方,但是,对教师本人而言,可能会忽视其不足方面的改进。
总之,实例呈现了教学课例的写作方式之一,即‚课堂实录+他人的评析‛。
教学课例2 ‚交换律‛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
一、课堂实录 (一)情境、质疑
1.课前谈话:在数学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今天上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变→不变)2.观察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比一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交换位臵] 3.质疑: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一个或几个例子(算式)来说明吗?(二)探究、发现
1.汇报,整理算式。
请每一个同学独立地举出数学知识中交换位臵、结果不变的例子。(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7 + 121 = 121 + 47 9 × 4 = 4 × 9 12×10 = lo×12 100 + 200 = 200 + 100 326 + 623 = 623 + 326 76 + 32 = 32 + 76 32 × 2 = 2 × 32 75 × 30 = 30 × 75 2.观察,发现规律。
(力求体现自主发现、独立学习的探究过程。)(1)师:上面8个算式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引导学生把黑板上的8个算式分类,第一组:加法算式,第二组:乘法算式。)(2)观察第一组算式: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能用一句话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臵,和不变。(3)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用刚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第二组乘法算式,你能用一句话把第二组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吗?(学生独立观察后,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全班进行反馈,体现学法的迁移和自主学习。)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臵,积不变。(4)刚才同学们举出的例子中有没有交换位臵,和或积不相等的例子?我们每人编了一道题,全班编出了许多道题,两个数相加(乘),交换加数(因数)的位臵,它们的和(积)不变,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谁能给这两条规律取个名字? 3.事例验证。
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 31 + 25 = 25 + 31(三)巩固、应用
1.根据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填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20 × 45 =()× 20()+165 = 165 + 35 1013 + 214=()+()48 +()= 72 +()80○50 = 50○80()+()=()+()师:(指着最后一题。)这样的算式给你时间填,你能填得完吗?你能用一个算式把所有的算式表示出来吗?(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2.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这些知识? 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因数)的位臵,再加(乘)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乘法)运算,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四)总结、引申
1.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说的是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三个数可不可以交换位臵? 生2:既然加法中有交换律,乘法中也有交换律,那么减法和除法中有没有类似的交换律? 师:大家能根据‚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回答刚才这两位同学的问题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生1:我认为三个数也可以,比如1+2+3=2+1+3。生2:三个数相加时,可以这样交换位臵,比如1+2+3,1+3+2,2+1+3,2+3+1,3+1+2,3+2+1这六个算式 都是交换了其中两个加数的位臵,他们的和总是不变。
师:怎样想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生:(略)生1:我认为减法中没有交换律,比如:5-3=2,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3-5就不能减了。
生2:可以减的,3-5=-2。
生3:5-3和3-5他们的差是不一样的,所以减法没有交换律。生4:我认为减法中有交换律。比如,5-5=0,交换位臵后还是5-5=0。(很多学生露出了困惑的神情,转而进行了争论。)生5:要使减法中可以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臵,这里的差必须等于0,也就是被减数和减数相同,是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中,是任何数都可以的,所以减法中没有交换律,同样除法中也没有交换律。
(以上问题由学生自主提出,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建议学生应用‚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课外去探索。)
二、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臵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臵、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臵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臵,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臵,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臵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大纲(修订版》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氛围。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毕宏辉撰写)【教学课例2评析】
本教学课例是采用‚课堂实录+教师本人的反思‛的写作方式。另外,本教学课例写作中,对教学设计作了简要的交代,这样为读者深入了解上课者的意图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课例与教学案例区别心得体会和感悟 教学案例和课例的区别篇二
一、课例研究对您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1、课例研究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重新审视与重新构建的过程。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备完一次课就不会再进行修改,其实我们在每次上同一节课时,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是否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这些是我在平时教学中不会重新审视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关注学生的学。
2、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课例研究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或细节的细致观察和深入反思,探讨问题产生的背后原因及影响,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并且克服了常规教学研究的盲目性。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3、课例研究培养我的问题意识,提高我的科研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时有新的问题和困惑产生。进行课例研究,为老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在研究课例的过程中,我将自己日常教学实践接触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认识,经过理性的探索、认识和加工,并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通过课例研究,能不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去尝试着改变教学方法,在反思中尝试,在尝试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最终提高自己。
三、您对课例研究有哪些理解和思考?试举例说明。
对课例研究,原来我不知道研究什么,通过这几年的网络研修,我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课例研究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重新审视与重新构建的过程。在原来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只会精心的去设计教学环节,而很少精心的去考虑我为什么这样去设计,而课例研究的学习让我知道了要研究什么,课例研究就是要研究校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怎样学,研究老师怎样以学定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课例研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课例研究就是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成功之处,找出失败点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再从宏观上审视,看看这堂课哪些地方还需要突破,通过反复的研究修改,总结出精华。
通过课例研究,能不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去尝试着改变教学方法,在反思中尝试,在尝试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最终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