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脑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脑血管病诊断指南(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脑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脑血管病诊断指南篇一
各专科分会主委/秘书长、医学会各部门负责人:
目前,各专科分会及医学会各部门正按照批准的2011年学术会议计划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其中绝大多数专科分会能够认真贯彻中华医学会章程精神,遵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和《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财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学术会议质量高,选题明确,信息丰富,真正发挥了引导学术潮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下面这些好的经验值得各专科分会借鉴:
1、集体策划学术内容:一类和二类学术会议计划经过常委会认真讨论,明确举办学术会议的目的,学术内容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和临床、科研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2、避免召开重复性的学术会议,发挥专科分会整体的优势,学术会议形成“年会制”,逐步创办水平高、规模大,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学术会议;
3、医学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为了培养临床医生整体、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多学科交叉的临床问题,一些专科分会牵头联合有关专科分会举办综合性学术会议,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
4、为了使基础研究成果用于临床,把临床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基础研究,一些专科分会组织“临床与基础”学科交叉的学术会议,取得了“双促进”的效果;
5、重视对中青年医生的培养,为中青年医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召开中青年学术会议,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论文,使优秀的中青年医生脱颖而出;
6、结合学术会议组织开展了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掌握了相关疾病的第一手材料,对我国的疾病防治工作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7、结合学术会议,对专科分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广泛征求意见并逐步推广;
8、在保证学术会议质量的同时坚持节约办会的原则,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议开支,积累了更多的经费用于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但是也有极个别的会议在组织的过程中出现了违反《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和《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财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的情况,如:
1、召开计划外的会议;
2、召开重复,低质量、低效率的学术会议;
3、委托个人或会议公司组织学术会议,经费管理混乱,不符合国家财务管理规定;
4、注重会议的形式和排场,不注重会议的学术内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中华医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常务理事会已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要求各专科分会严格按照学会章程办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术会议的管理,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2011年1月份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秘书长工作会议”,传达了新的《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对于2011年没有按照《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执行的专科分会,将不予审批该分会2012年的学术会议计划。
请各专科分会及医学会各部门在拟定学术会议计划时,严格按照学会有关规定办理。专科分会对拟召开的学术会议要按照新的《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严格审核并加强管理。
请各专科分会及医学会各部门按以下要求将明年的各项学术会议计划报送我会学术会务部。
一、申报的学术会议要紧密围绕国家卫生工作重点,开展多学科的前瞻性、交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倡学科间联合召开大型学术会议。通过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同时为政府部门在医疗卫生保健、教学、科研等方面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发挥学会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精减会议的精神,切实抓好国际会议、一类和二类国内学术会议,避免召开内容重复的会议,禁止在12个旅游景点召开会议。希望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好题目,组织好代表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条件不成熟的会议应缓开。
三、专科分会在上报学术会议计划时,要经过常委会讨论,主任委员签字并加盖专科分会印章,上报中华医学会学术部会务部。
四、专科分会及医学会各部门在填报学术会议计划申请表格时,请将表格中的各个项目填写完整、明确,原则上不能出现空项或“待定”等项目。
五、申报的学术会议经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审议并报常务理事会批准后方可召开。未列入计划的学术会议不得冠以中华医学会或中华医学会xxx分会(部门)的名称或直接冠以全国xxx学术会议名称召开学术会议。
六、申报事项及截止日期:
为准确、及时汇总各专科分会2012年学术会议计划,请各专科分会及医学会各部门务必于2011年9月30日前上报学术会议计划。具体申报方法详见附件“会议计划申报操作手册”。在网页中填写各项申报内容后,按“保存”键上报会议计划,另外,保存后请打印一份出来,请主任委员签字、盖章后(医学会各部门申报的会议请主任签字、盖部门公章),邮寄到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李佳张悦 邮编:100710,联系电话:010-85158128,85158559,传真:010-65123754,e-mail:lijia@,zhangyue@。
附件: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
2011年6月22日
中華醫學會2012年學術會議計劃
本計劃中所列出的學術會議系由中華醫學會專科分會及中華醫學會有關部門提出,經中華醫學會第 24 屆理事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及常務理事會。
審批通過並報中國科協備案。計劃包括中華醫學會及各專科分會舉辦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學習班和國際或雙邊、地區性學術會議。
為進一步提高中華醫學會學術會議的質量,以及會議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對有關問題重申如下:
1、根據中華醫學會學術會議管理的有關規定,國際學術會議計劃和國內一類學術會議計劃須提交中華醫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及常務理事會
審批,國內二類學術會議計劃提交中華醫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審批。凡未經上述程序批准的學術會議,不得擅自冠以“中華醫學會 xx學術會議”
名稱,或以“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 xx分會”、“中華醫學會 xx部門”的名義召開全國性或地區性學術會議;
2、列入計劃的所有會議應按照《中華醫學會專科分會學術會議管理辦法》、《中華醫學會專科分會財務管理辦法》組織與召開,違反者將通
報批評,並不予審批下一會議計劃;
3、為使中華醫學會學術會議計劃能按時印發,請各專科分會和各有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將下一學術會議計劃上報中華醫學會學術
會務部,上報時間為每年 9 月30 日前。學術會議計劃申請表格的項目要求填寫完整、明確,項目填寫不全以及逾期未報,學術會務部將不予受理審批程序;
4、列入本計劃的學術會議,其征文和會議通知將刊載於中華醫學會網站、《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和各相關雜志上。會議時間、地點如有變動,則以每次學術會議的具體通知為准;
5、中華醫學會每年學術會議計劃的申報工作由學術會務部負責,有關問題請與學術會務部聯系。
中華醫學會
2012年 2 月
脑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脑血管病诊断指南篇二
013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
013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13-09-06至 2013-09-08 会议地点: 西安市 电话:010-85158145 传真: 联系人:陈凯 email: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2号 会议网址: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外科学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9月6日至8日在中国古都西安隆重召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莅临本次盛会。
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16个专业学组在2013唯一的一次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大会将围绕“合作、创新、转化”的三大主题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年会将倡导学术争鸣,紧盯国际外科前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以互动为特色倡导学术交流,突出国际化,旨在将年会打造成外科学领域的学术精品会议。会议的规格和影响力将超过往届年会。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作报告和讲座,交流形式包括继续教育课程培训、主题发言,专题报告、国际会场交流、论文口头发言交流、电子壁报展示及手术演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年会的平台全方位展现国内普通外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习惯不断改变,与外科领域相关的肿瘤等疾病已成为许多国家居民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不断推动医学科学发展,努力解除疾病带给人类的痛苦,是医学领域的永恒主题。
目前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此次盛会并踊跃投寄学术论文,为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大会截稿日期为2013年5月15日。请登录大会网站http:// 随时了解大会最新进展。参会者将获得国家i类医学继续教育学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
二〇一三年一月 二〇一三年一月
一、征文内容
1.普外科领域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普外科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经验以及相关研究
3.普外科各专业领域实验研究
二、征文要求
1.论文必须为未曾公开发表论文。论文要求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论据充分。
2.中文(600字以内)或英文(400个单词以内)摘要一份,摘要请采用文字表述,不要附图、表;
3.中文摘内容包括标题、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并注明第一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所在省/直辖市分会及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
三、投稿方式及截稿日期
1.唯一投稿方式:
在线投稿。代表可通过登录大会网站http:// 进行在线投稿。
2.征文截稿日期:2013年5月15日
2013年5月15日午夜12:00代表在线投稿通道将予以关闭。
3.投稿语言
代表可在线进行中文和英文的双语投稿。
4.投稿类别
4.1 微创
4.2 移植
4.3 胃肠
4.4 肝
4.5 胆
4.6 胰
4.7 脾及门脉高压
4.8 血管
4.9 营养与感染
4.10 乳腺与甲状腺
4.11 疝
4.12 其它
脑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脑血管病诊断指南篇三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4.多有高血压病史。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6)应作ct或mri检查。(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请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ski缺血量表计分≥7分。
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疾病诊疗指南 脑血管病诊断指南篇四
2014年8月27至30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召开。会议上,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牵头,组织全国34名内分泌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共同商讨制订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首次公布。《共识》进一步肯定了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并为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对于二甲双胍的使用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推荐和指导。共识于2014年8月发表在《药品评价》杂志第11卷第15期和《中国糖尿病杂志》第22卷第8期。
二甲双胍自1957年问世以来,应用在临床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虽然国际和国内的糖尿病指南都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首选用药,但是纵使历史悠久、地位突出、疗效显着,实际临床应用上仍有很多医生、患者对二甲双胍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如因担心胃肠道反应而未能发挥其剂量优势;担心其损害肝肾功能和引起乳酸酸中毒;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剂量的调整不确定等。加之目前药物的多样化也对二甲双胍一线药物地位造成冲击,使得一些原本可以从二甲双胍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错失了治疗良机。
2014年8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专题发言中,从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存在误区、安全性、使用时机与临床疗效、联合用药、特殊人群用药、剂量调整、降糖外益处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明确表示二甲双胍不损害肝肾功能,同时指出没有确切证据支持二甲双胍的使用与乳酸酸中毒有关,另外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专家的推荐意见,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二甲双胍。
纪立农教授介绍,针对国内外人群的研究均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不受体重影响,即二甲双胍不仅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也适用于非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人群。有研究将393名使用二甲双胍并伴有至少1项传统意义上二甲双胍禁忌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二甲双胍,一组停止使用。观察4年结果显示,继续使用组比停止使用组在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方面无显着差异,继续使用组甚至有降低血清肌酐和尿蛋白的趋势,提示二甲双胍不会导致肾脏损害。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但多发生于治疗早期,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此外,使用二甲双胍还能带来心血管获益。目前甚至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可能与肿瘤发生风险下降有关,但仍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相关性。
虽然二甲双胍的益处颇多,但是药物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合理的使用,纪立农教授强调,二甲双胍的最佳有效剂量为2000毫克/天,临床上一般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用药原则,这样有助于达到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胃肠道反应。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也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500毫克,每天2次,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2周后可增加至1000毫克,每天2次。可根据患者状况个体化治疗,每日总剂量1500~2550毫克,分2~3次服用。
综上所述,共识指出,无论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还是体重正常的患者,二甲双胍都应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应该一直保留在其治疗方案中。因此,目前二甲双胍仍具有不可动摇的一线药物地位。但是一些特殊人群要注意,比如二甲双胍仅适用于10岁及以上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45~60ml/(min?1.73m2)之间二甲双胍应减小剂量,egfr小于45 ml/(min?1.73m2)应该停用等。
广大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可以依照《共识》的推荐和指导,放心地使用二甲双胍。及早选用二甲双胍并用至最佳有效剂量,有助于血糖尽快达标并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使更多糖尿病患者能够从二甲双胍的使用中获益,也是本《共识》制订的宗旨和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