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语文课堂展示美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语文课堂展示美篇篇一
在心灵互动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下面几种途径,创设氛围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和顿悟。我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做到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实现师生间的思想共享和情感共鸣。
一是情感渗透。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以知识广博启智,以人格力量服众,以深沉思辨达理,以春风化雨润心。
在教《我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课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和母亲相依为命,每天妈妈下班都给她带一块年糕回来,那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小女孩望啊望啊,总也看不到妈妈回家,于是,她顺着妈妈回家的路去找,却发现妈妈倒在大树下。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可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她明白了,知道妈妈是放心不下自己,小女孩擦干了眼泪,用手语唱起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泪水、雨水从她小小却又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她一遍一遍唱着,终于,妈妈的眼睛闭上了……
很多学生的眼睛里也都闪烁着泪光,还有些女生轻轻地抽泣起来。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感染了每一颗纯真的心。所有的学生都在用心演唱着这首歌,整个教室涌动着感恩之情。歌声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个孩子,每一颗善良的心。俗话说,“情通理达”,情感是通向心灵的桥梁。只有感情相通,才能使道理如久旱之甘露,点点滴滴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是艺术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课时,许多学生认为共产主义不可能实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群青蛙比赛爬高塔,到了一半的时候,有些青蛙就开始打退堂鼓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青蛙退出了比赛。只有一只最小的青蛙最终到达塔顶,成为胜利者。当小青蛙下来的时候,大家问它是靠什么力量成功的? 小青蛙说:“你们在爬高塔的时候,每爬一级台阶,总是想离塔尖还有很远,越来越没有自信,所以最后你们放弃了。而我,每爬一级台阶,我都抬头看上一级台阶,只向上爬一级台阶,对我来讲都是不困难的。所以,我就一直爬到了顶端。”
三是情境体验。我认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只有经过体验,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例如,在讲《抵制不良诱惑》一课时,我这样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形成对不良诱惑的认识:“生活中诱惑时时处处存在,有些诱惑能促进我们努力奋斗,有些诱惑会给人带来不良的后果,如果你们现在面临这些诱惑,如何去抵制诱惑?”在同学们的思维碰撞之下,许多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产生了:转移注意力法、榜样引导法、后果反思法、利弊分析法、转弊为利法、培养良好兴趣法和自我告诫法,等等。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而且让学生形成了远离不良诱惑的情境体验和认识。
四是躬身力行。我以日常生活为根本点,以角色扮演为生长点,以实践考察为切入点,以反思生活为关键点,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不断完善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平时阻隔在学与用之间的壁垒,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师生心灵互动。比如,我把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考察活动:既有赴蓟县贫困山区慰问的农村体验之旅,还有赴空客a320、天津纺织博物馆、达仁堂药业考察的工业考察之旅,也有赴北京参观红军长征精神教育展的红色学习之旅,参与学生总计可达500人次。还有很多学生志愿在学校周边地区义务献爱心,比如到“宝岛眼镜”服务,利用寒假参加“慰问老教师”的活动,到第一老年公寓义务劳动,有人已坚持10年之久,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心灵互动让教育水到渠成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就像春风春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唤醒人、打动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师生心灵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形成了宽松、愉悦、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不但理解了别人,发现了自己,还在思维碰撞中形成了共识,在交流沟通中消除了偏见,形成了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的面貌。我所带的年级连续多年都取得了高考的优异成绩,其中2008届、2011届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我所教的三届高三毕业班,共有7位同学考取了北京大学。实现了心灵互动的课堂教学,收获的不仅是学生优异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师生在心灵互动中,彼此加深了对生命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从而追求更高尚的生活,实现了共同成长。
开展师生心灵互动的教学全面提升了我校政治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如,我所带的年级组内4名教师先后做过市级教学观摩课,其中《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一课2009年3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获得推广。
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语文课堂展示美篇篇二
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
下双镇沙河小学 刘海英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我也曾一度陷入迷茫中和部分老师一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学生却无所收获。热闹背后,欠缺语文品味,只注意课件的大量运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实践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然而当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听、评课活动之后校领导语重心长的指导让我茅塞顿开: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然而要让语文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却并非易事。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语文味儿”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那么,如何让课堂洋溢“语文味”的芳香呢?
一、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
读。”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呢?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请同学们细读2-9自然段,从文中找找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
1、体会鲈鱼大美 生:大。
师:有何凭证?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师:你从哪个词看出这条鲈鱼大的? 师:你能读出鱼的大吗?
师:这么大的鱼钓起来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师:从作者钓鱼的细节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作者是个钓鱼“高手”。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个钓鱼“高手”的呢? 师:钓鱼“高手”眼中的鱼能有多大呢?用手势比画一下。师:这条鱼确实大得让人吃惊,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条鱼大得让人吃惊吗。(指导朗读:带着惊喜的感受再读,齐读)出示: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师:看来这条大鲈鱼确实很有魅力呀!它就这一点魅力吗? 师:从哪里看出它漂亮的呢?
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谁能读出这条大鲈鱼的漂亮?(指导朗读)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觉这条鱼是那样的美。
师:联系上文我们知道了作者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是个钓鱼高手,此时看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一条大鲈鱼,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兴奋、高兴、得意。
师:是啊,他的兴奋和得意真是无以言表。你能用朗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吗?试试看!指名读,得意吗?谁再来读?
师:如果是你钓到如此大,如此漂亮的鱼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再来读。师:著名诗人范仲淹有一首诗《江上渔者》,诗云: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里。古人都爱鲈鱼,更何况刚满十一岁的小作者垂钓到这么大,这样漂亮的鲈鱼,他当然是希望把这条大鲈鱼——生:留下
师:作者还有把鱼留下的充足理由吗?
2、体会钓鱼辛苦
生:我钓到这条鱼很不易。
师:多细心的孩子呀,你读得很到位。不易也可以理解为挺辛苦,是吗?
师:怎么不容易?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作者钓鱼辛苦的?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作者钓鱼的辛苦,看来,为钓到这条鱼,作者是等了很久,而且颇费了一番功夫呀,的确不易。我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内心的不舍与抉择的艰难,以问题“什么原因让作者不愿意放鱼呢?”作为突破口,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拒绝诱惑的艰难。言为心声,在读的时候他们自然就能把内心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离不开教师穿针引线地指导,而且要导得巧妙,不露痕迹,“儿童是情感的王子”,一旦你把学生引向情感的高潮,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如“火山爆发”式的喷发,此时,绘声绘色的读也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对文章的理解也变的顺理成章。
二、让语文味在“品”中释放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斑而知全豹”,而课文中的关键词即是这儿的“一发”“一斑”,教师只要能发现它们,并巧妙地利用它们,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紧扣周总理生活“多么简朴”,工作“多么劳苦”等,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关键句,进而细细地揣摩、体会。在不断地品悟中感受到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三、让语文味在“写”中流淌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的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将写作向实践延伸,学生将兴趣融于写作当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关注现实的精神,从而将真实的感情落于笔端,使学生乐于表达。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过多注重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训练,认为读得响亮、说得流畅,语文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可细细想来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写的训练。那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我认为,随堂小练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章的情感上升为自己的情感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这时就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如我在教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学生已经真切而又深入地体会到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投入了自己的青春甚至于整个生命,而她一生却视名利为粪土,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什么样的美丽才能跨越百年。此时此刻,学生心潮澎湃,于是,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同学们,我想你们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居里夫人说,这样,把你们的心里话写在书的空白处。”学生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我打开了,一段段鲜活的文字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促使了语言实践和情感体
验的结合。
在教完《只有一个地球》后,我设计三个写作训练:
(1)用“璀璨、刀绞、毁坏、保护”四个词写一段呼吁人们爱护地球的话。(2)结合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以童话形式写一篇题为《地球母亲哭了》的作文。或写一篇读后感。(3)写两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宣传语。要求主题要突出,语言要精练。
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小练笔使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他们也逐步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使用这种表达方法。这些课堂小练笔,是学生富有个性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创作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会悟出写作的窍门,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总之,充满语文味的新课堂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旅行”。所以我坚信:唯有洋溢“语文味”芳香的语文课堂,方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语文课堂展示美篇篇三
让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听特级教师吉春亚的课有感
东塔学校
杨陆燕
最近,在视频上我有幸领略了名师吉春亚的风采,吉春亚老师是一位文静儒雅、聪慧灵气、快乐随和的老师。她那充满诗意的课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走近她的《趣识对联》、《杨氏之子》,更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厚实、诗意、快乐、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的教学风格充溢着课堂、充溢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一、诗情画意,感受语文味
整个课堂,吉老师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说:吉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如:“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让你们的思维和老师碰撞一下。”“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表现真可谓一枝独秀;吉老师的语言之所以灵动而富有诗意,源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
在“趣识对联”一课中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
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几千人的会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吉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愈感味正情浓,真可谓浮华汰尽显本色,诗情画意在其中。
二、真情洋溢,读出语文味
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让情感洋溢着课堂,就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在《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吉老师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字字入眼,字字入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诵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在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含意,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时的想法,从中体悟语文味。在唤起学生无限联想时,反复让学生诵读课文并适时让学生思考文中最有意思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放开声音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再次反复体会、揣摩、领悟。在这个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反复碰撞。接着,指名学生读,并让他们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朗读,吉老师用自己的读带动学生的读,让学生体会读的韵味,享受读的意境。并且采用师生对读、自由读、集体、引读,最后吉老师出示提示句,带动全班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背下了这篇古文。
因此,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三、扎实有效,体现语文味
吉老师的课凸现了对字词基本功的训练,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的本位。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吉老师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同学们,拿出你的手跟老师一笔一划地写题目”,从指导生字的笔画书写到带着学生品词、品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品析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划出引发你感受的词,或划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有疑问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在体会过程中指导学生写下诵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 这是吉老师在课后的报告中多次提到的话。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在边读边品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不只要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品出“味”来,那就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结语:品味了名师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就要务本求实,浓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让学生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感受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语文课堂展示美篇篇四
展开“对话”,让课堂洋溢“语文味”
(江阴市青阳二中 张黎 ***)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获得“语感”,而且要获得“美感”和“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感,体验丰富情感,品位独特美感,使课堂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和韵味。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语文味 语感 美感 情感 【正文】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特点。“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理解、感悟时所呈现出来的,与文本内蕴相和谐的课堂审美心理状态及其外显的意蕴和境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和韵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以生为本,以语为本,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追求多层面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心灵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获得“语感”,而且要获得“美感”和“情感”。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美感的认同与赞赏,在长期的濡染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感,体验丰富情感,品位独特美感,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便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
一、通过“对话”,培养良好语感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①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作品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
色,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的语言,关注、品味语言,和文本“对话”,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刻画的„„努力捕捉课文的精妙处,引领学生细嚼慢品,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1、激活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是这样描述语感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杨金林先生说得好:“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教学时,教师必须激发和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问题“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己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威尼斯小艇的船夫的重要。当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里,他就会有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实现了文本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来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这里王老师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教材,在学生体会“威尼斯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之后,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主动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文本进行开放、平等的对话、沟通、交流,感受小艇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将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水城威尼斯人们的多彩生活呈现出来。
2、加强言语实践
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文本进行开放、平等“对话”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在“对话”实践中去理解、体会、领悟、积累。语感的获得不能单靠别人的告诉或纯理性的分析来完成,它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实践,并适时给予点拨,把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落到实处。
“对话”可以理解为“你读我读”。“读”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于永正老师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脑海中终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就像杨再隋教授所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就像唱歌一样,如果你不去试唱,调子自然也就找不准,文字的意思和蕴涵其中的情感自然无从知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品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唐江澎在教学《生命的意义》时,并没有在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只是通过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又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来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与保尔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体会到保尔的感情——从内心深处流泻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心悟口诵”,在反复的朗读中用心去拥抱文本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话”也可以理解为“你说我说”,“说”也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文章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经常组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带着问题去与课文对话,对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感定能有所提高。
“对话”同样可以理解为“你写我写”,“写”也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③仍以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在学完课文后,王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这一环节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每个学生此时的理解不同,情感也不同,通过写的形式,引导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事实证明此刻学生产生的情感易于抒发,也乐于表达。也就是说在王老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威尼斯独特之美,学生有感要发,有情要表的时候,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感受书写出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二、通过对话,体验丰富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生、教师、文本立体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学习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对话”,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呢?
1、营造和谐氛围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首先来自对学习氛围的体验。学习氛围来自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心灵的接触、情感的沟通。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和谐、开放 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源泉。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说过:“教育的成功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语文课堂上,虽有师生平等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但仍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习《孔乙己》,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学生只能理解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难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尚且如此,课堂教学更应该把学生从被灌输、被征服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教师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王菘舟老师讲: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过程,都应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应营造和谐氛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只有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独创见解,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对话,构建起课堂情感,达成健康情感的熏陶。
2、创设情感情境
课文中有不少文笔优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采用播放录音、投影图像或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激发感情,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法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人为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的感人作品。整篇文章句句含情,字字带泪,语言精练,结构完美,遣词造句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散发着浓郁的文学魅力!有位教师教学时,通过“披情入文”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把史铁生的其它作品如《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我与地坛》等展示出来,配上忧伤的音乐范读其中一些段句:“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创设了一种感人的情境,很多孩子(不少听课教师)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理解了作者的那份“深深的爱母情节”,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母爱,也学会如何去爱母亲,以获得一份情感的碰撞。同时,通过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教师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创设情感情境,努力架设生活和教材之间的桥梁,学生的心灵就会获得自由,思想的翅膀就能展开飞翔,飞进文章特有的境界,飞进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三、通过对话,品位独特美感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挖掘、充分利用课文的审美因素,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文本是凝固化了的古昔作者的言语,接受美感的前提就是要让这凝固化了的言语重新“活”过来,从而达成今天读者与古昔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要以自己的“对话”实践给学生垂范,把这种经验以暗示、点拨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主体体验而获得审美快感。这种“对话”离不开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自然风物的认识。
1、品味作品语言
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这些课文俱为名家之作,文质兼美,凝结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修养。细细品味语言,能够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了解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中的“饱经风霜”,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个词的呢?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老师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让孩子在“对话”中品味语言文字,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2、赏析人物形象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这种“表达”和“诠释”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实现的。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先借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所运用的手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揣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接受熏陶感染。而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的。它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既可以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完整事件,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某些传神的细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例如:王菘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以诸葛亮的“笑”字设疑,让学生的“对话”“高潮迭起”。“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通过对“笑”的解读,学生深刻理解了诸葛亮这
个人物形象“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ˋ造箭ˊ,而诸葛亮想到的是ˋ借ˊ箭。”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王老师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这样一来,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
3、鉴赏自然风物
精彩传神的写景之文、状物之篇层出不穷,卷帙浩繁。“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内容,往往情景交融,或把自然景物作为人类生活的象征,或寄寓作者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而显示其审美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物,与作者进行对话,揣摩作者隐含在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审美意义。如进行《山居秋瞑》教学时,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通过质疑,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亲眼目睹那方宅、草屋、榆柳、几排桃李,几缕炊烟,几声鸡鸣。当学生真正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生发起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深刻体会诗人那一刻弃官归隐的心境。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宁静,深邃与和谐,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宛如仙境的优美图,让学生在美的徜徉中获得审美快感。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76页、418页。②«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985年第十期,转引自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309页 ③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④杨辛、甘霖《美学原理》p305,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