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美(汇总9篇)
情感体验是人类情感系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们感受和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怎样保护环境,营造一个绿色、宜居的家园?这里整理了一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总结,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诗歌三美篇一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诗歌三美篇二
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诗歌的民族。在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有无数耀眼的明星,其中有一颗流星以他短暂而色彩斑谰的一生,照耀了中国新诗的天空,他,就是徐志摩。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之一,这么多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诗歌艺术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卓著的贡献。他和闻一多先生都是新月诗派的开创者,新月诗派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三美”主张是新月诗派诗歌理论的核心。新月诗派的诗歌理论其实主要就是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其中节奏很重要,一行诗有几个音尺,音尺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数目应该相等。“绘画美”并不是强调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审美传统,而是强调诗中辞藻给读者感觉上的美感,要求诗歌通过富有色彩感的辞藻,创造出具有绘画般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获得审美享受。“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匀齐”。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既要求诗歌通过词句的排列构成空间图形,使读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三美”艺术创作风格。
1920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康桥世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风光旖旎的康桥河岸边,他仰卧在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回国后仍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诗人是如何利用创作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的呢?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时在形式上运用了“三美”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动态感和柔美感。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押韵。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给人以美感。《再别康桥》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快餐文化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受,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感动,感动于生命中的激情。
诗歌三美篇三
税收带来家乡“三美”
两岸。白天,大桥上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车辆川流不息。晚上,桥上一排排整齐的照明灯把大桥映衬得格外美丽。大桥不仅美,还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城中心是美丽的巫峡广场,广场中央一座银色的雕像正稳稳的矗立在那里,底座上“腾飞”二字格外醒目,它寓示着家乡人民飞黄腾达,向着小康的道路不断迈进。广场四周,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挺立在那里,好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美丽的巫峡广场。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花欣然怒放,徜徉其中,一阵阵诱人的芬芳扑入你的鼻孔,顿觉神清气爽。
寇公广场更是给家乡锦上添花。它生机勃勃,美轮美奂。每天晚上,人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尽情地舞蹈,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欢声笑语洒满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柑桔、桃李四季不断。巴东长江两岸盛产的柑桔在全国久负盛名,身在其中,感觉这里是柑橘的世界。柑橘的颜色鲜,味道甜,可以称得上是“绝宝”。每到丰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黄澄澄的柑桔,农民伯伯兴高采烈的将柑桔销往全国各地,让人们品尝家乡的特产。
巴东豆干更是小吃一绝呢!,它味道鲜嫩可口,幽香奇特,堪称巴东美味小吃,当你吃上一块,保准让你回味无穷。它可是馈赠亲戚、朋友的佳品。
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银杏树群落,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也有很多茶叶、烟叶基地。这些丰富的物产给家乡人民带来了福音。
家乡人民淳朴善良,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的工作着,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着美好的人生,让生命焕发出灼灼的光彩。大家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你看,一家家都搬进了新房,屋内装饰风格各异,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家乡人民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一家亲啊!
再看看我们这些孩子,每天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一张张笑脸像花儿一样美丽。因为我们上学不收学费,再也不会因为家里贫穷而上不起学啦。我们每一位小朋友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就像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享受读书的快乐,品尝甜蜜的读书果实。
那么,我们试问:是什么使家乡的景色如此美丽?是什么使家乡的物产如此丰富?又是什么使家乡的人们过上了如此幸福的生活?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那就是税收!因为人们自觉纳税,使巴东的经济持续增长,财政部门将税收所得资金不断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还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用来提高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工资,也用于救济贫困家庭、减免学费等,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是啊!税收让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税收让家乡的人们和谐幸福。税收将扎根于我的心底,不断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诗歌三美篇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这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次有意识的、有理论的探索,其中最具纲领性的是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闻一多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徐志摩是“新月诗社”的主要组织者和主持人,也是“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在进一步实践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格律诗体中,又主要强调了诗的音乐美,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形式上来说,《再别康桥》是体现并发展了闻一多所倡导的“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一、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样,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光艳的色泽,美丽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流连,似乎也想同诗人一起进入这康河夕照、黄昏泛舟的诗意美的境界中去。
二、音乐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音乐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则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所形成的。《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复沓,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可以这样说,诗行整齐、一致的建筑美,色彩绚丽的绘画美,和节奏和谐、声调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使得《再别康桥》成为最能显示诗人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的一首诗,也正是因为如此,《再别康桥》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歌三美篇五
阅读当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阅读,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与一位大师交谈,难道不是对大师的不尊重吗?另外,读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如果一直被外界干扰,还能有什么好的想法吗?在华灯初上时,独自坐在窗前,迎着洒在窗台上的月光,捧着一本《红楼梦》细细品味,不知不觉读到深夜,这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读书时不止要保证环境安静,还要让内心平静,细细咀嚼书中细节,力求读透。
在不同天气宜读之物不同。春和景明之际,吟诵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阴雨天气,往往让人也心生压抑之感,读豪放词时的一股豪情也全郁结在胸中难以发泄,此时宜读诸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诗句。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书适合读。白天阳光明媚、人的精神集中时,最适合读经史子集、专业著作等严肃的书籍。如《史记》、《四书》、《全球通史》这些大部头,都是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点一点仔细啃的。而在饭后、睡前,则可读些有趣的.、轻松的文章。
另外,读书当有所选择。有些书是必须认真阅读、细细品味的,如《红楼梦》、《四书》等经典中的经典,虽然初读时觉得晦涩难懂,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必能有所广益。而与《红楼梦》同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似乎更适合作为课后的消遣,只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桥段就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补天然之不足,可使人才智顺畅。头脑中凡有缺陷,皆可以书医之。
诗歌三美篇六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花园,聚集美景,凝结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诗歌教学,我觉得,“三美”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重点,下面结合《再别康桥》,讲讲现代诗歌中“三美”特点的体现。
三美,就是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韵律美”强调“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很好的实践了这“三美”的主张。首先,在音韵上,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如诗歌的第一节,三次使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切合了诗人与康桥离别的欢愉中又带有忧郁的哀伤之情;在音韵上,二至六节中,又严守着二、四句押韵的规格,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既是诗人寻梦的足音,又契合了诗人感情上的起落。第二,在画面上,夕阳、金柳、波光、新娘、青荇、水草、潭水、清泉、彩虹、星辉,这些字眼,组成了一幅一幅的画面,它们在读者眼前不停的闪现,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也给人色彩上的无穷想象。此外,这些画面在给人美感的同时,更让读者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理解到了诗人对康桥的如情人般的感情了。读者一路读来,一路在获取感官上的心灵上的美感,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融进画面中,与诗人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是建筑美,全诗七节,四行一节,每节字数相近,错落排列,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开头结尾两节又分别用”轻轻的“和”悄悄的“构成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而在内容上,首尾两节又形成了感情上的照应:来得潇洒,走得也潇脱,这正是诗人在离别多年后重访康桥,对过去的时光的永久眷恋的体现。
《再别康桥》就是以“三美”为切入口,借助如诗如画的意象的描绘,把自己惜别心爱康桥,热爱美丽自然,折射苦闷心灵的主题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三美篇七
温庭筠辞藻华丽,情感婉约,但是因为其艳诗而饱受抨击,温庭筠却又有清新一面。温庭筠“清色并举”的原因,从“艳诗”到“清诗”都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发泄心中忧郁,寻找心灵的慰藉。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朝已至顶峰,唐诗取得的辉煌成就《唐诗三百首》更是三岁儿童的手中之书。世人皆称赞“诗仙”李白的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诗佛”王维的恬淡清寂,对于晚唐诗人温庭筠的研究就相对较少。温庭筠与晚唐另一大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同时温庭筠又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晚唐的文坛,温庭筠显赫一时,是晚唐主要文学家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温庭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不高,且饱受批评,有人谓之曰“艳丽”、“绮靡”,有人谓之曰“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然而也有人形容温庭筠的诗歌是清新脱俗。也有人形容温庭筠的诗歌是清雅闲寂。那到底温庭筠是个所谓的浪子词人,纵情声乐,还是个高雅之士,清新脱俗。从任何单方面评价温庭筠的诗歌都是不恰当的。
温庭筠的诗歌“清”“艳”并举,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处于内忧外患的晚唐时期,温庭筠踌躇满志,也想有番作为,但是数次科举不中,仕途坎坷,只做过国子监助教的小官,难以施展其抱负志向,最后郁郁而终,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温庭筠秉持了唐代文人的特点,出入青楼楚馆,关注个人享受,因此艳诗艳赋也不足为怪。然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温庭筠一直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坎坷人生,其政治主张迟迟不能主张,寄情以诗,针砭时弊,其存留于世的诗歌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时代的感慨以及对个人身世的感伤。
温庭筠的诗歌有其自身特点,既是对盛唐时期的杜甫史诗写实的继承,又是对中唐时期贾岛等山水诗的发展。温庭筠的诗歌也针砭时弊,但是又是相对含蓄,有寄情山水,寻僧问道的追寻,但是又没有太多“涩”味,反而有种闲逸。而他的艳诗也饱受关注,本文截取他的诗歌稍作分析。
总体而言,后人对温庭筠的苛责主要是他的那些冶游押妓的艳情诗,而这些诗歌在温庭筠的作品中数量却并不多,比如《春野行》、《夜宴谣》、《湘东宴曲》等。较之与元棋的露骨的“淫言蝶语”的《会真诗》“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温庭筠无论在在数量和描写之浅露上都远远不如。以温庭筠一首诗为例:
“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肇。
玉管将吹插锢带,锦囊斜拂双麒麟。
重城漏断孤帆去,唯恐环签报天曙。
万户沉沉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
又比如(《湘东宴曲》);。
“草浅浅,春如剪,
花压李娘愁,饥蚕欲成荫。
东城少年气堂堂,金丸惊起双鸳鸯。
含羞更问卫公子,月到枕前春梦长?”
在这些诗歌里温庭筠描述的虽然是不雅的男女之事,如“含羞更问卫公子,月到枕前春梦长?”,但是却用非常含蓄的手法表达出来,更多的也是借助象征与暗示等修辞手法。但是虽然在描写的是男女之欢,却又有深深的不安与忧愁,如“万户沉沉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仿佛是对命运的拷问,对前途迷茫的忧虑。
不同与温庭筠乐府诗的华丽辞藻,在其他诗歌中,温庭筠也擅长于用通俗简洁的词语,抒发心中烦闷,更是纵情山水,隐隐中有求佛问道之心。因此温庭筠中有很多近体律诗和绝句,有很多刻画羁旅过客、登高游玩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温庭筠尊敬自然、亲近自然,并透露出俗世的不屑与烦累,追求心中的宁静与祥和,竟与王维的禅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般清雅闲寂。且看这首《早秋山居》:“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全诗对仗工整,诗人温庭筠以以敏锐的观察能力描绘了自然景物花草树木,描写的是四季更替,草木盛衰等自然景观,却却有流露出寻常文人墨客忧伤与无奈,反而是透露出一种人生哲理,特别是开头两句“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最后以空伴夜泉清,这样的无我寂静的为结尾,有一股类似于王维的禅诗的味道。这是一首非常清雅的诗,全诗亲近自然,没有咏古伤今,反而是一种洒脱,有如陶渊明般出世而去,怡然自得。
二、分析。
温庭筠身处晚唐,其诗歌借古讽今,有入世为天下之心,有寻僧问道之意,为何饱受批评,被认为是浮躁轻艳呢?这首先与唐朝时期士大夫尚文好狎的风气不能分开。
(一)唐朝的社会风气。
唐朝士大夫几乎无不纵情于色,是以中国普遍的社会风气,风流雅客,留恋烟花,这在当时的唐朝不是什么禁忌,就连著名的诗人杜甫韩愈也在其中。而温庭筠就是一位与歌姬交往非常密切,更有写诗相赠的例子,因此被视为“登徒浪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温庭筠之所以在酒楼粉香里买醉,无非和他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相关。在史书中也有记载。《旧唐书・文苑传・温庭筠》载:“咸通中,失意归江东,路由广陵,心怨令狐绚在位时不为成名。既至,与新进少年狂游押邪,久不刺渴。又乞索于扬子院,醉而犯夜,为虞候所击,败面而折齿,方还扬州诉之。”由此可见,与其说温庭筠是烟花之地的常客,而不如说他现实生活中屡不得志,饱受排挤,而以纵情声色予以抗争。而写诗赠歌姬,更是当时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在温庭筠少量的艳诗里面,其诗歌“艳”的成分就被夸大了,再加上温庭筠的辞藻华丽,又不能被当时主流思想所理解。
历经盛世到唐朝的衰落,从开明政治到宦官弄权,政治黑暗,现实社会已经让很多士大夫心寒,诗人们纷纷从儒家的入世之心而回归到道家的无为无我,佛家的禅理中寻找自我的解脱,寻找心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温庭筠的诗歌中也多有类似于王维的访僧问道之篇,在对花草树木的描写中融入了哲理和禅机,体现出如孟浩然诗歌的清新隽永。比如说在《开圣寺》中的“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几句,给人一种非常安静与闲逸的'感觉,在马嘶秋色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而鸦啼夕阳更是徒添凄凉几分,但是笔锋一转,通过泉落和厨静的动静结合,给人一种佛家中静谧与禅意。最后,“塔下僧归影殿空”更是有种往事皆成空的感觉,想必这就是温庭筠在经历了人生沉浮以后一种“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的豁达与领悟。
三、总结。
温庭筠的诗歌诗风多变,不能一概而论。而过于关注他早期的少量艳诗,忽略他其他的作品,有失偏颇,不能给与温庭筠公正的形象。而研究一个人必须要将其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相结合。年轻之时,温庭筠还能借舞台歌谢、烟花柳巷去麻痹自己,作为对现实社会的一宗反抗。而且唐朝的社会风气就是文人雅客经常去烟花柳巷赋诗喝酒,那么对于温庭筠的诗歌中的艳诗就非常容易理解。温庭筠的少量艳诗就是唐朝普遍的社会风气和诗人对于自己心中郁郁不得志而颓唐逃避的结合。
当然庸脂俗粉不能成为个人的精神寄托,那么随着年纪渐长,诗人也就越来越去追寻个人真我的解脱,寻找新的精神境界。而温庭筠的前人,诸如陶渊明和王维早就所涉及,因此在空虚和忧郁之下只有通过山水和僧道才能寻找心灵的慰藉。思想与处境的转变无疑对诗歌风格的转变起到了很大影响。而在不同风格的诗作之中,贯穿始终的是飞卿一直坚持的艺术追求,即求美求新,以及艺术技巧纯熟的运用和不断发展。
诗歌三美篇八
两岸。白天,大桥上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车辆川流不息。晚上,桥上一排排整齐的照明灯把大桥映衬得格外美丽。大桥不仅美,还给两岸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城中心是美丽的巫峡广场,广场中央一座银色的雕像正稳稳的矗立在那里,底座上“腾飞”二字格外醒目,它寓示着家乡人民飞黄腾达,向着小康的道路不断迈进。广场四周,一排排整齐的树木挺立在那里,好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卫着美丽的巫峡广场。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花欣然怒放,徜徉其中,一阵阵诱人的芬芳扑入你的鼻孔,顿觉神清气爽。
寇公广场更是给家乡锦上添花。它生机勃勃,美轮美奂。每天晚上,人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尽情地舞蹈,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由自在的玩耍,欢声笑语洒满了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柑桔、桃李四季不断。巴东长江两岸盛产的柑桔在全国久负盛名,身在其中,感觉这里是柑橘的世界。柑橘的颜色鲜,味道甜,可以称得上是“绝宝”。每到丰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黄澄澄的柑桔,农民伯伯兴高采烈的将柑桔销往全国各地,让人们品尝家乡的特产。
巴东豆干更是小吃一绝呢!,它味道鲜嫩可口,幽香奇特,堪称巴东美味小吃,当你吃上一块,保准让你回味无穷。它可是馈赠亲戚、朋友的佳品。
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古银杏树群落,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也有很多茶叶、烟叶基地。这些丰富的物产给家乡人民带来了福音。
家乡人民淳朴善良,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的工作着,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着美好的人生,让生命焕发出灼灼的光彩。大家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你看,一家家都搬进了新房,屋内装饰风格各异,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家乡人民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真是其乐融融一家亲啊!
再看看我们这些孩子,每天快快乐乐地去上学,一张张笑脸像花儿一样美丽。因为我们上学不收学费,再也不会因为家里贫穷而上不起学啦。我们每一位小朋友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就像走进了知识的殿堂,享受读书的快乐,品尝甜蜜的读书果实。
那么,我们试问:是什么使家乡的景色如此美丽?是什么使家乡的物产如此丰富?又是什么使家乡的人们过上了如此幸福的生活?我可以自豪的告诉你:那就是税收!因为人们自觉纳税,使巴东的经济持续增长,财政部门将税收所得资金不断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还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用来提高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工资,也用于救济贫困家庭、减免学费等,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是啊!税收让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税收让家乡的人们和谐幸福。税收将扎根于我的心底,不断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诗歌三美篇九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诗意美、人情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美在意境.作者用梦幻般写意手法描绘出一幅让人回味流连、充满诗情画意的告别场景。)。
《再别康桥》让人感到美,美在:
一、音乐美: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第一节的前三句采用复沓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轻轻的”这个状语,为诗歌开篇奠定了一种反复演唱般的音乐效果,最后一节的两个“悄悄的”也是一样的效果,并且“轻”和“悄”声母一样,从发音上讲,首尾形成呼应,从内容上讲,都突出道别时动作的轻柔,表现对康桥的珍爱和不忍惊动,意思上也构成了回环。这便是首尾两节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看整首诗的音乐特点。第一二三六七节中,各自的偶数句韵脚是一致的,各节诗在押韵方面既有内部的统一,又有整体上的关联,同时各节还有区别,读起来既能令人感受到舒畅爽朗的音乐美,不会觉察到其间有刻意的押韵讲究,藏高超的作诗技巧于不动声色中,确实证明了闻一多所说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是对闻一多三美诗论中音乐美的最好实践。